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07 21:52:05大陸台勞 / 玫瑰騎士

《轉載》中國人不同於西方獨特的價值觀

在轉貼之前,我寫了一點點的感想,做為轉貼文章的補充。

外國人因為社會福利好,所以幼有所養,老有所終,不用擔心自己的生活問題,可以全心全力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

中國人、台灣人都還沒這個命,都得拼死拼活攢錢準備退休的基金,這就是要那麼多錢的原因,但很多人在追求的過程中,從原本只是追求溫飽的單純欲望中,逐漸迷失在自己的物質慾望裡,變成一個不折不扣金錢和名利的奴隸。

以下開始為正文。


【另一種生活態度】

要那麽多錢幹什麽?

一位“老外”的疑惑爲出人頭地付出如此代價,是否太殘酷?人生難道就只有這種淺薄的成功標準嗎?難道不願背井離鄉、不向往洋樓、白領階層,僅滿足安貧樂道的淡泊人生就是失敗者?



與大學生聊天特枯燥

在中國留學的外國人,幾乎都會與某個中國大學生結爲一幫一的互助組,你教我漢語一小時,我幫你糾正英語一小時,並把這種互相學習的夥伴稱爲自己的“互相”。

不過,周圍的“老外”常抱怨與“互相”大學生聊天沒勁,中國的大學生們太一本正經,個個都躊躇滿志,期盼成爲幹番大事的成功者,都覺得自己是個人物。對於我們西方青年來說,如今對這種人生觀早已失去了興趣,我們更在意“平凡著、生活著”。

在很多中國大學生眼中,我是典型的胸無大志者,不想掙大錢、不想出巨著、不想幹什麽大事業,甚至也不想讀高學位。我最在意每天是否過得快活有趣,沒想過設計自己的“錦繡前程”,所以也沒情緒與他們聊那些如何功成名就的人生話題,那特別的 “Boring”(枯燥)。

相比之下,西方青年更熱衷去亞洲、非洲、南美等不發達的地區當一名志願工作者,比如義務醫生、教師。有機會幫助所需要的人,這種人生特別帶勁和有意義,能體現自己的價值,充滿成就感。

華人對能抛頭露臉會見權貴覺得非常榮耀,這一點留給我頗深印象。在電視上看到採訪一位華人女士,她說老爸接到克林頓夫婦邀請她到白宮參加國慶午宴的請柬時,激動得老淚縱橫。當然去白宮做客的確是難得的機會,不過與“公僕”同進一次午餐,怎至於激動得落淚?我無法理解。



安貧樂道不是失敗

讀過中國雜誌上一則故事。旅美音樂家譚盾,初赴美時曾爲生計所迫在紐約的一間銀行門外拉琴賣藝,與他做伴的還有一位黑人樂手。十年後的一天,譚盾路過那間銀行時瞧見昔日同伴仍在老地方賣藝。黑人問譚盾如今在哪里賣藝,譚盾說在卡內基(紐約著名音樂廳)拉呢。那黑人便打趣道:“在那能掙著錢嗎?”譚盾也幽默地回應:“還行。”

這本來是個很有趣的段子,可惜段子隨後的說教真正煞風景!作者板著面孔告誡讀者,譚盾靠自我奮鬥在洋人的地界上功成名就,而那黑人因庸庸碌碌十年落得終日在街頭賣藝。這種評論令我覺得好笑,且過於“中國特色”。

在西方,街頭藝術是當地的一道風景,街頭藝術家同樣是藝術家,不論你在街頭表演還是在音樂廳表演,無貴賤之分,都是受人尊敬的職業藝術家。有些街頭樂隊水准相當不錯並演出了名氣,每天他們到固定的廣場上班演奏時,會有樂迷擁在周圍,並風風光光地出售自己樂隊的CD。一些成功的街頭樂手、畫家的收入,與一介辦公室職員的薪水相若,其中有些街頭藝術家就靠著在街頭、集市上爲行人提供娛樂置了房産。

我有位朋友原在大樂團拉小提琴,可他嫌不自由,便放棄了整天著禮服在音樂廳表演的職位,寧願下到酒吧及街頭狂歡節上去表演,他認爲這種與觀衆近距離的交流,更令他放鬆愜意。周圍親友也理解他的個人志趣,無人認爲他胸無大志,不思進取。

成功不應只是狹隘的成名成家,鄙視平凡的普羅大衆是低俗的心態。



誰更可憐?

