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07 07:50:52白衣小惡魔

「人」之實存的意涵

 

「人」之實存的意涵

  • 浮人

談到「人」之實存這個主題,首先必須界清「人」和人的本質意涵。在此文章中所有關於人都加上了引號,以界定「物質身體」是「人」的一部份,只作為具有物理功能的載體(應該使用動名詞性,因為「人」是變動性的)。首先以文字來瞭解「人」的內在表徵的意涵:

  1. 以漢字的象形來會其意:

    「人」字由兩撇所構成。左撇較長且大,撐住場面。右撇較小且短而頂住局勢。大撇如無小撇頂住勢必倒下。反之,小撇如無大撇靠之也是倒下。兩撇之間互為犄角,缺一不可。看似大撇欺負小撇,卻又似小撇槓上大撇。整體之勢呈現出「競合」的狀態。然而,兩撇同心交出一口即成「合作」也。

  2. 「人」的英文字有human being、a person、people等三個字。

    • Human being——人類學定義上「種、屬」的描述,是指現代智人。Being一詞具有哲學的意涵,指涉具有思想的主體以區分演化的直線性位階。
    • Person——是個性和特性的描述,含有褒或貶的成分在內。
    • People——是具有政治意涵的指稱,用來區分內/外團體的指標。

由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人在文字上的個體/社會、或是社會/個體之間的面向的對流之本質性之意義。然而人之為「人」是因為大腦演化的精緻成果。雖說人是有「理性」的意向,但因新皮質層(人類特有的腦區)是建構在舊皮質層(哺乳類和爬蟲類的腦)的上頭。理性的意志終究和情感的意志會相互對撞的。就在這兩個腦層之間,尚有神經行為的功能作用於兩層之內,負責協同雙方之間的活動。「人」的直覺表現就是源出於這三個層面之互動,綜合後的顯現。而直覺是影響抉擇的重要因子。

直覺也是人類思考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媒介。每個行為之間經常會發生矛盾,肇因於對過往的經驗情感反應而產生的直覺,和基於現實性的理性、評估後的直覺而產生了相互衝突的情況。也因此,人類的歷史/個人的生涯中,總是會犯同一個錯誤並且重覆地一再出現。這種由數個大腦機制交織所形成的心智狀態,是終生伴隨著人類,這也是焦慮和緊張的來源。這個心智狀態和其外顯的行為常常被稱之為「人性」。

因演化的突生本質(emergnent quality)之表現而出現了人類,語言的出現又演化出現代的人類。語言使人的意識之意涵能夠有了對外互動和交流的能力。這個獨有的能力使人類的互動程度加深了複雜性,使人們在互動之中更能夠深入地洞察彼此的動機和意圖。知彼知己——洞察別人的時候,也會相當程度地對自己逕行洞察。心理學家尼古拉斯‧韓福瑞(Nicholas Humphrey)稱之「內在的眼睛」(inner eye)並且說明人的意識是由「內在的眼睛」來提供的。這種心智特質讓人類的大腦能夠察覺其自身的運作情形,也可以更進一步自覺性地釐清自身的意圖。韓福瑞並將這個過程稱之「自照式洞察」(self-reflexive insight)。人們就是因為有了自照式洞察的能力,才會去思考、內省和探索有關於「人」和人的本質意涵。洞察直覺、象徵推理和舊有的情感反應等三者就是構成了現代人類的「意識」。而對「人」的實存的意義就是要瞭解現代人類的「意識」之本質意涵。

「人」的實存與時/空是密不可分的,是三位一體的持續態。然而時/空是一個具有時限約制的抽象環境,謂之「情境」。而「人」是流移於其間並且產生了相互交涉的運作。情境影響著人也反饋地自我影響。整個狀態是一個資訊流動的場域,其間有所干涉。然而在場域中的資訊之認知是個完形的心理狀態,是需要被figure-out(理解)。但是對相同的object(宗旨、對象、目的)卻會因為認知的配置對差而產生完形的不登對。

再者,情境是由事件綜合而成的資訊場域。事件和時/空是串連的,當事件發生的當下,事件本身是流失中的。留下的只是「人」的主體性之意向。因此事件是無意義的,也不停滯的。所留存在「人」的主體上只是對事件的概念。並且整個概念的留存是通過過去、現在、當下和未來的主觀性的相位。簡言之,「人」是依存於主觀認知所形成的時限約制下的連續概念之記憶庫存而實存的。並且在形成的過程中是以存活優序的情緒標籤作登錄(coding)。

事件流失後,「人」自然地被連續概念之記憶庫存所支配。所以情境是以事件的持續和概念的流動來對「人」產生支配。而情境的資訊流是cubic matrix(立方矩陣式)。「人」是身陷存活於其間,對應於情境的所需而作出的抉擇是非線性跳躍式;無法依循著生理—心理—精神的線性模式來作出抉擇。非線性跳躍式的抉擇對「人」的大腦之簡約化系統的運作,的確產生了模糊不安的狀態,也因而發生了(「人」生)定向失準的困頓情況。

