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01 15:56:02陳芯怡 Cindy Chen

廖繼春-作業

繼春 - 威尼斯風光 

http://tw.myblog.yahoo.com/jw!Ltg5WuKDExjN1s36MtGXqFs9Rm_JUblITtOUtw--/article?mid=151

分類:臺灣近代藝術作品

2010/02/11 21:51

畫家廖繼春在1960 年代應邀到美國訪問,接著到歐洲盤桓數月,被歐洲風光深深感動,之後幾年創作了一系列以歐洲為題材的作品,如威尼斯風光,西班牙古堡,西班牙特麗羅。。等等,這都成為大師一生的巔峰之作。

以威尼斯為背景,畫家以粉彩/油畫等不同媒彩創作了大小不等不少幅作品。這幅威尼斯風光,用色絢麗典雅,漂亮繽紛的顏色在水中交錯,建筑與船只造型樸拙可愛,給人一種天真愉悅的感覺。同樣的題材(威尼斯風光)也被一些知名畫廊/收藏家珍藏,用色各有不同,比較起來,本館珍藏的這幅,整體顏色對比柔和,尤其是左邊房屋比起其他幾幅亮度較低,整個畫面隱隱透出粉紅浪漫的色調。有興趣的讀者可用 google 搜尋圖片,關鍵字 = “廖繼春 威尼斯”找幾幅類似作品做個比較。

 

廖繼春 http://web.cca.gov.tw/tdg/4/start.htm

 威尼斯  1967 畫布‧油彩 45.5×53cm    一九六二年遊歐美的經歷,在五年後的回憶,似乎從激情渡到舒坦平靜的境界。一大片青藍的天與水,決定性的展開祥和的色彩視野,水上的建築物也與天空水面協調,以淡綠領銜,輔以暗紅,以在溫和協調中仍能強調出適當對比性的色感,遊蕩的船隻則以逸筆輕描,似真似幻,更增加飄然的詩意。  
 
 廖繼春,1902 年出生於豐原農家,自幼家境清苦。師範學校畢業後,在未婚妻資助下
,於 1924 年赴東京美術學校深造。1928 年以作品《芭蕉之庭》入選帝展。回台後以教職終生,
桃李滿天下。
  基於創作上出眾的表現及在台灣畫壇的代表性地位,廖繼春在 1962 年 6 月,
受到美國國務院的邀請,赴美參觀訪問。在美國國務院的安排下,他得以參觀美國各大都市的美術館。
透過此次國際性的視野觀察,調整了他的繪畫觀,更使他行將步向高峰的創作生命力,
能及時反應博覽歐美藝術的啟發與衝擊。
  廖繼春是台灣前輩畫家中,極富眾望與親和力的一位。他在繪畫方面的成就輝煌,擅於掌控色彩,
濃重的彩度及明快的節奏是他作品的特色之一,畫作明朗有深度,歡悅中見抒情。他不僅在戰前,
即擁有可觀的繪畫資歷與創作成就,到了戰後,也同樣以常春的創作活力,贏得了新生代的敬重。
雖然廖繼春一生曾經歷烽火歲月與憂患貧苦,但他的彩筆卻揮灑一片令人嚮往的抒情世界。他的藝術,
如同一道七色耀眼的彩虹,超然而壯麗的跨越了新舊時代之間的鴻溝,昂然從戰前的過去闊步到戰後的現代。
 
廖繼春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tw/liaochichun/liaochichun.htm

「廖繼春雖然是一位以色彩表達主觀感性的畫家,但在造型上,他也是一位經過主觀思考的畫家,廖繼春把他目賭的事物,以感觸濾過,再予以造型化。從色彩與肌理的運用,可以窺得他變形以及抽象的過程,是循著造形的思考逐次構成的。只是,他的思考方式是隨意的、自由的,也是水平性、做點式的。」

