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大綱筆記~75...(卷六)
宋.永明延壽大師 原作
清.雍 正 摘錄
民國.陳立中 筆記
卷六
【問答章】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云。爾時普華菩薩語舍利弗。汝入滅盡定能聽法耶。
答言。善男子。入滅盡定。無有二行而能聽法也。大德舍利弗。汝信諸法。皆是自性滅盡否。答言如是。諸法皆是自性滅盡之相。我信是說。普華曰。若如是者。則舍利弗。常一切時不能聽法。何以故。以一切諸法。常是自性滅盡相。是以諸法本空。但是緣起。緣會則似有。緣散則似無。有無唯是因緣。萬法本無生滅。如真金隨工匠而器成。即金體不變。似虛谷任因緣而響發。與法性無違。如有頌云。如人掘路土。私人造為像。愚人謂像生。智者言路土。後時官欲行。還將像填路。像本無生滅。路亦非新故。是知但是一土。生滅唯是因緣。例如一心萬法。更無前後。何者。掘路成像時。土亦不減。壞像填路時。土亦不增。以不失本土故。如成佛時心亦不增。為凡時心亦不減。以心隨緣時。不失自性故。又像生但是緣生。像滅唯從緣滅。像無自體故。如成佛但是淨緣生。為凡亦是染緣起。凡聖本無生故。是知萬法從緣。皆無自性。本未曾生。今亦無滅。如文殊師利觀幻頌云。此會眾善事。從本未曾為。一切法亦然。悉等於前際。所以正作時無作。以無作者故。當為時不為。以無自性故。任從萬法緃橫。常等未生之際。假使群生出沒。不離無性之宗。
莊嚴菩提心經云。佛言。菩提心者。非有非造。離於文字。菩提即是心。心即是眾生。若能如是解。是名菩薩修菩提心。是則心外無菩提。何所求耶。菩提外無心。何所得耶。如華嚴經云。知一切法。無相是相。相是無相。無分別是分別。分別是無分別。非有是有。有是非有。無作是作。作是無作。非說是說。說是非說。不可思議。知心與菩提等。知菩提與心等。心及菩提與眾生等。又頌云。雖盡未來際。徧遊諸佛剎。不求此妙法。終不成菩提。故知心法妙故。當體即是。若向外遠求。則失真道。所以善財徧巡諸友。不出娑羅之林。慈氏受一生成佛之功。不離一念無生性海。
記:問,普華菩薩語舍利弗(勝思惟梵天所問經),汝入滅盡定,能聽法耶。
答:(滅盡定是指滅盡六識心心所,而不使起之禪定)。
舍利弗答言,我入滅盡定,雖無能聽與所聽(無有二行),而能聽法。
普華菩薩言,舍利弗,汝信諸法,皆是自性滅盡否(一切諸法,究竟無生)。
舍利弗答言,如是,我信是說。普華曰,若如是者,則舍利弗,常一切時不能聽法。何以故,以一切法常是自性滅盡相,是以諸法本空,但是緣起。
接下來的述說,都在說明,一切諸法,本來是空(自性滅盡,無性無生,究竟無生),但是緣起。
所謂諸法本空,但是緣起,生是緣生,滅是緣滅,生滅唯是因緣。也就是說,一切法本來不生,因此而說,舍利弗,常一切時不能聽法(法本不生)。
例如,以黃金作飾器,飾器雖各有不同,而黃金本質(真心理體)不變。
而說,如成佛時心亦不增,為凡時心亦不減,以心隨緣時,不失自性故。
又說,凡聖本無生,隨淨緣則為聖,隨染緣則為凡,但是緣生緣滅,本體不變。故說,萬法從緣,本來不生,本來不滅。本未曾生,今亦無滅。
接著引文殊師利觀幻頌云。此會眾善事(佛會中善事),從本未曾為(為是緣為),一切法亦然(一切法緣生亦然),悉等於前際(生是緣生,滅是緣滅。前際指本來不生不滅,從未改變),……任從萬法縱橫(萬法生生滅滅),常等未生之際(本來不生不滅),假使群生出沒,不離無性之宗(一切法生生滅滅,其實本來不生不滅)。
接著引用莊嚴菩提心經經文,說明菩提心之含義。
經云。佛言,菩提心者,非有非造,離於文字(真心本來具有,非文字所能及)。心佛眾生三者本來平等,若能如是解,是名菩薩修菩提心。
末了引一段華嚴經文,說明一心之含義。
知一切法,無相是相,相是無相,無分別是分別,分別是無分別,……非說是說,說是無說,不可思議。非有非無,不一不異。
又頌云,雖盡未來,徧遊佛刹,不求此妙法,終不成菩提。
又說,慈氏受一生成佛之功,不離一念無生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