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01 17:51:06星仔

漢晉春秋之涼王傳.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四章

  倉亭之戰(平丘之戰)

  袁紹在這場戰爭中得并州高幹與三子袁尚、袁譚、袁熙之助順麗湊足七萬餘兵力再度南下渡黃河攻打曹操,曹操由於擁立漢帝之故,得以天子詔令命北方各路諸侯聚兵五萬反攻攻袁。

  漢建安六年(201年)四月,於倉亭大破袁紹,隔年五月袁紹吐血而亡。此戰最終決定了黃河以北地區的最終歸屬。
  
  建安六年(201年)四月,袁紹於平丘渡河,意圖襲取陳留郡,再由陳留攻取許昌,欲擊敗曹操。

  曹操方面,謀士荀彧準確判斷出了袁紹軍的意圖,於是建議曹操主動北上迎擊,遂於倉亭擊破袁紹軍。

  曹操兩次戰勝袁紹後,曹操威震天下,而袁紹元氣大傷,已無力與之爭衡。

  建安七年(202年),袁紹憂病而死,五月五月廿一日庚戌離開人世。袁紹身亡之時正史有載:「河北士女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

  袁紹身亡後幼子袁尚繼位長子袁譚不服導致局勢推向袁譚、袁尚二子爭位,河北再度大亂,其間袁紹外甥高幹占領并州,繼續主位的袁尚領導冀州,長子袁譚佔據青州而次子袁熙依舊統領幽州!

  河北袁家內鬨曹操得以乘亂進取,建安七年九月(202年)出兵攻克黎陽為進軍河北奪下基地。 

  同年九月,於官渡之戰大敗袁紹的曹操親自發兵南下進攻汝南劉備,劉備不敵曹軍凌厲攻勢大敗棄城,帶領殘軍南下荊州投靠並派麋竺、孫乾與劉表會面,劉表聞訊親自到郊外迎接劉備,待以上賓之禮,並准他屯兵於新野,北拒曹操發兵進犯荊州。

  但劉表表面上雖禮待劉備,但內心對其有所顧忌。因此,當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向劉表提出應趁曹操北伐征討烏桓之時機發兵偷襲許都以迎天子的建議時,劉表卻沒有採納,直至曹操北伐大勝後劉表見曹操聲勢如日中天才悔不聽劉備之言趁勢討伐曹操。

  建安七年,曹將夏侯惇、于禁等南侵至博望,雙方對峙,劉備火燒己營偽退,夏侯惇等追殺,為劉備伏兵所破。

  建安五年,孫策遇刺,臨終前將權力交給弟弟孫權。

  周瑜奔喪還吳,並與長史張昭一起共同輔佐孫權,擔任中護軍。同時,曹操打敗了袁紹,要求孫權送子質到曹營。

  孫權與周瑜及其母商議,當時張昭等人建議接受曹操的要求,周瑜卻堅決反對,他說道:

  「昔日戰國的楚國初時被封於荊山的側面,只有不滿百里的土地,後來繼嗣賢能,廣開國境,建立基石於郢,遂據荊、楊二州,至到南海,傳承家業、延續國祚有九百多年。現今將軍(孫權)繼承父、兄餘下物資,兼有六郡之眾,兵精糧多,將士用命,採山裡的銅鑄成錢幣,取海水煮成食鹽,境內富饒,人心不會思亂,乘船在水上舉帆,朝早出發黃昏便到,士風勁勇,所向無敵,又有何急切要送人質?人質一入,不得不與曹氏建立關係,與其建立關係,則有召命便不得不往,會被制伏於人。最多只不過做一個諸侯,僕從十多人,車數輛,馬數匹,又豈可和在南面稱霸相同?現在不如不派遣人質,慢慢觀看其變動。若曹氏能率兵來統一天下,將軍(孫權)再臣服於他也未遲。若是策劃暴亂,士兵猶如火燒,不息兵而自我消滅。將軍(孫權)韜勇抗威,等待天命,何以要送出人質?」

