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2 08:25:06hatsocks

群,適合改編成電影嗎??

快速啃完科幻災難小說「群」的上半部,哇哩,好一本讓人頭皮發麻的作品,簡直是「侏羅紀公園」+「不願面對的真相」+「大白鯊-鯨魚版」+「彗星撞地球」的綜合體。
真是本好看的小說啊,雖然下半部還沒有讀,但我已經忍不住要上來推薦這本書囉!

當初買小說時,書腰上寫著:女星鄔瑪舒曼已經買下小說版權,即將改編成電影,預計2008年上映。
讀完上半部後,特地上網查詢「群」的電影消息,卻找不到任何相關的訊息,難道這部電影流產了嗎???
如果流產,那我倒不覺訝異,因為,「群」實在不是一部適合(容易)改編成電影的小說。

接連看了兩部災難小說,先是關於一次大戰和流感的「末日小鎮」,再來就是「群」。
我以為「末日小鎮」非常適合改編成電影,主要場景集中在封閉空間,從小鎮居民面對流感的態度,反映美國社會的矛盾情結。
小鎮既是美國社會的縮影,其對人性的描述,亦可放諸四海皆準。
小說改編成電影,多少受限於電影的長度,而必須要有相當程度地刪減。
「末日小鎮」的優點在於故事集中於幾個要角、劇情2/3都圍繞在密閉空間,戲劇張力得以發揮、人物因果關係較易呈現,又不會流於平面。
若能把握住「以古諷今」的改編重點,那麼,即使是發生在一次大戰的故事,亦能有著跨時代的警世寓言力道。
然而,同樣有著災難式預言,且場面、場景相對大上許多的「群」,為什麼反而不適合改編成電影???
「群」的故事很容易吸引電影製片、片商的注意:
準備開採海底石油的公司,在海床上發現了大量神祕的蟲類棲息,為求保險,石油公司將神祕的蟲類交給生物學家研究。
同一時間,世界各地似乎都發生離奇的事件,深不可測的大海,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祕密,海底生物彷彿在一夕之間,有了不同的樣貌和習性。
看似平靜無波的大海,即將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浩劫,並改變世界的面貌。
書中有幾個出色的場景,如果能搬上銀幕,肯定叫人歎為觀止。
1.海床上棲息著百萬隻蠕動的蟲類,光是想像一堆粉紅色的蟲蟲在海底下爬來爬去,就夠噁心了。
2.數十隻溫馴的鯨魚表演鯉魚躍龍門,猛烈攻擊海上的小船。
3.碩大的鯨魚直挺挺地從水面底下跳出,咬住攀爬在直升機上準備逃生的可憐蟲。
4.無數的貝殼,突然發狂似地全部往大貨船的螺旋槳衝,造成貨輪擱淺。
5.海底出現深達數呎的裂縫,造成海底崩移。而崩移現象,更造成海嘯,30公尺高的海嘯,襲擊海上所有船隻、以及挪威附近海域國家....。
上述場景,哪個不適合大銀幕???

然而,「群」之所以讓閱讀者愛不釋手,不光只有災難式的情節。
必須要對本書作者法蘭克.薛慶(Frank Schatzing)致上最高敬意(當然他永遠也讀不到我的讚美文,哈哈)。
法蘭克.薛慶想必花了很多時間研究海洋方面的知識。
透過他的書寫,我們不只看到想像式的大難臨頭,還有精彩的海洋知識解說:包括海底生態形成、石油開採造成的環境問題、洋流的產生、鯨魚、深海動物的習性....等。
鉅細靡遺的描述,容易讓讀者卻步,卻也是幫助讀者進入故事核心的必要手段。
正因為作者提供了具有說服力的科學論點、正因為他書中對海嘯的描述,跟幾年前才發生的南亞海嘯如出一轍、正因為這本書不光只有幻想式的恐嚇,才能讓讀者感受到書中逼近的壓力,感受到書中各個角色在面對災難時,那最後一刻的想法、還有對周遭世界轉變的惶恐。
將想像力和科學論點結合,再把人與人間相處的情感血肉填入其中,使得「群」有著豐實的厚度。
細看,這是一本關於人的小說,說著人們發現世界即將毀滅時,所作的努力,還有面對生離死別時刻,心態上的轉變。
遠看,這是關於我們生存地球的故事,人類為了一己之私,開採石油、踐踏所處的環境,終遭致環境反撲。
人定勝天的古老諺語,在鋪天蓋地而來的自然反擊力量中,顯得如此不堪一擊。
「群」,要如何改編成電影????這是我最大的疑惑。
如果好萊塢的劇作家只看到小說的商業面,那該有多麼可惜。如果他們只看到充滿煽動式的情節,那該有多麼可惜。
如果他們花了兩個小時的時間,拍出一部猶如「明天過後」的海洋版,那該有多麼可惜。
如果「群」被濃縮成兩個小時、或是三個小時的電影,那麼,我們可能會看到什麼???
開場,我們會看到主角A研究奇怪的蟲類,主角B研究鯨魚的習性。
接著,電影可能花上半小時細述鯨魚群忽然抓狂攻擊海上的船隻、還有主角B和朋友聯手搶救生命的十萬火急場面。
中場,再花另外半到一個小時的時間,描述海底崩移後的大海嘯,一場不可避免的生離死別上演,大夥哭哭啼啼一陣子後,發現電影只剩下半個小時的長度,趕緊草草收場,結尾不忘補上一段對於關於環保議題的說教,證明好萊塢也有良心.....等等等。

