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25 01:43:18古皮之紅龜粿

藝遊‧台中南屯

過境台中,願意多停留一兩晚,如果只是悠遊卡搭公車8公里內免費而讓你吸睛了,這個城市的精彩可能不讓人期待。城市讓你願意停留,到底須要些甚麼?

以往在南屯,會去萬和宮拜媽祖,文昌廟求智慧,南屯第一街的楊桃湯、麻芛商品、鴨肉飯,或者林金生香餅行的傳統米麵糕點。這一個月間,認識了傳統之外的懷舊與優雅。


(一)彩虹眷村
相關的網路圖文已是萬道彩虹的鋪天蓋地,要拆不拆的訛傳四起,此地彩繪的黃永阜爺爺從自力救濟到外力協助,至今有專門臉書、有授權商品專欄報導,對於過份渲染的潮流讓我不安,遲遲至2013年1月11日才決定試著從國立台灣美術館搭客運至嶺東科技大學站,步行15分鐘,到網路風聲鶴唳的此一眷村。



幅遠不大,沒有高雄左營自助新村那邊有兩三條巷子可以「鑽營」,且鑽營的程度擴及鐵皮牆面及路邊雜物堆疊,在台中彩虹巷的圖繪看見人、物、名之間的趣味,影視歌星或名人素人都在牆與腳下以創作者印象的符號性呈現,以致讓我想到「洪通」的某種情緒的連續,但沒有神聖/神秘感,帶有甜蜜與心酸的衝擊。關於高雄左營的彩繪就比較政教意味、多重雜聚、混搭異國風情,我還是比較專愛台中彩虹巷的創作。





石堆成為腳架,我與空間暫時同調,與世,到底同不同路?




我在兩隻雞前站立許久,直到幾個扛大砲的人在我身後卡茲卡茲後,決定不再沉溺清風拂來的傍晚,閒逸地窩在毛羽裡,啄著羽,在牆圍上不被任何干擾破壞每個傍晚。


彩虹眷村(干城六村,台中市南屯區春安路56巷)
春安路口為一間正一張天師府,巷口比鄰公園,單一出入口。
公車有「彩虹眷村」站。若從車站統聯客運前搭車,可搭72路,嶺東科技大學站下車。
相關公車資訊可參「維基百科─南屯區」。
◎部落客:例一例二例三

(二)十三咖啡
今天朋友人在台中旅遊,特地打了電話要他來這裡喝杯咖啡。
前幾周才從朋友口中知道這個地方,1月22日約了學妹來這,他是台中南屯人,卻不知此一宅第。她說為什麼我們都會找這樣的地方呢?我說:「這是旅人的秘境」。當然,很多秘境都在渲染後變成人多嘴雜的排隊「名店」,爾後又會衍生「殞落」的戲碼消失在台灣的媒體,另起爐灶,再生重構。不管如何,十三咖啡的品管都由帥氣有個性的老闆坤林獨一完成,每一單品每一杯都不重複調性,當日三杯,舌後上方微酸、穀香、中後微酸、炭培可可煙燻氣息,沒有一點馬虎。



或許,我們都喝過同一杯咖啡,坐在同一處。我仍想念,想念那些對飲的日子充滿微笑,而不是怨言。




下午四點多左右,這裡的空席已填滿人影。



很想跟老闆的臉書相片一樣,坐在屋頂的椅子上觀星閒聊,城市裡的人須要自由的空間,需要不被調味的氧氣,單純而不矯情,即使文青遲早攻佔每一塊文化盛景,我說:「文青有兩個極端,一種是酸腐,一種是如煙。」那就讓十三咖啡帶著咖啡酸度而沒有腐味,讓此地擁有熱水蒸起的香氣而沒有粉味煙燻。

十三咖啡(台中市南屯區楓樹里楓樹巷13號)下午兩點開始營業,至老闆休息為止。
每一杯50元,老闆煮啥喝啥,會很貼心的提供不同風味的品嚐。
永春東路上並不能找到「楓樹巷」,須走永春東路往烏日啤酒廠方向前進,至楓和路左轉過橋,左手邊有一間廟宇,繼續往前50公尺,左手為互榮巷,右手就是楓樹巷,進入楓樹巷後會見一間廟,一個粿字刊版,會遇到一小片竹林裝飾,十三咖啡就在此地。
◎13號咖啡的「臉書專頁
◎部落客:例一例二例三

(三)誠實商店
往互榮巷進去,有個三叉口就可看到「榮利商店」字號,這邊就是樂田巷了。
抱持著積極支持的態度想要來這地方,這是社區發展協會自治的「互榮互助」成果,專售社區居民製作的肥皂、茶葉蛋、牛軋糖,兼售古早味童玩零食,以及取自楓樹相關圖文的產品,如楓葉紙雕、楓樹咖啡、社區紙扇。平日的人不多,我們這天遇到社區協會的人在錄製客家電視台的節目,有聊幾句,她們就離開了誠實商店,而我們就很享受的在店內買茶葉蛋,吃牛軋糖。



社區的互榮讓人敬佩,鳥來伯與十三姨的故事會不會在此繼續發燒?



對你的誠實如一,對你的溫柔敦厚如一,只是久了,知道那只是一廂情願,也就早早罷了。





輕鬆而又忙碌,這是旅行的感悟。壓力來自不可虛度的意志力,即便輕鬆行走,走的新鮮感、歷史感、美感逐漸形塑一個人的生命(力)。我很少用「某A就像某B一樣」的類比為形容,因為害怕這樣的類比讓人誤解,以為「竟然很像或一樣,幹嘛花心力去?」這就會衍生更多的哲學問題。

喜歡一個人走,與自己對話,與不同區域(領域)的人對話,不會有無奈與失落,不會有偏見與寂寞,旅行最怕一種等待── 無感的下一站,永遠都有個人坐在某個位置等你說:「走吧!下一站」。

2013年1月,試著將想去的名單攤開,原來都在台中的南屯,這一方邊陲有很多人的甜蜜情事,對於我,有滿滿的一人悠哉之感,行囊上肩後,只須要對自己說:「就往前走吧!」

誠實商店(相關報導)
部落客:例一例二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