中國有一句古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可是在中國我很意外,周圍的許多人對普通工人、農民、服務員、清潔工等,很不不尊重甚至鄙視,而習慣以職業、職位、收入、官階來品評一個人的高低貴賤。

一位走街串巷去酒吧、幼稚園、小學校講故事、說書的“老外”,一次晚餐時與一位熟識的中國女士聊天。這位女士好心地替他出謀劃策說:“反正你在這裏也沒正經工作,不如去中國教英語,還能有一份穩定的職業和一份穩定的收入。”

那說書人很驚訝地認真糾正該女士:“太太,我是自由職業者,我的專業就是走街串巷爲老百姓說書。您怎麽能說這不是一項正經職業呢?我不去中國,我不願背井離鄉。”

那位女士餐後大發感慨:“看他一個窮說書的,吃了上頓不知下頓在哪兒,朝不保夕,幫他找條出路還不領情。看來我們中國人是好樣的,來到西方,赤手空拳地打拼出一份體面職業,中産薪水和小洋樓……”周圍“老外”個個睜大眼睛瞪著她瞧稀奇。

因爲本來大家都挺可憐這位女士的,她的丈夫和10歲的女兒都留在中國,她獨自漂泊異鄉打拼,已4年沒見過女兒了。想不到她還在可憐別人!

西方人不能想象夫妻長久分居,家庭不能團聚對他們來說是人生極大的痛苦。喪失天倫之樂的痛苦,是洋樓、白領、高薪所不能彌補的人生缺憾。爲出人頭地付出如此代價,是否太殘酷?人生難道就只有這種淺薄的成功標準嗎?難道不願背井離鄉、不嚮往洋樓、白領階層,僅滿足安貧樂道的淡泊人生就是失敗者?爲何要那麽勢利地以財富、洋樓、學位、白領來論英雄?爲何平凡地享受一份粗茶淡飯的寧靜日子,就不被認爲是好樣的?這裏的人生觀是否有問題?
要那麽多錢幹什麽?

奧地利維也納有間中餐館老闆,托在匈牙利的華人朋友幫忙物色幾位匈國侍者。

東歐的薪水標準比維也納低,這樣可節省些成本,老闆也允諾他付的工資肯定比匈牙利高出許多。華人朋友爽快地表示,西歐的工資比東歐高,匈國人也挺拮据的,這事容易辦妥。沒料到,他找了多個匈國人竟然全都不爲所動。

這位華人納悶地問匈國朋友:“你平常在維也納上班,周末就回匈牙利,個把小時的車程又不遠,而工資卻高出一兩倍。這麽好的機會幹嘛不去呀?”匈國人答:“我每天下班後都要和家人一起吃頓團圓晚餐,我不想走。我要那麽多錢幹什麽?”

一位在紐約華爾街附近一間餐館打工的中國MBA留學生,一次對著餐館大廚發誓說:“看著吧,總有一朝我會打入華爾街去!”大廚歎口氣嘟囔道:“要是經濟繼續低迷餐館歇業,我就只好去當銀行家了。”

這位中國的“MBA”差點驚了個跟頭,眼前這位自己一向瞧不上的大老粗,跟銀行家豈能扯得上?大廚盯著驚呆的“MBA”解釋說:“我以前就在華爾街的銀行裏上班。

日出而作,日落卻無法息,每天都午夜後才回家,我終於厭煩了這種勞苦生涯。我年輕時就喜愛烹飪,看著親友們津津有味地讚歎我的廚藝,我便樂得心花怒放。一次午夜2點多鍾,我結束了一天的例行公務後,在辦公室裏嚼著令人厭惡的漢堡包時,終於下決心辭職去當一名專業美食家,這樣不僅可以滿足自己挑剔的腸胃,還有機會爲衆人獻藝。”

這樣的故事可能出乎中國人的意料。因爲我發現在很多中國人眼中,成敗得失,就是活著爭口氣,就是爲了一種體面,爲了有在別人面前可以炫耀的面子。我有位女友,幹了兩年律師後突然決定放棄如日中天的事業,重新回學校去學習瑞典按摩術,後來她成爲了一名職業按摩女郎。這有什麽不好?人生價值的實現與否,並不是靠與別人的比較來證實的。


再補充本文所說的關於譚頓的故事

著名旅美作曲家 籍貫:湖南

憑電影《臥虎藏龍》獲第73屆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



人是慣性的動物,可以從對原來環境的不滿意,漸漸勉強自己去習慣,最後想改變的那份勇氣也就漸漸消褪 ...。

人最寶貴除了健康,我想再來是時間了。生命是罐頭,膽量是開罐器,成功是藉由罐頭裡面的東西作成一道更可口的菜 ...