  孫權之母支持周瑜的決定,並說:「公瑾議是也。公瑾與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視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周瑜所議決實對。周瑜與孫策為同年,只小一個月而已,我視他為自己的兒子,你要以事兄之禮對待他。)」最後,孫權也沒有送人質給曹操。

  孫策臨終前將弟弟孫權託付給張昭。孫策囑咐張昭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孫策剛剛去世,孫權非常悲傷。張昭勸孫權說:「夫為人後者,貴能負荷先軌,克昌堂構,以成勳業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盜滿山,孝廉何得寢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他親自扶孫權上馬,陳兵而出,然後眾人才服從了孫權。

  建安五年,孫策遇刺而亡,孫權依兄言襲其職,在張昭、周瑜等輔佐協助之下,很快就穩定了局面。

  而在曹操連敗袁紹、劉備之時,曹操與旗下謀士等皆有意趁江東孫策亡故孫權根基未穩、人心浮動之時趁機發兵收併江東,此時人在朝中擔任侍御史的張紘便進言勸諫曹操說道:「孫權幼時喪父今兄長又新亡,此時應為孫家大喪之刻,若曹公趁大喪之時發兵江東此舉實為大不厚道之舉恐將落人口實,再者孫權非孫策,若此次進攻未能取勝則有可能令本有機會結盟為友之人反目成仇,不如藉此時機厚待孫權以留後路!」

  曹操聽聞後亦覺有理便上表朝廷推薦雖權為討虜將軍兼領會稽太守。

  大漢朝廷不久冊封孫權為討虜將軍兼領會稽太守。從此......孫權成為江東實際統治者達五十二年之久。

  建安七年,孫權生母吳氏逝世。

  建安七年,袁紹病逝,其子袁尚欲與馬騰及韓遂聯合,馬騰表面答應。

  建安七年,袁紹憂憤而死。

  袁紹以袁尚美貌及後妻劉氏所喜愛而欲立為繼承人,但未正式表態。眾人認為袁譚為長子應為繼承人,但逢紀、審配一派與辛評、郭圖、袁譚一派不和,逢紀等因為懼怕袁譚即位後加害,私下改袁紹遺命,立袁尚繼位。袁譚不能繼位,自稱車騎將軍,屯黎陽。

  不久曹操派鍾繇領兵與袁尚所派任的河東太守郭援以及南匈奴單於在平陽交戰,此時馬騰在曹操使者張既和傅乾等人的勸說下,馬騰最終決定幫助起兵曹軍並派兒子馬超帶領萬餘兵卒去幫助鍾繇反擊郭援,馬騰之子馬超所率領的強將精兵迅速將拉踞已久的戰局逆轉。

  為挽回頹勢郭援率兵至平陽,但卻輕率過河,眾人雖極力勸阻卻不聽從,過河未半便被中馬超埋伏而遭擊敗,馬超的部下龐德在戰場上親手斬殺郭援並降服南匈奴單於。

  戰勝之後曹操即以此一戰功上表朝廷表拜馬騰為征南將軍,韓遂為征西將軍,兩人俱開府治事。

  馬超則因功被拜徐州刺史,但馬超並未赴任。曹操任丞相時,曾想將馬超召進京,拜諫議大夫,但馬超並未接受。

  此後曹操接連於安撫孫權、馬疼韓遂後既續北上針對河北袁家,反觀袁家卻因內哄而互相攻伐彼此無法團結共抗大敵反予曹操各個擊破的機會!

