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18 16:31:38賈大空

給在台南同學的雜言

各位大家好,我真的很珍惜能有這段跟你們一起學習的時光,坦白說我大概只有這學期能夠兼課,之後需將全部的心力放在目前任教學校的研究、教學與輔導上,所以你們大概是我這輩子唯一的成大學生,這樣的緣分頗為難得,令我頗為珍惜。說實在的,週五下午進剛二樓教室的時候非常緊張,因為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跟你們說明我目前的情形與必須要更改上課的時間,雖然我已經盡力在所有的要求下找出目前只能這樣做的選擇,但似乎因為麥克風失效所導致的溝通不清楚,以及我未能當場及時提出滿足大家需求的解決方案,所以導致某些同學的不滿以及失望,我想這點我必須向貴班選修人事行政及行政倫理的同學致歉,請你們見諒我的處境跟交通上的困難,所以我也說明了我的評分方式主要係以「作業」及「考試成績」為主的彈性方式,如果實在無法每次都來上課,我想我完全能理解,也希望同學能諒解(這樣應該已經把話說的很容易瞭解,而某些事情不用明說囉!!)。  
  之後,較令我傷腦筋的事情是關於「人事行政」這門課的教材使用,以及教學內容的問題。其實綜觀同學們填復的問卷資料,我只有一個簡單的感想,那就是Please everybody, please nobody.我認為一學期僅短短二小時的課,並無法周到地照顧到每個同學的需求,所以在教學上僅能在「制度」與「管理實務」間擇一作為教學的主軸,而據我所瞭解的「管理實務」在公部門需受限於「依法行政」的倫理(ethics)在運作,所以我決定以「我國人事行政制度」為教學主軸。此外,據我瞭解各位之所以希望本人能多談些公部門的管理實務,其目的不外是希望能培養未來的管理及領導能力;我開的另外一門課程然「行政倫理」主要則是談公部門的決策考量及情境判斷,相關的實務經驗較容易在該門課程中獲得,有興趣了解工部門活動的人可以考慮一併選修,同時,以我成長與學習的經驗而言,最佳的人力資源管理經驗與能力的養成來源,應該是參與社團活動,如果沒有這方面的實戰經驗,而想以「聽」的方式來培養人力資源的管理能力,則不啻「紙上談兵」,而敝人也是在跟「夏蟲語冰」(呵呵),所以關於人事行政的課程,我擬從「制度」的層面,來解說跟分析當前我國公部門人力資源的運用情形與實際效果,並加以評估,其目的係使各位能更瞭解「制度」對人力資源發展以及組織或整體績效良窳的關聯性與影響,我想這是我們學政治學門領域的學生,最該關心的事情之一。文官體制與行政倫理實為國家機關是否能執行計畫及維護公共利益的根本關鍵,希望各位能藉此加以體會及瞭解。
  在從台南回台北的路上,心中真是百感交集,各種思緒紛紛湧現在疲憊的腦中,近期所發生一些事情在腦海中逐步串起來,遂讓我有感而發。據說某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遠眺江岸,看到萬帆齊競、川流不息的景象,就想考考紀曉嵐的智慧,遂問:「紀愛卿,江中有多少艘舟船阿,說個數字給我瞭解吧?」,慧黠的紀大學士悠然地回答道,只有兩艘而已,一艘為「名」而奔逐,一艘為「利」而鑽營。
  嗯,在高速公路上放眼望去川流不息的車潮,裡面坐著的司機或乘客,也都是為了求生存以及為名利而奔逐競走地的人,我也不例外地在這條路上時常奔走,甚至在今年三月間,為了趕時間參加中興大學應徵面試,在高速公路上發生意外,但幸好出現車半毀但人卻毫髮無傷的奇蹟,否則也許這一生並沒機會能與你們相遇,遑論跟你們分享我成長與學習的一些心得?回到家後,戶長問我搭乘何種交通工具回來的?我說「和X」阿,她馬上變臉說不是跟你說過這家前陣子發生車禍很嚴重?你幹麻還撘這種車阿?我的回答也很妙:「這樣也好阿,可以讓你早點達成變成富婆的願望阿」。「你這人嘴巴很討厭勒!@#$%︿(很大的吼聲)」。