船,停泊在港內,是十分安全,但,船的建造,是為了停泊在港內....?假如我們「沒鬥志、不爭氣」,那就沒有資格要求別人要瞧得起我們。

譚頓是一個喜歡拉琴的年輕人,可是他剛到美國時,卻必須到街頭拉小提琴賣藝來賺錢。

事實上,在街頭拉琴賣藝跟擺地攤沒兩樣,都必須爭個好地盤才會有人潮、才會賺錢;而地段差的地方,當然生意就較差了!

很幸運地,譚頓和一位黑人琴手,一起爭到一個最能賺錢的好地盤,在一家銀行的門口,那裡有很多的人潮 ...

過了一段時日,譚頓賺到了不少賣藝錢之後,就和黑人琴手道別,因為他想進入學校進修,在音樂學府裡拜師學藝,也和琴技高超的同學們互相切磋;於是,譚頓將全部時間和精神,投注在提升音樂素養和琴藝之中....

在學校裡,雖然譚頓不像以前在街頭拉琴一樣賺很多錢,但他的眼光超越金錢,轉而投向那更遠大的目標和未來。

十年後,譚頓有一次路過那家銀行,也發現昔日老友--黑人琴手,仍在那「最賺錢的地盤」拉琴,而他的表情一如往昔,臉上露著得意、滿足與陶醉。

當黑人琴手看見譚頓突然出現時,很高興地停下拉琴的手,熱絡地說道:兄弟啊,好久沒見啦,你現在在哪裡拉琴啊 ...?

譚頓回答了一個很有名的音樂廳名字,但黑人琴手反問道:那家音樂廳的門前也是個好地盤、也很好賺錢嗎?

「還好啦,生意還不錯啦!」譚頓沒有明說,只淡淡地說著。

那黑人哪裡知道,十年後的譚頓,已經是一位知名的音樂家,他經常在著名的音樂廳中獻藝,而不是只在門口拉琴賣藝呀!

我們會不會也像黑人琴手一樣,死守著「最賺錢的地盤」而不放,甚至還沾沾自喜、洋洋得意 ...?

我們的才華、我們的潛力、我們的前程,會不會因死守著「最賺錢的地盤」,而白白地斷送掉?

人,必須懂得何時抽手,離開那看似最賺錢,卻不再進步的地方;人,必須鼓起勇氣,不斷學習,再去開創生命的另一高峰啊!

生命是罐頭,膽量是開罐器,要握著有膽量的開罐器,才能打開生命的罐頭,才能品嚐裡頭的甜美滋味 ...!


大陸台勞 2007-05-17 10:08:41

john

是的 我的意思就是說 華人的思想觀念是被環境所迫的 不是我們比西方人差 或愛錢不愛家 我們是無奈啊

西方人也確實並非每個人都有好的觀念和修養

只是西方政府在制度上 在整體的觀念上比華人政府好 但西方人個體與華人個體的高低 就不是那麼絕對的 好環境不一定都培養出優秀的人 而惡劣的環境下有時反而能出一些了不起的人才

世事無絕對 但考慮整體國民時 應該用好的觀念和制度去做 這樣對人民才會比較有利

大陸台勞 2007-05-17 10:03:08

可能因為我有宗教信仰

心靈有所皈依 所以能安貧樂道吧

我口袋的存款不到八位數

房子還在貸款 明天不知道會不會失業

父母才六十出頭 我的責任還長的很

但我的退休金在那裡 可還沒著落呢

大多數人都活在這種沒有足夠金錢的風險和壓力中

所以只能努力賺錢 咬牙加班

再怎麼辛苦 也比失業好

養活自己 自食其力 這是人起碼的尊嚴

要是失業了 真的很難想像

所以 如果有宗教信仰 可能比較容易看開想開吧

john 2007-05-17 00:48:34

我覺得這是環境所造成的, 如果華人社會的福利制度有那麼合理就好了. 話說回來了, 不是每個老外都是那種淡泊名利的, 只是你碰到的都是那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