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27 03:10:11心靈的導遊

卜大中 - 工程師治國 vs 律師治國

原載:中國時報
作者:卜大中

【大紀元4月30日訊】 明年秋,中共將召開十六大,新的領導班子將正式露面。一般來說,新的政治局常委將可能包括胡錦濤、溫家寶、曾慶紅、羅幹、吳邦國、李長春、吳儀、賈慶林等在內的第四代領導人。

這幾個人的平均年齡在六十二歲上下,其共同的特徵是幾乎全為工程師出身,可以稱得上是「工程師治國」,其中羅幹是唯一留學國外的,曾是東德賴堡礦業工程學院畢業生。

相對於臺灣重要領導人(包括立法院)的律師身分和「律師治國」,將來兩岸的互動將是律師與工程師的互動。

蔣經國時代的臺灣是經濟成長最快的時代,重要幹部也多為工程師。布裏茲涅夫時代及其以後,蘇聯也是工程師治國。中共也有類似情況,不知是否是偶然與巧合,工程師治國與經濟高成長似乎有關,也與開明專制政體相輔相成。

根據法國左翼社會思想家布赫迪厄(P. Bourdieu)的「場域」理論指出:「一個場域是個被結構的社會空間,一個力量的場域-有著支配者和被支配者。」而同一場域內的成員有高度的同質性和「習性」,「以便連接他們位置的共同利益,以及透過他們認識結構、感覺的分類、喜好的共通性,利於連結他們的社會出身背景。」

而工程師和律師的場域都是門檻高、難進入的場域,其內聚力也就特別強,而且因著身分感的優越性而有著「場域自戀」,並以他們的共同習性為榮,也因此易產生結構性腐敗和頑固的「自我正義感」。

工程師場域的集體人格和習性是實用主義的、講求效率的、精確計算的、機械主義的、少人性與人文關懷的、單向溝通的、技術本位主義的威權人格的、威權垂直管理、以及技術性功能互賴與分工的。因此,效率與精確是最高優先。

律師場域的集體人格與習性是實用主義的、重權利義務的、講究細節的、重討論或辯論溝通的、看最近結果的、重條文解釋、妥協性格較強、信任合約並考慮人性因素。因此,效率不是優先考慮,也無法展現威權統治。

這兩種人都保守、務實;都精於計算,都不至有天馬行空的浪漫主義,也不執著於意識形態,也都在想像力與創意上受限。

法律人以其專業不斷創造法律,使民主政治更受到他們的專業主導。但是也形成封閉的自我系統,並因法律多如牛毛而形成律師對政治的壟斷,限制了民主之擴大、創意、多元與活力。同時,工程師的依附性格(受雇于雇主),也使他們的專業能力更加鞏固雇用他們的機制,形成超穩定結構,也限制了體制改革的可能與活力。

所幸,兩者都是現實主義者,這給予他們溝通時的共同語言;而他們性格中的冷靜(酷)與反浪漫,雖可能乏味而缺乏想像力,但反而使兩岸武力衝突的公算降低。

無論如何,看到這些可能,更使人嚮往柏拉圖的「哲君治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