人體的內在訊息系統是由神經系統(電化傳導)和內分泌系統(生化傳導)所組成的網路。而人腦有自動運作的機制(正吻合了Frued的潛意識的假說);並且是由兩組層面的系統(意識/潛意識=感知/自主)來指揮和調控的。由潛意識自動算計後所浮現的訊息,加上了意識層面所感知而獲得的訊息,兩者相互對撞、折衝後的綜合訊息所形塑的概念化之抽象環境就是「情境」。因此情境是內部建構和外部浮動的動態之抽象環境,不是視覺感知的物理環境。

「人」對身外的浮動和隨機的情境之對應所產生的不適應和不登對之情況,肇因於兩個原因所引發:(一)兩組層面的系統競相爭奪主導權所致。(二)也是因為人腦主控排序和該腦區的生化/電化所建構系統環境有關(可以稱它為「內隱性格」,implicit personality)。因此「人」的意識層面所取得的資訊,會因為上述兩個系統的調整(斡旋)後,產生了曲解的狀況。接著情緒標籤效應起了作用而接受了主觀性信息。如果此主觀性信息和外部情境的對應所產生的落差過大,將無法使「人」所能接收和再調整時;便會發生了精神性不調適的狀態。

心理治療學家Basch聲稱人不是person(社會性的存在),而是個自我系統self-system負責環境的調適。並強調選擇的力量,將情感、認知、想像的表徵以及運用自由意志的經驗,其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會產生了更高階層的結構,也就是所謂的精神生活的功能。當自我系統的一部分缺乏必要的創造力和適應力時,這一個人就失去了自由意志;而會一再重複看似註定的型態。如果自我系統成了封閉狀態,就會產生精神性病兆。心智(人腦)的功能運作是個型態配對過程的結果,這個結果是以內外情境穩定為主要目標來達到恆定狀態。然而,現代的情境之資訊流是cubic matrix(立方矩陣式)的架構。它所發出的既不是恆常性也不是等量性。既然是交織的複式系統性的信息,所搭載的信息能量相當複雜和強大。以一個好以簡約化作業系統的人腦而言,勢必要關閉一些受器來降低如此高度壓力的承載。可是與存活有關之人腦的警戒系統並不會就此罷住,它還是主動地時時接收外部的信息並且加以配對。所得的結果就是呈現出一種焦慮的狀態。

「人」的實存是由內部建構和外部浮動的動態之抽象環境而形塑,兩者之間相互交織和流動的只是持續性資訊流而已。因此所謂「人」不僅是person(生理/物質),也含蓋著people(社會/政治),更是包括human being(意識/潛意識)等意涵在內,並且還必須和外部情境加總後所得的綜合體才是實存的「人」。換言之,也是聯結的節點所組成的網絡情境,那就是實存之「人」的實質意義。其中運作的重要因子是情緒標籤化的作用。這種情緒標籤化的作用因子會使這些網絡情境的隨性起了變化,也讓聯結的能量弱化和節點異位。因此「人」所能擁有的自由意志是十分有限。大腦自主且自動運作的學習、逕行搜尋、儲存的動作,更促成資訊的本質更加模糊和不確定性,終究使得「人」的人生失去定向。

可是,恆定狀態的內外情境絕不會就此常駐。不僅僅是cubic matrix(立方矩陣式)的所流動的豐富之資訊量的干涉,連潛意識(大腦的自主/自動層面)都會有它的自己盤算所產生的慾望和期望(Frued稱之內驅力)。這股強大的內生能量會有它自己的資訊,是一種合理化處理過的訊息。另外再結合了大腦原創能量的創造力和預測力後,便產生了樂/悲觀(偽情報)並且增幅(誇大性)的不實效應。意識層面很難地對此內源性的資訊作出明確的判別(集體潛意識就是這種效應);因為潛意識的訊息會與意識層面作出斡旋的過程後,才會傳訊給感知意識層促使「人」能夠知曉和接受。這樣的過程和作用是有生物演化上的目的,主要目標也是要維持著恆定狀態(心理的健康)。

然而以演化的觀點而言,大自然的天擇是不會關心任何個體。「人」這個個體來到世間也不是志願的。又為了存活必須承受了許多的爭扎和奮鬥。現代人類是存活於知識社會裡,並且平均壽命超過演化天擇的定限。「人」的大腦的熟成年齡是接近40歲。活到這個時候的大腦內所庫儲之經驗記憶和其神經系統的連接密度也達到了高峰。自然地會開始思考實存的意義。同時也會對身存的情境起了懷疑而好奇地想要尋求解答。因為這種的探討人生和性靈的舉動,會引發了想作出改變的念頭。改變再改變,定向再定向就是「人」的實存之意涵。

──原文刊載於交大友聲第429期。

 

資料來源:http://www.tap.org.tw/eletter/mag057/index.html#albu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