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2-04 12:46:55godfly

《小影評》:【甜蜜的永遠】

【甜蜜的永遠】(又名【一屋兩家三代情】)
==========================================
導演:揚霍布雷克(Jan Hrebejk)
編劇:彼得雅丘夫斯基(Petr Jarchovsky)
演員:史黛拉.查娜克娃(Stella Zazvorkova)
耶里.柯達特 (Jiri Kodet)
席夢娜.史達索娃 (Simona Stasova)
波勒斯拉夫波利夫卡(Boleslav Polivka)
1999/捷克/35mm/Colour/117mins
==========================================
延續揚霍布雷克一貫的風格,【甜蜜的永遠】仍然以幽默風趣的氛圍包
裝捷克人民共同的困境與各別的煩惱,另一個中文譯名(由原電影海報
上的宣傳文案而來):【一屋兩家三代情】,更精準地建構出這部電影
的框架,同時指明了這部片的中心主旨:家的力量。除了揚霍布雷克
和老拍檔彼得雅丘夫斯基的強力編導合作之外,片中要角幾乎都是由捷
克當代最富盛名的影帝影后級演員擔綱,無怪乎【甜蜜的永遠】在捷克
的觀影人次衝破百萬,成為捷克自建國以來,繼【遊子】之後最賣座和
好評的電影,也成為揚霍布雷克的代表作。

劇情主要聚焦在樓上樓下的兩個家庭三代成員之間的互動,企圖從老中
青三代各自不同的角度,同時觀照捷克人共同的歷史包袱(兩次被入侵)
以及各別的焦慮。
<老生代>:
"三代情"之中,比較可觀的是中生代與新生代,老輩角色在電影中大概
只有史黛拉.查娜克娃(Stella Zazvorkova)所飾演的老祖母了。個人
覺得老祖母在這部電影中的功能性微乎其微,可有可無,非常可惜,相
信如果多了這一代的觀點,會使得整部片更為豐富與多元。
<中生代>:
中生代以兩個家庭的權力中心--父親--為主,分別象徵捷克"布拉格之春"
前的兩種主流意識形態:反共產(一般人民)與共產(當權者)。住樓上的
父親A(耶里.柯達特 飾),受過納粹迫害而脾氣剛烈,痛恨當權者的虛
矯,對一切跟納粹或共產黨沾得上邊的事物都無法忍受,但又無力扭轉
大局,只能消極地站到自家陽台上大喊『共產黨去死』或是俄語的『王
八蛋』,再不然就是對著餐桌上的"薯泥"/"馬鈴薯丸"和女兒破口大罵。
("薯泥"似乎是德國占領捷克後的用語,"馬鈴薯丸"似乎才是正統的捷
克用語)揚霍布雷克同時賦予了父親A濃厚的藝文氣質(彈鋼琴、用銅液
倒入水中急速冷卻成藝術品…),一方面呼應了他固執暴燥的文人個性
(笑…),另一方面,無論是德國入侵捷克之後或是俄國入侵之後(即布
拉格之春),重要藝文人士常常是第一批被整肅以至流亡海外的對象,
我想揚霍布雷克意圖要強調藝文人士在捷克悲慘歷史之中所受的無盡
迫害。同時,片中大量中生代的流亡(樓下父親的弟弟移居倫敦、長髮
男孩的父母長住海外、布拉格之春後,父親A也離開捷克了)也含蓄地說
明了捷克人的無奈。住樓下的父親B(波勒斯拉夫.波利夫卡 飾)擔任警
察/當權者,導演賦予了父親B好勝逞強的個性,喜歡和弟弟比較,不管
是熊的身高、閉氣時間長短、水中閉氣…等等,不惜傷害自己(閉氣閉
到快死掉、模擬熊的身高差點摔下來…)也要贏。這種個性即暗喻著當
權政府(德國)好戰好勝的態度,寧可死也不願認輸的自毀性格。更明顯
的是,父親B送的禮物,不是號稱摔不破但用力一點摔就會破的杯子,
就是號稱有彈性可彎曲但一碰到熱咖啡就融得一塌糊塗的塑膠湯匙,這
不正是共產主義神話的最佳諷刺嗎?(共產主義號稱可以創造出人類的
烏托邦,但卻妄顧實際人性,反而造成極權恐怖主義!!!)另外,劇
中的中年女性角色(兩個家庭的母親與父親B的老師妹妹)性格差異都不
大,都具有母性特有的包容與諒解,介於父權與子女之間成為傳統的
潤滑劑,對於政治與歷史並不如男性角色來得敏感而激進。另一個中
年男性,即追求B的老師妹妹的男老師C,很明顯地扮演了依附當權的
"走狗"角色,相較於當警察的父親B來說,是更為徹底的反派角色。
C連送給小孩的禮物外盒都要印上『前進吧!少年軍團』的共產字眼,
結果還被自己的禮物電到(共產主義的反諷)。上課時找了警察來說故
事,還妄想扭曲警察的形象,終究是徒勞。一場與父親A在學校見面
的戲,A竟誇張地用拐杖打他,說『誰是你的同志!』,用意過於明
顯。布拉格之春後,C穿載整齊(榮昇校長?)地站在樓梯上往下奸笑,
是一種對當權者的隱形控訴。
<新生代>:
新生代共五個小孩,分別是男孩D,女孩E,E的男朋友,D的妹妹,以
及父親B的妹妹的兒子。新生代對於上一代身上所揹負的歷史包袱
(無論是共產或反共產),普遍抱持著可笑與反感的態度。例如男孩D
與父親B之間,以及女孩E與父親A之間不斷的衝突、男孩D在校門口
痛罵男老師C、妹妹老師的小兒子不喜歡C還阻撓媽媽與老師C的交
往…。新生代真正關心的是音樂(兩個小孩子放音樂快樂地跳舞)與好
萊塢電影(三個大孩子時常會播放電影或觀賞露天電影院),以及愛情
(片頭男孩D的為愛上吊對比片尾的父親B上吊…),對於捷克歷史與被
入侵的傷痛是近乎無感而厭惡的。

