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
張愛
在張愛玲唯一一篇以“愛”命名的散文中,不過寥寥數百字,就描繪出了一個曲折動人的故事。故事裡有一個男子、一個女子,他們只有意無意地有過一次短短的會面,彼此之間也僅有一句對話,這是漫長光陰中再渺小不過的時空片段了,甚至沒有埋下延伸出任何承續的伏筆,卻讓女子窮盡了一生的年歲去緬懷、追念。
這篇〈愛〉,通篇沒有一個“愛”字,卻勾勒出了作者心中的理想愛情面貌,那是“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於這“遇見”的短短一瞬之中,彼此均沒有預想、顧忌或是故作姿態,即便僅是擦肩而過,但已心下了然,因此除了問候之外,便無須再多說什麼。這是一種靜眠在精神與靈魂中、最為原始而真摯的情感悸動,僅在“對”的那一刻綻放,即便荒涼,即便無疾而終,卻也因此而顯得更加珍貴,更加純粹。
在中篇小說〈同學少年都不賤〉裡,張愛玲借女主角趙珏之口,一次又一次地重覆了“有目的的愛都不是真愛”這句信仰。小說情節的鋪排以對同性戀情和異性戀情的分別描述展開,前者是“天真的單戀”,但後者卻象徵了矛盾的人際關係、深沉的城府與欲望化的肉體溫存。
但只可惜,就如同在張愛玲的大多數作品裡所著重描寫的對象,總是離不開那一對對在塵世之中糾纏算計的紅男綠女一樣。同性戀情即便是靈性而真摯的,但卻已然隨著“同學少年都不賤”這一感慨,在作品的時空裡緩慢地逝去,因而最終存活下來的,仍舊是以異性戀為主流的、這些有目的的愛。
張愛玲對於愛情的悲涼態度,不但表現在其筆下的一個個故事裡,還進一步地體現在了她的生命之中。在張愛玲的人生裡有兩個最為重要的男人:胡蘭成與賴亞。胡蘭成“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是極少數能將張愛玲看得透徹的人之一,並且帶其領略了愛情的酸甜滋味。因而張愛玲不在乎胡蘭成早有家室的事實,願意委身於他,並且在與之分手後,如同過了季的花朵般一夜凋謝,再也無法回歸原貌。而與賴亞的邂逅,與其說是一段戀愛,倒不如說是在感性的基礎上如旅伴般相互依偎。然而,賴亞的確給了缺乏安全感的張愛玲一段相對平穩的生活,卻使她在其重病時不斷地為經濟上的困窘局面而奔波,鬱鬱而終。
最後,張愛玲對“沒有目的”的真愛的嚮往,錯落地鋪陳在其作品與人生之中。以一種悲哀而美麗的姿態,將理想的純粹性隱藏在具體形式之下,呈現在了讀者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