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05 10:14:46

中共、東協、與東亞自由貿易區對台灣可能造成的衝擊

中共、東協、與東亞自由貿易區對台灣可能造成的衝擊
一、WTO與區域經濟整合
1995年GATT更名為WTO之後,國際間的自由貿易整合又往前跨進一步。我國與中共雙雙於去年底先後加入WTO,成為第143與144 個會員國,也使得兩岸地區與國際經貿舞台更形接軌,兩岸之間的經貿交流也勢必日益熱絡。
WTO身為經貿聯合國,管理各國之間的各項貿易談判與紛爭之業務。然而,由於成員國數目太多,因此許多經濟?並不容易在成員國之間達成共識,成為具體政策則更是困難。以前身GATT的經驗來看,60年代中的甘乃迪回合談判,70年代中的車柔回合,與80年代中的烏拉壓回合分別都花了將近10年的時間,才達到一部分的決議。1999年西雅圖會議更是以夫敗收場,此舉種種都說明WTO的運作並不容易。
因此,為加強各國與鄰近國家之間的經貿關係,於是區域性經貿組織(RTA),則又紛紛興起,如歐盟(EU)、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與亞太經合會(APEC)等等。這些區域間的經貿組織由於成員國較少,彼此利益衝突較少,使得其經貿成效相當顯著。以歐盟為例,1999年歐盟成員國在對區域內國家出口佔63%與區域外國家出口只有37%;區域內進口61.4%,區域外進口只有38.6%。同年,NAFTA成員國的區域內進出口比例分別為40.3%與54.6%,而NAFTA的成員國只有美、加、墨三國而已。至於在APEC方面,雖然成員國之間的約束較少,但由其成員國數目不斷增加的情況來看,APEC受到重視的程度自然不在話下。
目前大約只有日本、韓國、中共、台灣等東亞國家尚未與鄰近地區制訂自由貿易區協定。因此,近年來中共與東協提出的「東協加三」與日本提出的「東亞自由貿易區」,主要目的都在於希望成立東亞地區的自由貿易區,以加強彼此間的貿易關係,以對抗EU及NAFTA的競爭。
然而,由於東亞自由貿易區的形成曠日費時,於是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亦不斷積極的尋找對手國,以直接簽署兩國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來大他們與其他國家的經貿關係。
台灣在對外經貿關係上,與世界各國實質的經貿往來十分成功,但要簽署任何形式的自由貿易協定,則在中共的政治打入下,不容易成功。目前已在洽談中的國家包括新加坡與紐西蘭,美國則尚在接洽中。不過受到中共龐大的壓力,這些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何時能談成,尚在未定之天。
不過,我們必須強調的是,由於兩岸經濟發展程度差異很大,兩岸之間存在著許多貿易與投資的機會,再加上兩岸人民在語言上與交易習慣上的相似,使得兩岸貿易與投資大幅增加,因此,雖然兩岸自由貿易區並不存在,但兩岸貿易間的實質關係,可能會比自由貿易區更緊密。至於說台灣是否有機會參加其他區域性貿易組織,或是與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都不重要,因為這些大都是宣示效果大於實質效果。目前,對台灣而言,最重要的困擾,還是三通與兩岸投資間的限制。只要兩岸之間能順利交流,則台灣可透過大陸經貿實力,與國際競爭,台灣不用擔心所謂邊緣化的問題。反之,如果沒有大陸市場,則與其他國家簽署雙邊貿易對台灣有多大助益,也值得再追究。
二、東亞主要國家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趨勢
由於彌補WTO與區域經濟組織的不足,以及為拓展本國對其他各別國家的經貿關係,東亞幾個國家也正積極的與許多國家紛紛展開單一國家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見表1。
