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27 14:46:43Jennifer
2006/12/23 新埔-燒炭窩古道【二】
徵得徐家大姐的同意,我將車輛停放在徐宅前方的廣場上,擬開始進行我「燒炭窩古道」的探索行程。
因為,據劉克襄先生的書中描繪-『燒炭窩古道從過古墓、單粒石頭公後,再前行的正途,是從徐宅前方左側的儲藏室旁,有一隱密的小徑穿越田園,跨越「燒炭窩溪」上的鐵橋後,便可看到早年的卵石古道遺跡』。準此,身為好奇寶寶的人,當然就不能行走目前由鄉公所新闢建的輕鬆自行車道了。
當我舉步要踏下徐家門前已被野草淹沒的隱密小徑時,徐家大姐好心的勸告我,還是走自行車道前去「燒炭窩古道」來的安全。向其致謝後,我仍是想探探舊時路徑的可行性。
因為,據劉克襄先生的書中描繪-『燒炭窩古道從過古墓、單粒石頭公後,再前行的正途,是從徐宅前方左側的儲藏室旁,有一隱密的小徑穿越田園,跨越「燒炭窩溪」上的鐵橋後,便可看到早年的卵石古道遺跡』。準此,身為好奇寶寶的人,當然就不能行走目前由鄉公所新闢建的輕鬆自行車道了。
當我舉步要踏下徐家門前已被野草淹沒的隱密小徑時,徐家大姐好心的勸告我,還是走自行車道前去「燒炭窩古道」來的安全。向其致謝後,我仍是想探探舊時路徑的可行性。
心中以「崇德護理之家」的龐大建築物為方向導引,費了一點辛苦與忐忑的穿越時間,終於尋到劉克襄書中描繪的「鳳梨田、儲藏室」的位置,其旁尚存有一根由杉木材質製作的舊式電線桿。旋未幾,燒炭窩溪上的新式鐵橋已出現在我眼前。
跨越燒炭窩溪的新穎鐵橋過後的「燒炭窩古道」,出現渾圓的鵝卵石步道於樹林下,步道的左側方也有一方波光粼粼的水塘出現。短短的卵石步道被產業道路截斷,出產道的左斜前方有紅磚三合院的「盧江堂」座落著。從產道旁隔著圍牆向「盧江堂」內探尋,略為傾頹的屋宇、有點凌亂的器物隨處擺放著、、。
繼續朝產道右向的上行方向前進,先遇到具古典造型的「花草屋」餐廳。「崇德護理之家」是與「花草屋」餐廳相隔鄰,因此,再走過「崇德護理之家」的大門口前方約是500公尺左右,「燒炭窩古道」的另一段幽雅風情再現。
跨越燒炭窩溪的新穎鐵橋過後的「燒炭窩古道」,出現渾圓的鵝卵石步道於樹林下,步道的左側方也有一方波光粼粼的水塘出現。短短的卵石步道被產業道路截斷,出產道的左斜前方有紅磚三合院的「盧江堂」座落著。從產道旁隔著圍牆向「盧江堂」內探尋,略為傾頹的屋宇、有點凌亂的器物隨處擺放著、、。
繼續朝產道右向的上行方向前進,先遇到具古典造型的「花草屋」餐廳。「崇德護理之家」是與「花草屋」餐廳相隔鄰,因此,再走過「崇德護理之家」的大門口前方約是500公尺左右,「燒炭窩古道」的另一段幽雅風情再現。
雖已抵達「燒炭窩古道」進入山林的入口,好奇的我,還是往前直走來到Tony文章中『了無古意』的「燒炭窩伯公廟」。新穎的伯公廟確實吸引不了我們。不過,廟前方的右側豎立有一塊木牌,說明「燒炭窩古道」的來源,卻引起我再度探索的心情。
從豎立「燒炭窩古道」木牌的前方跨越一小段尚未泥濘的黃泥塊路段(附近正在施工),往溪邊方向的芒草叢間尋去,出芒草叢後竟是一片整齊、有著黃泥小徑蜿蜒其間的麻竹林。續朝往麻竹林下明顯的蜿蜒路痕走入,越過一座有三棵結實累累橄欖樹的農民儲藏室,與「崇德護理之家」的壯觀前景觀區後,掩藏在燒炭窩溪上的鐵橋赫然再現。
