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尹玲在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侯布雄法式餐廳
(圖/中村友彥Tomohiko NAKAMURA與其麵包)
與詩人尹玲約在捷運東門站,我們將要去一間臺灣傳奇的米其林三星主廚開設之店,這回是「真的法國菜」,前幾次刀叉交結在一股臺味或學歷不純正的口感與態度中,也許標榜藍帶廚藝學院獲米其林等誇飾法,但這一次的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侯布雄法式餐廳是尹玲的口袋名單之一,有很帥的主廚,有尹玲喜歡的法國情調,自法國、澳門、香港家家品之,這次終於能與尹玲共進饗食,一掃年初「你應該要坐車上台北的,為什麼要我下高雄?不然就可以帶你見識到L'atelierde Joël Robuchon」的遺憾。
坐在居中的吧檯位置,尹玲喜歡與廚師對話,與服務人員聊著開幕至今的L'atelierde Joël Robuchon,聊暑假去法國的帥哥主廚的好好好吃的甜點與羊肉與鴨胸,聊上一任甜點主廚回了日本開業,爾今的麵包主廚是中村友彥TomohikoNAKAMURA、甜點主廚高橋和久Kazuhisa TAKAHASHI,也聊法國總統,也聊敘利亞,也聊那些年我們課堂中閱讀的「美食饗宴」。
「你現在應該要相信以前我所形容得並不誇張了吧!巴黎還有更好吃的,但是你到外面去買了那些標榜多厲害的,現在還會說很好吃了嗎?他們就是不相信,因為他們不曾親自吃到。」尹玲對著我說著這些年的「心路歷程」,尹玲是寂寞的,尤其對「吃」,「我們怎麼不能讓自己對於吃這件事更好一點,價錢不是選擇的唯一考量,而是對於吃東西可以更仔細,更用心,我也吃黑白切,也不是能夠很常來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這樣的餐廳的…」每每尹玲自法回國,會給我看她最新最可口最有故事的菜餚圖鑒,一下在日內瓦,一下在馬賽,一下在香榭大道,我認識的尹玲是飲食經驗豐富且語文能力極致的。記得,那年碩士班畢業沒多久,她帶著我在西華大飯店吃舒芙蕾與牛排,與遊歷義大利諸城的主廚聊的吃得開懷,記得某一年帶著我上安和路的遠東大飯店38樓與主廚相擁笑談,像個朋友的姿態認識彼此,在喜來登大飯店或L'atelier deJoël Robuchon裡都有一位或好幾位這樣的廚藝專家與尹玲招呼,像久違了老朋友,親吻臉頰,互道近來的身體狀況,會俏皮的在用餐間加入調侃。──「很多有名的什麼什麼,都擺了一副架子,要人家招待,要不然就寫好寫不好,而我一直以來都是背著自己的包包,像沒有家的人在各地各間餐廳各個角落,好像才擁有了自我一樣,尤其回到法國特別如此」。
尹玲要我這次能讓她知道用餐的感想與心得。當第一杯胡蘿蔔泥的冰涼、甘甜清爽、與多種細微食材的交合,我已失神,正因為我是「第一次吃到真正的法國菜」,沒有對應的譜系,隨及很多「不是真正法國菜」的經驗都吹之灰滅,原來一杯前菜三兩湯匙的份量,不是給你隨意,而是給你「放心」。眼前的麵包籃中有五六樣小餐點,波菜的綠、火腿的紅、純麥的焦,中村友彥Tomohiko NAKAMURA赴前想要知道我們的用餐經驗,尹玲對著他誇讚,彼此用英文聊了開幕至今的印象,中村友彥年紀輕,我也好像迷失在籃內,棍子或可頌,層次與酥度,是咀嚼的快感。然主廚為我們做了道新菜,菜葉捲著海鮮與肉與帶有黃芥末口感的醬汁,每一口清新自然,負壓全無。而我的主餐是石老魚,她吃羊肉,她的甜點是提拉米蘇,我的甜點是新品,以鳳梨為基底的,眼見下午兩點左右的我們是最後一組客人,廚房人員整理就緒,我們眼裡嘴裡的幸福一直維持著,或許說只有我的驚喜感一直亢奮著,對於尹玲這是一種習慣,一種生活,而我是難人可貴的一次餐飲經驗。──我一直嗜吃如命,尹玲這幾年要帶我吃飯、教我品菜,我卻遲遲不敢答應要跟她走西餐路線,往往是客家菜、上海菜、廣東菜,偶爾幾次,是她想讓感受不一樣的料理世界,也唯有她,在親身歷驗的生命中能這麼仔細哪一國哪一區哪一廚師哪一食材哪一種味覺的好滋味。
離開前,主廚正在努力學著中文,甜點主廚高橋和久Kazuhisa TAKAHASHI也來關切甜點的部分是否有改進空間,我對於桌前的鳳梨丁與脆皮糖片的結合很舒爽,甜度較低,帶點酸,讓人軟脆度在口腔中化一。當然,我不得不說的是,最後的咖啡配馬卡龍,能讓馬卡龍的濃郁淡化,「紫羅蘭的馬卡龍」的餅體濕潤,花香與內餡甜香一致,這與臺灣坊間的一堆馬卡龍有完全不同的咀嚼經驗,有時真不知道坊間大張旗鼓的真實面貌是如何?但是,我在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的馬卡龍並不乾癟,並不生硬,並充實飽滿。這不得不讓我再一次相信尹玲口中那些爛爛爛爛透了的食物,還有那些欺騙人的食物,如何囂張在我們的生活中。
我從第一步踏入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就知道寫不出多精準的飲食經驗,又怎能向尹玲老師報告我那麼多的「第一次」,於是我開始沉浸在尹玲的詩中,描寫〈故事故事〉的中東菜、料理科學化的〈分子料理〉、品酒之〈飲〉、開心果的〈PISTACHE〉等,將「食」做為書寫生命的一環,以「食」實踐做學問的基礎,這是我一直以來崇仰詩人尹玲或學者何金蘭教授的治學與做人的態度,如此真真切切地探求不可尋的身世,「無數漂泊羈旅」、「然任何一鄉最後卻只是你我回不去的一個他處」真的如此。
謹記於臺北大直,2012年10月5日。
(圖/尹玲的帥哥主廚為我們製作新菜)
(圖/菜葉包裹的前菜,口感清爽)
(圖/石老魚)
(圖/羊肉)
(圖/鳳梨為基底的新甜點)
(圖/好愛這裡的馬卡龍,尤其紫羅蘭的)
(圖/我與尹玲很少一起合影,很謝謝這次的法國經驗)
(圖/紅與黑的色感衝撞)
延伸閱讀
上一篇:從內而外的美好,鈴蘭愛心早餐屋
下一篇:上引水產‧立吞小情趣
台灣硬起來 抵制菲律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