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02 21:32:52gohole

《九降風》青春期消逝前的集體記憶

我出生於1982年,距離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並不是那麼地近(年紀還小),而在林書宇導演的《九降風》之前,最能代表高中青春時期的台灣電影莫過於易智言導演的《藍色大門》(2002),這部似乎純潔無暇的「濾鏡」電影捧紅了劇中的男女主角桂倫鎂、陳柏霖以及梁又琳等人,使得後期出現的同類型電影都必須承受「每個導演心中都有一道藍色大門」的類型性沉重。


自己在觀賞《藍色大門》時並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記載,原因在於本人高中時的世界根本一點都不《藍色大門》,我所指的並不是所謂的俊男美女與典型愛情,而是那股湛藍的美麗青春實在過於虛幻,對我來說簡直是世界彼端的另一個世界,不過當我看完《九降風》之後,卻反而出現了「這就是我的高中生活」之感,

從我國小五年級到國中這段期間,正好是有線電視蓬勃發展的時刻,親切的摔角節目、令人血脈僨張的鎖碼頻道(我還記得頻道碼是21);國中至高中也是從摳機轉變到手機的變遷年代,更別提網際網路在高中時的蓬勃發展…。

那些無限膨脹的集體記憶,正在你腦中分泌著某種記憶的嗎啡。

在看《九降風》之前恰巧參加了兩次林書宇導演出席的活動,雖然聽了導演談論過這部影片的花絮與拍攝過程,而自己也翻閱過這部片的劇本手稿,不過實際在電影院看完之後,才真正的感受到所謂「劇本」對於影片的重要性。

雖說是九名演員,不過我必須得誠實地說,兩名女演員在電影裡的表現只是點綴的功用,這畢竟是一部男性觀點出發的電影,女性成了一種想像中的控制變因,例如小馨(紀培慧飾演)在片中僅是個品學兼優的女學生,她的臉孔是一種普遍性的模糊印象。至於小芸(初家晴飾演)和鄭希彥(鳳小岳飾演)的戀愛,也是很典型的青澀愛戀,導演並沒有刻意希望演員如同某些國片釋放出很驚人的能量。

如果「明星」的光芒過於耀眼,集體記憶的魔幻就會削減。

演員的演技尚稱青澀,裡面需要比較精湛演技的場景不多,不過編劇兼具導演的林書宇用演員本質的特性去調配了整齣戲的走向,我相信林書宇導演與演員的集體相處必然有發揮某種程度的化學效應。

如果要用一個場景或是物件來說明這個劇本的厲害之處,那我就不能不提擋住頂樓天台的鎖,在大夥兒被不知名的鎖阻擋在門外時,觀眾還不會對這個鎖產生什麼特殊聯想,不過小湯(張捷飾演)想至頂樓重新拾回友情時,他卻誤會眼前的鎖是哥兒們所為,被同儕所排斥是青春期男生最大的恐懼,如此龐大的恐懼必然會引起相同份量的憤怒,而小馨為了某種無聊理由(就我看來)而無意間置入的鎖,卻引起了群體崩解的暗喻。

如同先前所言,這部電影是一部「臭男生」視角的電影,當小湯在房間裡教小芸數學時,有一個偷看女生胸部的主觀鏡頭,我相信很多男生都覺得那真是非常寫實啊!

這部電影最棒的地方就是並沒有一個演員突出到讓你得特別提起,趨近於本位演員的展現方式,讓七名演員都出現存在性的必要,雖然「功能」各有不同。

戲中的胖子黃正翰(李岳承飾)就是一種團體會出現的某種角色,也許是有點天真可愛,不是想取得團體主導地位的人(這是我個人觀感)。或是如林博助(沈威年飾)在劇中很明顯地就是要用後面不敢坦承偷車的事件,去呈現「懦弱」與「坦承懦弱」這兩個關於青春的課題。

畢業典禮就是各奔東西前的一次聚會,在《藍色蝴蝶》的歌聲中,三年的回憶如同一條沉緩的長河靜靜地流過腦中。

個性剛猛的李曜行因為被退學而至軍中報到,散落至地上的毛髮何嘗不是青春?

在死亡前看著朋友搬演著如往日的嬉鬧,最後永遠昏迷的鄭希彥,他在房間裡有點困惑又令人安心的微笑何嘗不是青春?

雖然有人用殘酷寫實來描述這部電影,我卻認為這不過打破了某些虛假之後(中職簽賭何嘗不是如此、陳水扁也是如此啊),一種成長必經的歷程,該是把濾鏡打破的時候,這是個懦弱的世界,這是個悲劇的世界,也有可能是個具有勇氣的世界,也有可能是個歡樂的世界,這是個什麼都有可能的世界,不過我們已經不能停留在過往的湛藍時光了。

我看棒球的時間也有十幾年了,對於最後一幕的廖敏雄雖然有些感嘆(加上近日中信鯨鄭昌明等五名球員遭到判刑的消息),不過觀影時卻覺得有些玩味,就姑且稱之為魔幻寫實吧!藉由當年從雲端跌落至谷底的天才打者廖敏雄,把一顆顆由往生者簽著假名的友情之球擊向遠方,五味雜陳地結束那樣的青春年少,觀眾也得從那樣的氛圍裡站起來步出戲院。

倘若林書宇導演能一直維持這樣的精準和耐性,我相信在這部票房和評價都獲得肯定的作品之後,應該還會繼續創作出不錯的作品。

最後謹以此文獻給鳳新高中?屆(我忘了)一年級與我同在16班的同學,以及二、三年級與我一起在7班打混的各位,這部電影讓我想起了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