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25 18:39:59Jennifer

2006/12/10 新竹-三段崎古道

離開「文林自然生態古道」後,續趨車前行於123縣道的文山路。遇123縣道與115縣道的十字路口,仍直行往123縣道不遠處,轉接往右側的「竹22鄉道」,擬前往今日第二個目的地-「三段崎古道」的探訪。

進入狹窄、蜿蜒的竹22鄉道,映入眼簾的是田園、溪流、房舍與綠樹,正是一種純樸農家的鄉間氛圍。續走竹22鄉道遇「清風亭」於路口的右側,在涼亭的前方豎立有「名人山莊」的大招牌,取左行,仍是狹窄的竹22鄉道。
約是過了竹22鄉道1K前方的不遠處,右側灌溉渠道的竹叢深處裡,有門牌號碼是芎林鄉下山40號的「金鑑堂」民宅,也是「三段崎古道」位於芎林鄉端的進入口。

芎林鄉在清朝的遠古年代,是由政府保留給平埔族「竹塹社」的熟番作為耕墾維生之地,當時因尚未拓墾,一般統稱其地區為「草地」。後來芎林鄉「下山地區」在乾隆五十年由「竹塹社」放墾,招得漢人佃農前來開墾;迨至乾隆後期的年代,芎林鄉已是扮演著客家墾佃二次移民南下竹東、橫山的中繼站角色。

擁有百年歷史的「三段崎古道」,早在清朝道光年間便是新埔山區住民往來竹北、芎林的交通要道;當年芎林地區生產的柑桔、柿子等的經濟作物,都是經由三段崎古道挑到新埔販賣。今日前來探走三段崎古道,時值歲末冬候季節,在古道的兩端或是沿途,滿山遍野結實累累的柑橘類豐饒盛產的景觀,讓手中雖是拍攝景觀的旅者,口中卻是止不住發達的唾液腺不斷的湧汨著、、。
芎林鄉既擁有如此斑瓓的墾殖歷史,隱於山林間聯繫聚落的古道風采,想必是一樣的精采可期。惟初踏進三段崎古道從觀景涼亭端步到山頂稜線的末段「崎」,面對鄉公所大肆鋪設的花崗岩階,便大大破壞了我對古道幽情的美麗遐思。泥土與落葉形成的步道觸感,絕非是方整的花崗岩階可取代的,且花崗岩階步道的大舉施工,最大的獲利者恐怕只是包商或是有私心的官員,絕非是喜清幽山林的旅者。

幸好,原始渾圓、具古典風味的鵝卵石步道,不久之後便深印我眼簾。踩著鵝卵石步道漫行過到山頂的最高點,穿透陽光落下的竹影斑斑,兼有微風吹拂的清爽,便洗去了來此之前的一路噪雜心情。

在稜線高點處遇「基石」指標時,右轉進入「石頭坑山」的沿途,學「蕭郎」去尋找他的基石最愛。前往六號基石的沿途,林間有紅藍綠多樣色、迎風飄動的登山布條,其場面不遜於都會區的選戰旗海規模,一種大眾譁譟動山谷的隱憂,又湧上我心頭。
看完六號基石過後,續再深入林間尋找二等三角點的沿途,放飛思緒的奔走,我想到登山布條對污染山林,以及「勒索」樹幹、破壞生態的自然情事。

在自然界中,榕屬植物為了生存,有「纏勒」、絞殺其附著宿主植物的現象,榕屬植物因為有如此的特性,便有著「森林殺手」、「絞殺樹」的稱號。而在登山健行者的行為模式中,每在登山步道的轉折、交會處,綁上一二條的登山布條以提供後繼者正確方向辨識的美意,其初衷是良善可取,惟手法是有可再修正之處。

植物的樹幹,因隨時間的累積、空間的伸展度而呈日益茁壯,是自然界天經地義的發展。倘在成長的過程中,因受外物緊縛住的軀幹,便有如被「纏勒」般的限制成長空間!因此每在山林中,不乏可見被登山布條緊勒住的樹幹,我心中便有如也被重擊般的沉痛,而此重擊、謀殺自然生態者,便是喜登山健行的人類。

真的需要這麼多的登山布條嗎?登山布條的材質一定要用無法於自然界中分解的塑膠料嗎?登山隊的帶隊模式也一定要綁上布條,才能全隊安全以達嗎?在綁布條的行為時,可否多預留類如拳握般的空間予植物的順利成長呢?不論是在與人同行或是獨行於清幽山林時,我心中都曾轉過無數次如此的想法。
不過,我這種杞人憂天的心情實是不容易描述,我也不知該從何處灌輸起自然生態的保護觀念予登山健行者。且是每個人對待爬山、探索山林的喜好、需求層面不同,而我的自然認知視野應是不夠開闊,容忍他人的心胸也不夠豁達,看到的當然也是最膚淺的那一面吧!

沿著蜿蜒有序、質樸的卵石步道續往上行,來到堪稱保持最完整的「第二崎」古道階段。時屆午餐時刻,坐臥在最美麗的卵石步道上,摒去所有的喧囂雜念,大張口啖用我豐盛的雜糧飯糰。吃飽了、也看遍白雲蒼狗的追逐遊戲過後,續再前往「一段崎」到下山64號的傾頹古厝前,遇屋主正在果園中除草,點頭寒暄後再續行往壯碩老樟樹以及三塊石伯公的步道方向前去。

石伯公,是駐地於客家庄日常生活中的平實神祇,也是農村墾殖過程中,農民投射風土社會能力所及,最簡易、務實的精神寄託表現,其中,以早年用三塊石頭堆積的石伯公,最能引人發思古幽情。位於三段崎古道下山64號民宅前的步道路側,樸實無華的石伯公依偎著老樟樹的畫面,有著極為和諧的美感,是我最最喜歡的場景。仰望著仍鮮活屹立的老樟樹,綠葉隨微風搖曳生姿,我不禁如往常慣例般,貼身抱抱老樟樹不平滑的身軀、、。
芎林鄉三段崎古道的盡頭,「風吹拗」的滿山芒花在山風的陣陣吹拂下,有如翻浪般的美不勝收,可惜前景的雜木林過於高大,擋住我擬取景的理想拍攝角度。罷了!已留存心中的美景,不會因隨時光的流轉而被磨滅的。

三段崎古道的探走至此也告一段落,收拾起滿心愉悅的收獲,仍是依著來時路,再返走回「金鑑堂」端的停車處,也結束今日連走兩段風情各異的古道行程。

行旅日期:2006/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