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01 05:12:17古皮之紅龜粿
在規則中用另一種視角回憶自己─說【舞動心方向】
在規則中用另一種視角回憶自己─說【舞動心方向】
二○○七年一月最後一天的夜晚,西門町真善美戲院安排【舞動心方向】特映活動,初見海報,心中浮現「會比【我姨媽的後現代生活】來的傳統味,還是又是一部感人勵志的俗套」,總結是俗套了,但是劇情的拼貼是可圈可點的。
冷暖色調呈現不同時局的詮釋,不知道是否為我過份的注重,還是我已被制約的觀察手法陷入導演刻意的洞裡鑽?法蘭克喪妻之痛尚未揮去,途中卻遇見千里尋情的車禍者,傷者在車體內、救護車中、死亡前刻必須保持清醒與法蘭克對話,如智者引起另一種面對生命的方法,「如何回憶自己」是從沒想過的思念方式,如同逆子反璞歸真的向光性,再多的如果也都無法揣想自己的人生會走上何遭?冷色系如冰如煙之白、如墨之青、如幽之藍,維持在喪妻的法蘭克現實生活,與傷者死亡前刻的一切對話之際,反而憶起兒時、法蘭克揮去傷痛的進入新生活、尋找當下時色調轉趨為紅、黃、橘等如日之暖,歌聲與舞步相容,生命的踏實程度可想而知。這樣的對比效應確實激勵著灰暗與陽光的分際,也突顯陰霾的恐懼不安,日破見光明。
穿插式影格的堆疊,起自紅衣者對於千禧年後第五年第五個月第五天的約會,隨即拋向沈重的揉麵雙手,為工作與喪妻的遲疑在眼神顯露,途中遇傷者,陳述故事,跳接傷者故事的種種,也接續法蘭克為傷者赴約的追尋,也許尋到的不是傷者的那人,卻找到了自己該拾回的信心,傷者斷氣,如釋重負的撒手而去,簡單的將法蘭克接引致西方淨土,跳脫眷顧。故事又回到紅衣者為傷者的連接,從監獄保釋出來,為的就是當年的諾言,紅衣者與法蘭克並駕路中,似乎也告誡著我們:他們都將以得救。心願已了?亦或心結已釋?
笑聲在電影末半段較易出現,由鰥夫寡女在「瑪莉蓮哈奇斯跳舞與禮儀教室」內延續著鰥寡孤獨者得以解救的使命,我在懷疑,這部電影不該這麼簡單,意境也很平實,沒有多大的驚喜給予人成長,不過,我看到「我執」之觀的「棄」,如何用另一種視角面對或回憶?你如何回顧自己的童時?用仇恨還是愛情?用慈悲寬容還是悔恨?影片中沒有宣導「脫離苦海」「棄我執」的高深觀念,只希望用另一個角度試著活下去,但是「規則也許很虛無、專制、不公,但是不能被破壞」是很制約的,舞蹈教室中的一切雖然快樂,但是那是方法制約的笑容,被動地遭環境洗腦的愉悅,非自然脫俗。
我說多了,只是希望電影引起人的動機能良善,能進階地探究生命質感。感動可以很多種,不需要侷限某種情境的闡述,但是需要一種期待讓人發想,預留空間給讀者填入記憶的滿足感,然後造就這些人得以接受啟發。這是被動的填補式觀點,無可奈何的是這對大都會的殘缺者很需要。
二○○七年一月最後一天的夜晚,西門町真善美戲院安排【舞動心方向】特映活動,初見海報,心中浮現「會比【我姨媽的後現代生活】來的傳統味,還是又是一部感人勵志的俗套」,總結是俗套了,但是劇情的拼貼是可圈可點的。
冷暖色調呈現不同時局的詮釋,不知道是否為我過份的注重,還是我已被制約的觀察手法陷入導演刻意的洞裡鑽?法蘭克喪妻之痛尚未揮去,途中卻遇見千里尋情的車禍者,傷者在車體內、救護車中、死亡前刻必須保持清醒與法蘭克對話,如智者引起另一種面對生命的方法,「如何回憶自己」是從沒想過的思念方式,如同逆子反璞歸真的向光性,再多的如果也都無法揣想自己的人生會走上何遭?冷色系如冰如煙之白、如墨之青、如幽之藍,維持在喪妻的法蘭克現實生活,與傷者死亡前刻的一切對話之際,反而憶起兒時、法蘭克揮去傷痛的進入新生活、尋找當下時色調轉趨為紅、黃、橘等如日之暖,歌聲與舞步相容,生命的踏實程度可想而知。這樣的對比效應確實激勵著灰暗與陽光的分際,也突顯陰霾的恐懼不安,日破見光明。
穿插式影格的堆疊,起自紅衣者對於千禧年後第五年第五個月第五天的約會,隨即拋向沈重的揉麵雙手,為工作與喪妻的遲疑在眼神顯露,途中遇傷者,陳述故事,跳接傷者故事的種種,也接續法蘭克為傷者赴約的追尋,也許尋到的不是傷者的那人,卻找到了自己該拾回的信心,傷者斷氣,如釋重負的撒手而去,簡單的將法蘭克接引致西方淨土,跳脫眷顧。故事又回到紅衣者為傷者的連接,從監獄保釋出來,為的就是當年的諾言,紅衣者與法蘭克並駕路中,似乎也告誡著我們:他們都將以得救。心願已了?亦或心結已釋?
笑聲在電影末半段較易出現,由鰥夫寡女在「瑪莉蓮哈奇斯跳舞與禮儀教室」內延續著鰥寡孤獨者得以解救的使命,我在懷疑,這部電影不該這麼簡單,意境也很平實,沒有多大的驚喜給予人成長,不過,我看到「我執」之觀的「棄」,如何用另一種視角面對或回憶?你如何回顧自己的童時?用仇恨還是愛情?用慈悲寬容還是悔恨?影片中沒有宣導「脫離苦海」「棄我執」的高深觀念,只希望用另一個角度試著活下去,但是「規則也許很虛無、專制、不公,但是不能被破壞」是很制約的,舞蹈教室中的一切雖然快樂,但是那是方法制約的笑容,被動地遭環境洗腦的愉悅,非自然脫俗。
我說多了,只是希望電影引起人的動機能良善,能進階地探究生命質感。感動可以很多種,不需要侷限某種情境的闡述,但是需要一種期待讓人發想,預留空間給讀者填入記憶的滿足感,然後造就這些人得以接受啟發。這是被動的填補式觀點,無可奈何的是這對大都會的殘缺者很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