<綜論>:
【甜蜜的永遠】全片看似圍繞著捷克悲情政治歷史發展,但導演揚霍
布雷克所要呈現的其實是更廣更大的,所有捷克人的困境。布拉格之
春前,老一輩與中生代的捷克人,其所處的主要困境無非是源於被德
國入侵的記憶與政治現況;新生代的捷克人除了不得不直接繼承中生
代的歷史困境之外,更大的困境來自於愛情。揚霍布雷克透過本片為
種種困境下的捷克人提供了一劑解藥:『家』。狹義上,『家』的力
量即來自家人;廣義上,『家』的力量來自於『和解與接納』,意即
『大家都是一家人』。回顧電影劇情,最熱鬧最快樂的場景都來自於
家人的聚會,即使大家身上都揹負著各自的困境,但在聖誕節晚上還
是可以非常和樂非常溫馨,因為有『家』。劇中三個破碎的家庭(喪
妻後的父親A、女老師與小男孩、父母在海外的大男孩)一直不斷地在
尋求其完整性(女老師不斷徵婚、大男孩每天到校門口等電話…),到
了電影後半段都得到了一個完整的家,也因而讓彼此的困境得到慰
藉。巧妙的是,兩個原本因為外在因素而殘缺的家庭(父親A喪妻,女
老師的丈夫逃亡海外?)結合成為一個完整的家之後,連帶地讓兩個
不同政治立場的家庭(父親A與父親B)也得到合解,片尾那場聖誕夜的
戲,我們看到的是一團和氣與快樂美滿,管他是共產警察還是反共藝
文人士,似乎所有的困境都已不復存在(除了被女孩拒絕的男孩之
外…)。最後布拉格之春爆發,現實擊到了所有人,導致了家人/愛人
的分離,導演在這裡提出了更大的困境,但也留下了沉默的解答:
新生代的小女兒打破玻璃潛入樓上,帶回了一個裡面有一隻小鳥的鳥
籠,下一個鏡頭看到鳥籠裡變成了四隻鳥,而男孩躺在床上若有所
思。揚霍布雷克似乎在告訴我們:即使身處困境(鳥籠裡),只要大家
在一起像一家人(一鳥->四鳥),我們就可以撐過去!【甜蜜的永遠】
主旨在於呈現捷克人的困境,但卻用詼諧幽默的手法讓全片不淪於說
教與濫情,角色眾多但劇情流動依然非常順暢無阻,片中處處充滿暗
喻但卻完全不見做作雕琢,難怪揚霍布雷克不過三十出頭就能邀集捷
克當代名演員同台演出,儼然大師風範!在此節錄聞天祥先生一段文
字:「捷克人這種笑看悲情歷史卻能苦中作樂、融政治批判於溫馨平
民生活的創作特質,曾讓英國社會寫實派大師肯洛區忍不住讚揚:
『這就是我們想拍卻拍不出來的電影。』」

200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