  戰後,袁譚要求袁尚供給鎧甲及士兵,但遭拒絕。

  在郭圖、辛評等人挑撥下,袁譚進攻袁尚,卻遭擊敗,退守南皮。

  王修率兵來救,勸導兄弟應和睦,袁譚拒絕;劉表亦寫信給袁譚勸他與袁尚和好,但袁譚仍不接受。袁譚部下劉詢此時則在漯陰叛變,諸郡響應,唯獨東萊太守管統拋棄妻兒到南皮支持袁譚。

  及後袁尚大舉進攻,袁譚兵敗退回平原。袁尚圍城,袁譚於是派遣辛毘向曹操求援,但辛毘見曹操時反而建議曹操應以此機會吞併河北,曹操於是派大軍攻袁尚,袁尚立即退兵回救鄴城。此時袁尚部下呂翔、呂曠叛變歸順曹操,袁譚卻暗中刻將軍印綬意圖招降他們二人。

  曹操知道袁譚並非一心歸順自己,但為了不讓袁譚再與袁尚聯手,於是將其子曹整過娶袁譚女兒為媳婦以安其心。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攻黎陽,大敗袁尚和袁譚,二人退守鄴。曹操追擊到鄴,並收割麥田,卻被袁尚所敗。

  此時曹軍諸將都希望乘勢消滅袁氏殘餘勢力,但曹操最終依從郭嘉之計,撤軍任由袁尚與袁譚自相殘殺。

  當時袁譚為抗曹要求袁尚增送鎧甲及士兵,但遭拒絕。

  在郭圖、辛評挑撥下,袁譚揮師反攻袁尚,但卻戰敗,被迫退回南皮。

  不久王修率兵救援袁譚,並勸導兄弟應和睦聯手抗曹,此時荊州牧劉表亦寫信給袁尚和袁譚,勸他們齊心,努力經營現在所領有的領土,休養生息積蓄力力以求抗曹!但二人都不接納。

  袁尚及後大舉進攻鄴城,袁譚戰敗而退回平原據守。袁尚一路追擊更進而圍城,袁譚於是派遣辛毗向曹操求援。

  建安九年(204年),袁尚再攻平原,曹操派兵圍鄴解除袁譚之危。

  但辛毗見曹操後反而建議曹操應以此機會吞併河北,曹操於是派大軍進攻袁尚大本營鄴城,袁尚聞訊後立即回到鄴防守。旗下將領卻於此時呂翔、呂曠叛變歸順曹操。建安九年(204年),袁尚再度出兵攻向平原,命蘇由、審配留守鄴城,曹操把握時機進攻鄴城,蘇由本欲叛袁,但事跡敗漏出逃。

  南皮之戰

  曹操圍鄴期間,袁譚立即叛變,略取甘陵、安平、勃海、河間。攻擊袁尚於中山,袁尚敗走故安,跟從袁熙。袁譚吞併袁尚部眾,屯龍湊。曹操知道袁譚叛變後大加訓斥,歸還袁譚的女兒,又進攻平原,袁譚兵敗逃往南皮。烏桓峭王欲領五千騎援助袁譚,但為牽招所說服而不出兵。

  曹操攻破破鄴城,城內守將尹楷、沮鵠,韓范、梁岐、張燕接連投降,曹操亦不吝嗇眾人皆獲封賞。後袁尚領兵來救,命李孚入城通知審配聯合攻擊以奪回鄴城,但袁尚被曹操擊敗。審配姪守將審榮引兵入城,審配被斬。袁尚命牽招向高幹求援,被拒絕,牽招投降曹操。袁尚見大勢已去遂投奔袁熙。

  建安十年(205年),曹操興兵進攻南皮,袁譚奮力抵抗,一度膠著,曹操也萌生退意,但在曹純鼓舞下,袁譚終於在曹操急攻之下戰敗,更在逃跑墜馬之際被曹操族弟曹純麾下虎豹騎追及。袁譚說:「放過我!我能使你富貴。」還未說完,就被虎豹騎梟首。曹操並誅殺袁譚妻兒。

  建安十年(205年)袁熙部下焦觸、張南叛變,袁熙和袁尚逃到烏桓。

  建安十二年(207年),田疇幫助曹操為響導偷襲柳城,袁熙、袁尚與蹋頓、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數萬騎在白狼山遇到曹操大戰。