—王素峰

「畫抽象畫,是自然的趨向。因為現代繪畫已由外界視覺的,轉而為內心感情的直接表現。」

—廖繼春

廖繼春(1902~1976),出生於豐原農家。他自幼家境清苦,母親早逝,父親續弦後,瘦弱的廖繼春僅能倚賴兄長維生與上學。他的少年時代,除了公學校的「圖畫」課外,還接觸到母親的繪圖繡花、葫蘆墩等雕刻工藝;此外鄉間廟宇的大戲與節日慶典的獨特氣氛,也都在在豐富了廖繼春的美感經驗。

一九一八年,廖繼春考入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在就讀其間,他曾因為與李梅樹等美術同好,一起在自修室開畫展而造成全校轟動。一九二四年他順利考入東京美術學校的圖畫師範科,受教於「外光派」畫家田邊至。一九二五年,廖繼春陳澄波顏水龍何德來范洪甲張舜卿等人創立「赤陽畫會」。在東京求學時的作品有:《自畫像》(1926)、《裸女》(1926)、《側立的裸婦》(1926)、《火災》(1926)

一九二七年廖繼春自東京美術學校畢業,返台服務於台南長老教中學 。同年,他的作品《靜物》獲得第一屆台展特選;次年作品《芭蕉之庭》入選第8回東京帝展,就此奠定他在台灣油畫界的領導地位。

一九二八年,《街頭》獲第二屆台展「無審查」展出;一九三○年,《持籠的女童》獲台展「台展賞」;一九三一年《庭》獲第五屆台展「台日賞」,同年《有椰子樹的風景》入選第十二屆日本帝展。廖繼春在這些作品中,確實展現了一系列「南國的地方色彩」;畫面上一再呈現強烈的紅綠特色,漸漸舒展的空間與筆觸,也顯示廖繼春在繪畫上逐漸有所肯定踏實的心情。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廖繼春楊三郎李梅樹等八人,共同創辦台陽美展。

一九三五年,他的作品在第九屆台展獲「無審查」展出。廖繼春當時因為陪伴來台擔任台展評審委員的梅原龍三郎寫生,致使他往後的創作風格,逐漸的受到了梅原龍三郎的影響。

一九五六年之後,廖繼春的作品色彩轉趨明朗,其粉紅色調與淡綠、淡藍色之色彩對比之猶如野獸派的色調風格漸漸成型;一九五七年的《樹蔭》乃是他第一件試圖走向抽象的作品,整幅作品以青、黑、綠構成,象徵樹林的光線和樹葉間形成複雜的空間變化。一九五九年,《少女》將素描還原到稚拙的造形,整體簡潔有力,且富深度感;為野獸主義風格之表現。一九五○至一九六○年,他參加第十四、十五屆省展的兩幅作品-《窗外風景》及《淡江風景》,則已完全摒棄具象之描寫,代之以大部分的色面組織,其中間更以線條來強調重點,猶如樂章大小間奏的抒情表現。

一九六○年代後期,廖繼春的心情仍舊徘徊流連於野獸主義的邊緣;直到一九六二年六月,他受到美國國務院的邀請,赴美參觀訪問後,出現了改變。在美國國務院的安排下,他得以參觀美國各大都市的美術館。透過此次國際性的視野觀察,調整了他的繪畫觀,更使他即將步向高峰的創作生命力,能及時反應及揉合入他博覽歐美藝術時的啟發與衝擊。此一時期的作品有:《西班牙古城》(1962)、《希臘》(1962~1968)、《船》(1965)、《漁港》(1966)、《威尼斯》(1967)、《威尼斯風景》(1968)、《山》(1968)、《花》(1970)。

一九七二年至到逝世為止,廖繼春的作品又恢復到較具象的呈現。其粉紅色、綠色、淡藍等色調對比,則較之前更為強烈;筆觸奔放肯定,形成富有台灣色彩的野獸派風格。一九七五年,作品《西班牙特麗羅》完成,為廖繼春逝世前一年的力作。這幅作品採用由上而下的五段式構圖,此種不講究視覺空間,平面化而水平性的思考構圖,卻呈現出無限開展而舒緩的心靈空間。《西班牙特麗羅》在一九八八年為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廖繼春於一九七六年二月十三日病逝,享年七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