如果「群」被拍成兩個、或三個小時長度的電影,那麼,我們可能不會看到什麼???
1.書中超過一半的配角,可能通通不見蹤影(沒有戲劇效果的角色,會拖垮電影的節奏~~)。
2.有著印第安血統的主角和研究外星人的女博士間,一場關於太空與海洋的對談,大概也會被當成垃圾處理掉吧。
(這場對話將人類從太空回推到自身的海洋,我們身邊還有多少不解的奧妙等著揭密??我們又何其自大,以為自己熟知一切???以為世界已經在我們掌握中???)。
3.書中關於海洋的知識,由於過於冗長,大概會被編劇大刀砍個精光。
為了兼顧娛樂性、為了不讓觀眾覺得無聊,我們幾乎可以預期的是,「群」若拍成電影版,其驚嚇的力量,將遠遠不如小說來的強悍,對於書中描述的末世景象,也將難以達到小說迷的要求。

小說要改編成電影,本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小說可以花很長的篇幅,只為了描述一個心裡的想法,然而,電影卻無法在心裡層面做太多的停留,尤其被定位在娛樂片的作品更是如此。
所以,我既是期待「群」的電影版(很想看鯨魚大抓狂的場面),又害怕受傷害啊。
不管如何,我還是要鄭重推薦這本小說,嗯,這是去年台灣十大賣座小說之一,所以我的推薦來的實在太晚了點。
但是,推薦好書永遠不嫌晚,更何況這本書寫的這麼精彩,在上半部結束前,還帶給我當年看「阿基拉」(註)漫畫的同等震撼。
所以啦,喜歡科幻、災難、懸疑小說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上下冊的「群」。(誠品目前有打折,現在買,時機正好喔!!!)
註:法蘭克.薛慶寫小說的方式很得我緣,筆觸很有電影感。
上半部花了很長的篇幅在鋪陳不同的事件,像是拍擊岸邊的波浪,初時輕點、漸次強勁。
除了帶起讀者的期待感,期待一件不得了的大事即將爆發的恐懼;更意在堆疊出讀者對不同角色的認同感,當災難發生時,才會有濃烈的惋惜與不捨。
而作者對海嘯襲擊各地的場面描述,讓我想起了很愛的漫畫「阿基拉」。
「阿基拉」同樣花了很長的篇幅在不同的超能力者身上,然後累積讀者對於「阿基拉」這號所謂最強超能力的高度期待。
終於在上半部故事結束前,阿基拉因為眼看同伴遭到殺害,一怒之下爆發全身力量,其威力居然猛烈地摧毀了整個東京都市。
當時作者大友克洋花了超過20頁的篇幅,超細膩描繪東京毀滅的煞那景象,對我而言,現下沒有任何一部科幻、災難電影,可以帶給我同等的震撼。
而「群」的海嘯場景描述,讓我想起了「阿基拉」的東京毀滅。
看來,我對文明毀於一旦,有著深深的恐懼、卻又被莫名吸引啊!!!
阿布 2018-11-09 21:07:07

今天第三次讀完這本比磚還厚的小說(沒錯!我買的是單本精裝皮革紀念版)
這小說真要拍成真人版的話,10集左右的NETFLIX影集恐怕比較適合,回頭看同樣是神作的阿基拉動畫版,與漫畫版相比,角色性格都被扁平化,真的慘不忍睹

BITCH 2015-07-28 19:53:15

這部小說傳達的訊息量太大了,適合拍成連續劇,不適合拍成電影。個人最愛的橋段是龍蝦爆炸那一段,海底來的生化武器…

版主回應
龍蝦爆炸那段拍成電影應該很精采~ :-D 2015-08-10 15:52:00
路人 2010-08-05 23:55:23

我今天也翻了上集一點點

真想看他拍成電影

版主回應
沒消沒息,我猜電影應該沒拍成了吧~~~:-S 2010-08-09 12: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