  白狼山之戰

  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敗於曹操後不久死去,烏桓仍是繼續支持袁家。袁紹身亡長子袁譚和少子袁尚為爭奪繼承權而相鬥爭,令曹操得以從中取利。日後袁譚在與曹操作戰時被殺,袁尚投奔幽州的二哥袁熙。袁氏兄弟在幽州又遭變兵攻打,北逃烏桓求援。此時烏桓在蹋頓領導下聯合,蹋頓的強大勢力使人傳言他要仿效匈奴冒頓單于和鮮卑檀石槐在北方遊牧部落中建立霸權。袁氏兄弟及大量追隨者到來後,蹋頓得以指揮烏桓和漢人聯軍多達30萬人。

  其間烏桓以為袁尚收回故地為理由,數次襲擊漢朝邊境,劫走百姓高達十萬戶。曹操注意到北方有此危機,盤算著根除烏桓的威脅。

  曹操為準備遠征北方烏桓,命董昭於建安十一年秋至建安十二年春挖掘平虜渠和泉州渠以從水路運糧到華北。

  曹操做這些戰爭預備工作時,一些將領試圖勸阻曹操深入北伐以防南方襲擊,當時反對北伐者接進表勸阻道:「袁尚已成流寇,夷狄貪婪無親,豈能為袁尚所用!一旦我們深入征伐之,劉備必定說服劉表襲擊許都。若此事發生,後悔都沒用了。」

  但曹操的謀士郭嘉作了如下分析,敦促曹操採取急襲的理由如下:

  「北方遊牧人仗著中原離他們遠,肯定不防備,趁機猝然攻打他們,可以擊破和消滅之。一旦北方未定而南征,袁氏兄弟和烏桓會為患,新安定的北方各州也將丟失。荊州牧劉表不會被劉備說服襲擊許都的,他除了坐談以外無所作為,知道自己的才能不足以駕馭劉備,故對劉備並不信任,若真予以重任則擔心不能制住劉備,如僅予以輕任,則劉備必不願為之所用。」

  曹操贊同郭嘉的分析,建安十二年(207年)夏,親率軍至易京並以易京為大本營,大軍進發無終其間當地嚮導田疇來投。

  烏桓軍當時的大本營在柳城,由無終發起的攻擊線穿過渤海沿岸的平原地帶。但七月,雨季降臨,大雨在低地泛濫,道路泥濘,使得這片地區不能通過了。烏桓也料到了這條進攻線路,扼住河口,曹操軍一時不能前進。

  曹操就戰況求助於熟悉當地且早先和烏桓有過爭執的田疇。

  田疇告訴曹操一條通往西漢廢棄的前沿領地的廢棄道路,從那裡軍隊可以行經無防守的地帶,在烏桓最想不到的地方予以攻擊,若如此做將可收奇兵之效,如此一仗也不用打就能得到蹋頓的首級。

  曹操聽聞大喜過望,採納計劃,率軍回師無終,命部下在水邊的路上樹立標誌,並寫上:「中夏時節,道路不通。我們等秋冬了再進軍。」敵軍哨兵看到標誌,相信曹操真的撤軍了。

  如田疇所料,烏桓人大失算,以為任何不能穿越平原地帶的軍隊都會撤回。

  戰況膠著期間郭嘉建議「兵貴神速」,要曹操丟下輜重,迫使軍隊輕裝前進,以免拖慢行軍速度和警醒敵軍房備!曹操始終謹記在心。

  在田疇帶路下,曹操率軍輕裝創造了被認為其戎馬生涯中最值得紀念的軍事冒險之一!曹軍攀越徐無山,經盧龍塞退出漢朝邊境進入灤河上谷,在這片艱難的地區進軍五百餘里,在平岡轉而東向,穿越鮮卑的牧地,再次進入漢朝邊境的山脈。這時曹操軍已經包抄了蹋頓的防守營寨,正沿到海的方向直線前進,即將把敵軍的領地一分為二。