我懷疑,從跨越鐵橋過後,「燒炭窩古道」的古早走法應該是從我剛剛探索的路段,依著燒炭窩溪畔穿越麻竹林續走往「燒炭窩伯公廟」,再從伯公廟前方的道路走進山林間的「燒炭窩古道」。如此道路銜接的走法,是比較符合古早先民建立伯公廟的用意,也正是所謂古道的形成原因。
從豎立「燒炭窩古道」木牌的前方跨越一小段尚未泥濘的黃泥塊路段(附近正在施工),往溪邊方向的芒草叢間尋去,出芒草叢後竟是一片整齊、有著黃泥小徑蜿蜒其間的麻竹林。續朝往麻竹林下明顯的蜿蜒路痕走入,越過一座有三棵結實累累橄欖樹的農民儲藏室,與「崇德護理之家」的壯觀前景觀區後,掩藏在燒炭窩溪上的鐵橋赫然再現。
我懷疑,從跨越鐵橋過後,「燒炭窩古道」的古早走法應該是從我剛剛探索的路段,依著燒炭窩溪畔穿越麻竹林續走往「燒炭窩伯公廟」,再從伯公廟前方的道路走進山林間的「燒炭窩古道」。如此道路銜接的走法,是比較符合古早先民建立伯公廟的用意,也正是所謂古道的形成原因。
今日我新探索的古道後續路段,是否真如我自己所懷疑的古道方向,我不得而知。不過,在探索新路段時,遇到臨溪畔的農民儲藏室旁有結實累累的橄欖樹,倒是一處讓人想放鬆坐下休息的午餐好地點。
休息過後,仍依著新探索的路徑回到燒炭窩伯公廟、再接往古道的進入口。已被挖土機挖掘的有點支離破碎的古道入口,需一路小心的攀踏黃泥塊而上,遇第一道軍方架設的鐵絲網及水泥石柱過後,古道的林間,方有漫步尋幽的適意氛圍出現。
尋幽的氛圍出現不到五分鐘,「燒炭窩古道」便已結束在軍方高聳的圍牆外。左轉進入「新湖官道」的山林路徑,又是一路的荒草漫漫。雜木林下時有涼風吹拂,穿越林隙往外探索的視野空檔,見遠方的青山依稀,聳立的高樓陪著當前景。專心在腳下,小心的循著舊日路跡一路探走,手上也忙不停歇的撥開「蛛網面膜」。
休息過後,仍依著新探索的路徑回到燒炭窩伯公廟、再接往古道的進入口。已被挖土機挖掘的有點支離破碎的古道入口,需一路小心的攀踏黃泥塊而上,遇第一道軍方架設的鐵絲網及水泥石柱過後,古道的林間,方有漫步尋幽的適意氛圍出現。
尋幽的氛圍出現不到五分鐘,「燒炭窩古道」便已結束在軍方高聳的圍牆外。左轉進入「新湖官道」的山林路徑,又是一路的荒草漫漫。雜木林下時有涼風吹拂,穿越林隙往外探索的視野空檔,見遠方的青山依稀,聳立的高樓陪著當前景。專心在腳下,小心的循著舊日路跡一路探走,手上也忙不停歇的撥開「蛛網面膜」。
在略顯荒草漫漫、卻是平坦開闢的路徑中鑽探約是10分鐘的光景,竟是來到一處豎有「靶區危險、嚴禁進入」的水泥道路上,此處是屬於國軍湖口基地的靶場。我應該要接續走往下方的山林間進入新湖官道才是,但是有點迷路的人,費了一點時間,才尋覓到國軍豎立的水泥柱。
終是穿越有卵石路肩與桂竹林環境形成的「新湖官道」。續往前的路段,已是好走的古道途徑,循著劉克襄先生的書面描述,在高地的平台上終於與隘寮崗的「槺榔伯公廟」相遇了。此時,從進入新湖官道後的不安心情才慢慢舒坦下來。
「槺榔」一語的發音,應該是廣泛使用於客家村落的言語,因為,我幾乎不會用閩南語唸「槺榔」這兩字的讀音。不過,我所知一種台灣原生種的植物-台灣海棗,也是別稱「槺榔」。後來經查詢網路資訊得知,原來在早期台灣眾多的村落或是社區間,居民大都以割取「槺榔樹葉」為材料,經曝曬過程、綁製成「槺榔掃帚」或販售槺榔掃帚為副業。「槺榔掃帚」是台灣社區或村落間的一種傳統產業,至今也有百年的製造歷史了。
