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4 23:31:33老方

社會探索-四年五千億 雨露不均霑

2009-02-18 中國時報 【林萬億】

     行政院剛通過「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預訂四年投資五千億救經濟,其中本年度特別預算一千五百零六億,近期送立院審議。經建會預估此將對今年實質國內生產毛額提高百分之零點九七,創造十九萬個就業機會。此計畫似有意與歐巴馬政府剛通過的十年七千八百億美元「美國復甦與再投資計畫」相互輝映。

     然而觀諸美國的計畫有三個重點策略,首先是對州政府的經費挹注,彌補其預算赤字,避免其增稅與縮減公共服務及裁員;其次,透過減稅、糧食券、失業津貼及健康保險給付,把錢直接給需要幫助的人;第三,推動新政式的政府支出,提供符合人民需要的財貨與服務,如綠色工程。

     雖然,歐巴馬向共和黨妥協的二千八百億減稅與企業補助計畫被批評為效果不彰。但是,交通建設、失業補助、健保補助、教育改革、改善建築物能源效率計畫等都被稱頌。

     反觀我國計畫六大目標:完善便捷交通網、建構安全及防災環境、提升文化及生活環境品質、強化國家競爭力基礎建設、改善離島交通設施、培育優質研發人力,協助安定就業。二十大重點投資建設,六十四項執行計畫中,除就學安全網與培育優質人力促進就業二項,預算三百七十二億屬軟體建設外,其餘都是硬體建設。

     我們不禁要問只有硬體建設可以復甦經濟,創造就業機會嗎?我們的交通網還不夠星羅密布嗎?我們的鄉間馬路需要一再挖了又補嗎?尤其是直接委由鄉鎮發包執行,難保不會淪為宋楚瑜式的要五毛給一塊的基層綁樁。這對經濟蕭條下的台灣人民的生活未來幫助有多大?套用新任美國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桑默斯的警言:振興經濟的措施如果規畫不當,可能帶來比原來要醫治的病症更嚴重的副作用。

     道理很簡單,公共工程建設最容易被政客指定用途,勾結商人上下其手,人民不但得不到好處,還得分攤因舉債建設的負擔;而且盲目硬體建設導致生態環境被破壞,資源消耗,這是不可逆轉的災難。我們不能一方面推動建構安全及防災環境,卻另方面加速破壞環境。

     如果要以公共建設來振興經濟,最佳的策略應是利用此時推出足以提升人民生活水準,改善生活品質,又可創造就業機會的計畫。例如,人口老化快速,十年長期照顧計畫推行已一年多,何不趁此經濟蕭條時加速推動,擴大補助範圍,培育各類照顧人力,將原本由外籍看護工擔任的照顧工作轉手國人,不但可以創造十幾萬個就業機會,而且可以提升照顧品質。此外,同步處理因應老人人口增加所需的無障礙交通改善,例如人行道、公共運輸等,也在民進黨執政時期的大投資計畫中的公共建設套提到過,這是值得的投資。

     其次,貧窮失業家庭自殺頻傳、妻離子散,最需基層社會工作人員協助,我國目前社會工作人力配置不及所需的一半,為何不利用此機會將民進黨執政後期規畫的「建構以家庭為基礎的社會福利服務體系」,及充實學校輔導與社會工作人力計畫加速推動,補足基層社會工作人力,結合地方政府與民間非營利組織,將基層社會福利與就業服務網絡建立起來,才能聞聲救苦啊!

     第三,鄉村地區的國民中小學專業科目教師人力與品質都遠不及城市,導致教育成就城鄉差距嚴重,何不趁此召募高科技的白領失業者到鄉村去做英文、數學、自然科學等的補強教育,而不是讓他們繼續休無薪假,或是要他們回學校隨班就讀。

     最後,生態維護的工作平時政府沒時間做,也沒興趣做,趁此時機針對生物多樣性調查與保育、環境汙染調查與土地復育、環境衛生整頓、河川汙染清除、綠美化、生態工法推廣等大力執行,也算是還給祖先公道,給子孫一個交代。(作者為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

 

台長註記:文章中標示成深黑色和綠色的部分,是老方自己加註的。

台長感想:環境議題等公共事務,不該被藍綠政治、族群問題所操弄,但長久以來,政客、媒體,乃至我們自己是否都習慣用「二分法」看待許多公共事務?導致我們自身失去公民參與的精神?特別是環境問題,它是超越藍綠、種族、地域和國界的重要議題,因為一點一滴環境資源的破壞,都好似把我們自己變成鍋爐水內小火燉煮的青蛙,等到水溫開始超過你我的忍耐度時,就來---不---及---了!!!加油,我每天都這樣告訴自己,希望蝴蝶效應會在剎那間產生,讓不論藍綠的政治人物都聽到我們關心生態環境的怒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