2015-01-09 13:22:06hatsocks
《Life itself》:羅傑與他的精彩人生。
參加「ProjectOr 我映」舉辦的電影放映活動,觀賞美國知名電影評論家羅傑伊柏(Roger Ebert)的紀錄片《Life itself》,影片記錄羅傑伊柏病逝前的最後時光、回溯羅傑伊柏的童年往事、他對文字的敏銳及熱情、他對不同電影作品的精闢見解與批評與期許、曾經撰寫過情色電影劇本的往事、他與妻子Chaz Ebert的愛情故事、還有他和Gene Siskel合作的電影評論節目「At the Movies (原名:Siskel & Ebert & the Movies)」,如何改變美國大眾對電影的看法云云。
《Life itself》是一部迷人的紀錄片,導演Steve James捕捉到「時間的力量」與「電影的魅力」;時間的力量不外乎羅傑發病前後外貌的落大差異、不外乎他在看完馬丁史柯西斯執導的首部電影長片,便大膽預言這名年輕導演會是美國未來的費里尼、不外乎在羅傑年輕時採訪/側寫坎城影展的紀錄影片中,看見年輕的勞勃狄尼洛及許久不見的喬派西(Joe Pesci)身影的驚喜、不外乎在羅傑和Gene Siskel合作的電影評論節目「At the Movies」中,瞧見兩位主持人因為愛上同一部作品而給予大好評的興奮或因為彼此觀點不同而在攝影機前爭論的面紅耳赤,對我來說,「At the Movies」根本就是現下流行的「實境秀」節目前身,觀眾愛看「At the Movies」,除能獲得所需的電影資訊外,我覺得更大的誘因或許是「不曉得羅傑和Gene會不會又在節目中吵了起來?」。
至於電影的魅力,觀賞《Life itself》前,我知道羅傑伊柏的人與文字,但難得閱讀他的影評,畢竟英文閱讀對我仍是個門檻;看完《Life itself》後,我大概可以明白何以有這樣多人喜歡閱讀羅傑伊柏的評論,因為他的文章難掩對電影的愛與期許、羅傑伊柏總能用簡單幾句話,就把心裡想法給精準說出,並為讀者迅速勾勒出導演與作品的風格與氣味;此外,《Life itself》收錄超多經典電影片段,搭配上羅傑短評,讓原本熟悉的影片有了不同的解讀趣味!
《Life itself》的精彩也在於影片不斷拋出各樣問題,促使訪問者(及銀幕外的觀眾)思考影評人的定位、影評人該否跟電影公司的人保持距離(以求公正)、影評人為電影背書,幫助到某些電影之餘,會不會反而壓榨到其他影片的生存空間云云(蠻有意思的議題);另外,《Life itself》沒有一面倒的讚揚羅傑伊柏的人,導演很真實地呈現了羅傑伊柏的不完美人生,他的酗酒、他的驕傲、他的真誠、他的幽默、他的感慨、他的病痛......;當一個人不再被捧的高高在上,你/妳就能觸到他與你相近的經歷、感慨與靈魂。
我格外喜歡《Life itself》對羅傑伊柏與Gene的友情描述,兩人間的關係有些微妙,羅傑不愛跟Gene發生爭執(卻又忍不住會吵起來),因為他容易吵輸對手,而Gene則擔心羅傑的評論事業一飛沖天,會不會拋下他單飛離去云云,電影前半段,我認為這兩個搭檔間很有既生瑜何生亮的心結(也確實是啊),但直到電影後段,我才知道原來Gene早在98年就已過世,而羅傑一直對Gene隱瞞自己病情一事感到不快。
多年過去,羅傑也因癌症不久人世,他在Gene逝世紀念日連發數則短文紀念老友;Gene妻子Marlene為此深受感動,留言感謝羅傑的心意,羅傑回覆Marlene說他和Gene年輕時都很蠢很衝動很愛吵吵鬧鬧,可是隨著自己年紀越大,他發現自己思念Gene的心情愈發強烈,因為他終於明白自己曾跟一個如此聰明的人有過一段難忘而美好的友誼。
羅傑這則短訊看的我差點爆淚,忽然好想把《Life itself》給倒回影片前半段重新播放,好想再看一次羅傑和Gene的拌嘴畫面,因為不管是羅傑或Gene (或銀幕外的觀眾),都沒有意識到他們原來正處於各自人生的巔峰、擁有一段再難覓得的珍貴友誼,而這份情誼得在經過長時間的淬鍊後,才會彰顯出它的可貴之處(我們不也常有相似的感慨?);只是逝去的光陰無法再次重來,徒留難捨的思念。
目前似乎仍未有片商引進《Life itself》,好可惜啊,這部影片不只談了羅傑伊柏的人與事,也談了電影、談了生活態度、談了生命起落等等;儘管我對電影某幾位訪談對象有點小微言(面對攝影機時,有人可以很自然地侃侃而談,例如羅傑,有人則容易對攝影機的存在太有自覺而顯得不自在,例如......),但整體來說,《Life itself》仍是極其動人之作。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上一篇:《輕輕搖晃》:守候回憶。
下一篇:《大眼睛》:取代妳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