  秋季八月,曹操軍到大凌河谷,蹋頓及其盟軍意識到狀況不對,倉促備戰並逐步撤退,兩軍合兵向北迎戰曹操。蹋頓、袁尚、袁熙和另兩位烏桓單于樓班、烏延聚集數萬人在白狼山遭遇曹操軍。

  這場遭遇對雙方都是猝然的!曹軍在尚未準備應的情況下眼見敵軍數量占優勢,輜重又被留在後方,曹軍軍心已有所動搖。

  另一方面,烏桓顯然也無任何作戰準備,作戰陣形並未成列,更沒有試圖阻止曹操進軍以搶占先機。曹操及諸將搶先登上一處斜坡觀察敵軍隊列,發現烏桓軍散漫無序,在張遼的請戰下,曹軍立即下令揮兵衝鋒,兵分三路,徐晃、于禁、許褚各領一路,曹操授予張遼自己的麾旗作中軍主力直衝蹋頓所部。

  張遼衝鋒進攻,輕兵很快擊敗烏桓騎兵。蹋頓當陣為張遼斬殺!(一說曹純部虎豹騎俘獲蹋頓。)白狼山戰後20多萬漢族居民和烏桓部卒投降曹操。

  袁氏兄弟和倖存的烏桓頭領蘇仆延、樓班、烏延等東逃軍閥公孫康治下的遼東。

  因遼東遠離京城,中原混亂,公孫康實質一定程度上獨立於漢廷。

  九月,曹操繼續進軍柳城,行軍其間暫歇柳城,不顧下屬敦促應加緊進軍遼東,刻意作出無意攻取遼東的態度,當時曹操從容的說道:「我只要安排公孫康砍下袁尚和袁熙的首級送給我,不需要勞煩士卒再遠征遼東。」

  後來曹操便解釋說,施壓遼東可能讓袁尚和公孫康聯手對抗他,但若放任他們自行處理,袁尚和公孫康將會內鬥。

  袁尚、袁熙來到遼東後數日,公孫康去探望他們。袁尚便計劃暗殺公孫康,奪其地以為袁氏所有,但公孫康先發制人殺了袁氏兄弟倆,將首級獻與曹操。跟隨袁氏的烏桓頭領也未能倖免,皆遭斬首。

  此後,曹操軍因早冬寒冷、食物短缺、乾旱而受損,曹操從柳城艱難撤回河北平原。

  徹軍其間自曹袁開戰以來提出了眾多極大程度上幫助曹操取勝的策略並規劃諸多計劃的謀士郭嘉和前軍閥張繡都在此役中相既因病過世。

  歸途中,曹操褒賞了先前反對他攻打烏桓的謀士們,承認此舉太過冒險,幸蒙天佑。事實上,劉備試圖說服劉表趁曹操遠在北方予以攻擊。但正如郭嘉所料,劉表並未把握此次機遇,後悔不迭。

  十一月,在易水河岸,沒有參與蹋頓的抵抗的烏桓頭領難樓和普富盧來見曹操,致敬並致賀,正式歸順了朝廷。投降的烏桓人被集體遷到漢朝本土,他們的騎兵成為中原最強大的一支勁旅的。在曹操的餘年裡,烏桓再未對他的領地造成危險,儘管在216年和218年爆發了小規模叛亂。

  蹋頓和袁氏兄弟死後,曹操對河北的控制再也無可撼動。

  此次北伐的成功給曹操樹立了巨大的威信,他在208年廢除三公自立為丞相。

  同時北疆安定,也使他在同一年能夠集中軍事力量對付南方的劉表。

  另一方面,白狼山之戰打垮了烏桓部落,餘部在東北、高句麗、遼東西界避難。

  數年後,這些烏桓餘部最終被附近的強大勢力所吸收,一些被中原漢族同化,大部分被融入鮮卑。烏桓的衰落由白狼山之戰開始,最終摧毀了烏桓本身及其維持政治獨立的能力,很大程度上,烏桓不再被視為華北地區的一個獨立族群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