以日本為例,日本已在去年底與新加坡完成FTA的簽約事宜的國家包括韓國、泰國、菲律賓、與墨西哥。而有興趣而且正準備與日本談判建立FTA的國家,則有紐西蘭、加拿大、智利、澳大利亞、與義大利。
韓國雖然沒有完成與任何一個國家簽署FTA,但已有數國在積極的洽談中,包括日本、新加坡、智利、墨西哥、與歐盟。此外,泰國也有意準備與韓國進行FTA的談判。
新加坽可能是東亞國家中最積極與個別其他國家進行單一FTA關係的國家,新加坡目前已與日本及墨西哥完成FTA自由貿易的設立。至於在談判中的尚有韓國、澳大利亞、與台灣。
台灣與其他國家談判成立FTA的舉動起步較慢,目前正在與新加坡與紐西蘭談判,且有意與美國建立FTA。然而由於受到中共強力的政治阻撓,因此何時才能建立第一個FTA,可能仍有待觀察。
三、中國大陸與東協的關係
中國大陸開始發展以來,快速的成長與龐大的國內市場,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外資流入,使得原先吸引許多外資的東協國家受到很大的影響,尤其中國廉價且大量的商品出口,又使東協國家的國家受到重創。1997年東亞金融風暴,與人民幣的貶值與中國大陸的極積出口可能脫不了關係。
在中國的巨大財經壓力的威脅下,東協國家原本想採孤立的方式,制中國大陸的壓力與競爭。但過去幾年的經驗是,東協國家根本無法抵抗中國的競爭。於是在1999年底,東協國家改變他們的策略,他們認為要爭取回那些流失的外資,要爭取更多的出口,應該是加強他們與中國的經貿關係,而不是與之孤立。於是東協在1999年底宣佈要與中國建立東協加一(大陸),或東協加三(大陸、日、韓)的自由貿易區。因為與中國建立自由貿易區,不但可以擴大東協對大陸的出口,也可藉此一優勢再爭取外資到東協投資,然後再出口到大陸。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藉著經貿勢力的掘起,也想同時加強他們在東選地區的經貿發言權,於是也積極主動的希望與東協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區。由於大陸擁有龐大而低廉的勞動成本,再加上廣大的國內市場,因此根本不擔心與東協國家的競爭。在與東協國家成立自由貿易區之後,勢必可以大大加強大陸在東協地區的經貿發言權,因此與東協成立FTA,可說是何樂而不為?
四、對於台灣經濟與貿易的可能影響
依據EU與NAFTA的經驗來看,區域性自由貿易區的確會使區域成員之間的貿易增加。因此,當東亞成員國紛紛與其他個別國家簽訂單一的FTA時,自然會對沒有簽約的國家造成壓力。尤其韓國與新加坡的產業結構與產品本身都與台灣有相當高的競爭性,因此當他們逐漸與其他國家簽訂FTA時,未來台灣對這些國家的出口商品就有可能對韓國與新加坡的產品所取代。因此,我們自然有必要去積極的爭取與其他國家簽署FTA。
至於中國大陸與東協成立自由貿易區,對台灣可能造成的衝突會比較少。一方面,中國大陸與東協生產的產品與台灣產品性質不同,競爭性較小。尤其以目前台商深耕大陸的結果來看現階段大陸出口成長最快的產業,包括電子電機與其他民生輕工業,其中許多都是台商工廠所製造。因此,當大陸對東協出口增加時,很可能表示台商對東協的出口也增加,因此他們對台灣的原物料需求也會增加。換言之,未來台商利用大陸經貿管道出口的比重勢必愈來愈多,對台灣而言,也會是利大於弊。
至於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單一FTA的措施,我們仍然應積極在WTO的規範下,積極的與其他國家進行談判,因為這是台灣政府協助產業金球化中很重要的一環。至於在中共的打壓方面,我們政府也應試圖尋找管道來疏通大陸的抵制。畢竟FTA的簽訂,可說完全是一種經貿關係,不應與政治有任何掛鉤,因此兩岸政府也不應對於台灣對外簽署FTA有過多的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