孤陋寡聞如我者,僅知道在我曾接觸過的掃帚中,是有用桂竹綁成的常條狀的掃把,以及用芒花或是竹棕製成短支狀的家用掃帚,至於用台灣海棗製成的槺榔掃帚,我倒是第一次聽到這個新名詞。一見便讓人心生思古幽情的「槺榔伯公廟」,在古樸小廟的附近山林裡,我沒有看到有槺榔樹的存在,倒是初長成鳳梨果實的鳳梨田遍野茂盛、、。
終是穿越有卵石路肩與桂竹林環境形成的「新湖官道」。續往前的路段,已是好走的古道途徑,循著劉克襄先生的書面描述,在高地的平台上終於與隘寮崗的「槺榔伯公廟」相遇了。此時,從進入新湖官道後的不安心情才慢慢舒坦下來。
「槺榔」一語的發音,應該是廣泛使用於客家村落的言語,因為,我幾乎不會用閩南語唸「槺榔」這兩字的讀音。不過,我所知一種台灣原生種的植物-台灣海棗,也是別稱「槺榔」。後來經查詢網路資訊得知,原來在早期台灣眾多的村落或是社區間,居民大都以割取「槺榔樹葉」為材料,經曝曬過程、綁製成「槺榔掃帚」或販售槺榔掃帚為副業。「槺榔掃帚」是台灣社區或村落間的一種傳統產業,至今也有百年的製造歷史了。
孤陋寡聞如我者,僅知道在我曾接觸過的掃帚中,是有用桂竹綁成的常條狀的掃把,以及用芒花或是竹棕製成短支狀的家用掃帚,至於用台灣海棗製成的槺榔掃帚,我倒是第一次聽到這個新名詞。一見便讓人心生思古幽情的「槺榔伯公廟」,在古樸小廟的附近山林裡,我沒有看到有槺榔樹的存在,倒是初長成鳳梨果實的鳳梨田遍野茂盛、、。
續沿著「槺榔伯公廟」前方寬敞、平整的石階道緩下行,過公墓區、民家後不遠,鄉間小路來到可接往「燒炭窩古道與接竹14鄉道」的木牌岔路口,我選擇走返回到燒炭窩古道入口的方向。繼續沿著鄉間小路回返到「盧江堂」古厝,遇此岔路時,我並沒有轉下跨越鐵橋的方向前進,而是朝往新穎燒炭窩伯公廟的方向,繼續返回到徐宅的停車處。
今日「燒炭窩古道」從徐宅田園邊進入的後續探索行程,雖有忐忑不安的過程顯現,卻是自己引領自己走向另一種更快樂生活的觸角探索。在日常生活中,雖已呈現簡單活出真實自我的旅人,但透過對山林古道的探訪行程,走往他人視為障礙或是放棄的路段選擇,都是自己一種對生活、對生命更深刻的反省與思考;也是一種挑戰自我惰性的鍛鍊與創造。
已被公路建設截成多路段的「燒炭窩古道」,雖是呈現歲月風霜的美人遲暮風情,但讓旅人入眼的盡是流露「暗香盈袖」的朦朧風華。相對之下,卵石堆疊的清豔交錯,就讓旅人油生歎息和憐惜的幽情、、。
行旅日期:2006/12/23
今日「燒炭窩古道」從徐宅田園邊進入的後續探索行程,雖有忐忑不安的過程顯現,卻是自己引領自己走向另一種更快樂生活的觸角探索。在日常生活中,雖已呈現簡單活出真實自我的旅人,但透過對山林古道的探訪行程,走往他人視為障礙或是放棄的路段選擇,都是自己一種對生活、對生命更深刻的反省與思考;也是一種挑戰自我惰性的鍛鍊與創造。
已被公路建設截成多路段的「燒炭窩古道」,雖是呈現歲月風霜的美人遲暮風情,但讓旅人入眼的盡是流露「暗香盈袖」的朦朧風華。相對之下,卵石堆疊的清豔交錯,就讓旅人油生歎息和憐惜的幽情、、。
行旅日期:2006/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