  其實,從你們的眼眸中,一樣地看到與我在過去相同的徬徨與期待,到底未來我們學習政治學門的出路為何?我想這是大家期待跟關切的問題。這如我大二時跟江明修老師爬政大後山時,也問過一個問題:「老師,我要如何規劃自己的未來,安排生涯規劃的計畫」,那時還記得老師慈祥地望著我笑著說:「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我雖教人力資源但我根本不相信生涯是可以規劃的」,嗯!如果有人要問這個問題,我也我也是會一樣慈祥地望著他笑著說同樣的話,揆諸我的成長經驗與際遇,我也只能這樣說。然而,並不是要各位僅隨遇而安得過且過,而是說只要用心地活在當下,任何的學習與付出到後來都會有收穫,有時候也許並非兩者並非有線性的關聯,譬如說"豬不肥肥到狗身上",但每個機遇都是等待給有準備的人喔,而非給某些特定學科或領域的人,這點大家真的可以別擔心。
這個問題其實也回到我前述典故所蘊含的反省,我們活著的意義跟付出努力所獲得的價值到底是什麼?僅是為了「名」、「利」而已嗎?還是人生有更多值得我們去追求及付出的價值與理想?對於承接台灣未來發展使命的大學生(你們這代人),我想這樣的反省具體地與你們有關的問題是,讀大學的意義跟目的為何?求知的目的為何?如果沒有先弄清這個實質理性的問題,想要在知識中(特別是政治學門)找到黃金屋跟顏如玉,當然是緣木求魚的第三類型謬誤,雖然讀書跟求知的目的有很多,需要也不少,然而統攝這一切的問題就是「所學為何」的問題?先不論「所學為何」的動機高尚與否,雖然孟子云:「士何事,曰:『尚志』」,  其實學什麼跟走什麼領域與到最後的成就不見得有關,一個人的成就往往係決定於他的「格局」與「視野」。
  根據調查與我們的印象,這年頭能學以致用的比率不過十分之一,這並不是因為不務正業、不夠努力或個人機遇不好所致,而其根本的原因是因為大學教育的本質本身並非「職業訓練」,大學教育的本質係「人文化成」的轉化機制,藉由「教育」(而非補習)的方式提供知識及訓練組織及管理能力的社團參與機會,以提升一個人的格局、氣質與知識,進而養成一個能作為推動人類精神及物質文明發展的「知識份子」。知識份子是啥?有大學文憑的就是知識份子?還是有博士的學者就是知識份子?問題前者令你們心虛,後者則令我們做老師的心虛,因為我們離知識份子的理想還遠著很,我們只關心自己週邊與自己有關的事情?我們的所學只為了讓自己更有宰制他人的管理能力或打敗他人的競爭力?鮮少有福國益民的理想、濟弱扶傾的浪漫與同理(empathy)與愛(love)的社會連帶基礎的思想,在我們的教科書與學術研究中出現。
  當然,我想你們跟我都讀過亞當、斯密的「自利」觀點與相關論述,其實他的思想體系的預設與基礎是源自於「道德情操論」,該書所探討的「社會」之所以能存在,以及個人對於社會其他成員的同情與愛乃是「人性」的本質,而後世的人往往脫離此一系絡(context)只斷章取義地從「國富論」中去說明「自利」的重要性,人當然要自利並追求自立,然而這並非一切最終的答案。因此,我對於你們人生或未來的建議是這樣的:多充實自己,常保持一顆對於社會與他人需求的敏銳心靈,在自我的知識即能力充實與發展外,也能培養的寬廣高度的人文視野,與公共服務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每個當下的各種努力與所培養的自助及助人能力,未來都能有效地轉移(shift)你所樂意的工作上,「創新」在你,未來也在你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