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4-16 15:31:10賈大空

為學須用功夫,聰明只是助力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最近,我跟各位上課的時候提到人們獲得知識的三種來源,即「不學而知」、「學而知之」與「作而得知」等三項;「不學而知」所獲得的知識,有源於個人智慧者,有醞於人心風氣者、有發於社會風俗者等;「學而知之」則謂經個人之勉力獲得知識,「作而知之」則係藉由實踐中獲得知識與洞識(insight)。也就是說,有些知識可以不學而得,有些知識可以努力學得,有些知識則必須從作中學得;然而,除了「不學而知」的範疇外,多數的「知識」都要勉力而得,就是要認真學習才會有所得。

到底什麼是「知識」?「新儒家」哲學大師唐君毅先生,依據知識的起源,有下列的分類:(1)「聞見之知」:即由他人之語言文字而間接得知他人知所知;(2)「經驗之知」:由感官經驗所獲得的概念與知識;(3)「理性之知」:即透過心智建構(mental constructs)的理性過程,演繹推理所獲得之知識;(4)「直覺知識」:即毋庸推理而能直接認識共相之所以為共相,及共相與共相之關係的知識。有此可見,他將知識界定為「知覺上的認識」,係一種理性的過程與能力。

回到我寫這篇短文的目的,其實是想告訴各位,「創造力」、「天份」、「想法」、「靈感」其實也都是「知識」,其來源不外乎我的分類,其範疇也不外乎唐君毅的看法。而且往往你我所提出來的主意(idea),並非各個都具有商業價值與實用意義的「創造力」、「天份」、「想法」及「靈感」,如果這些idea沒有科學或客觀的知識為基礎,並以實際的系絡(context)當架構,則這些idea不過是不成熟的囈語與童騃(naïve)幻想;換言之,雖然人人都能提出主意,但主意亦也分類為「好主意」與「餿主意」。各位同學,在沒有充實的知識與豐富的經驗之前,千萬別太高估自己的「創造力」、「天份」、「想法」及「靈感」,這是我的衷心建議。

在我看了你們的「心得」報告之後,我發現多數人都對「勤與惰的戰爭」議題相當感興趣,有人頗不以為然,有人因此警惕與反省,兩者截然不同的反應,令我覺得非常有趣。許多年前,我老師跟我說過一句意味深遠的話語:「在可愛之人身上,必有可恨之處;在可恨之人身上,必有可愛之處」,這句話也可以提供給各位在待人處世方面的參考!我希望對於大陸發展不以為然的同學,能多想想他人勤奮向學的精神,多加學習;也盼望肯定大陸學生用功努力想法的同學,能多反省一下,只為分數跟與他人競爭而用功的學習心態,是否能創造出真正的知識?我想從這樣的角度,也許能讓你們每位都有更多學習與成長的空間。

我也來跟你們說說我的想法,愚師是台灣第一批進行兩岸交流的學生代表,在1991年我就被政大甄選指派赴大陸進行交流活動,那時我跟各位年紀相當,但也觀察到他們具有強勁的企圖心與上進動力,覺得日後應該是很有作為的一群,果然經過了這些年,他們也發展起來了,我覺得真的是「功不唐捐」,凡努力耕耘的,將會有所收穫(注意喔!不是必然會有收穫,遑論沒有努力)。

回到這篇短文的主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覺得諸位應執兩用中,不應一廂情願地偏廢任何一方的「功夫」。從你們有些同學的論述中,我覺得有些事實跟觀念可以跟你們分享;或許有些人會議為大陸學生只會讀書、反應較慢、不夠靈活、缺乏幽默感,比較沒有創意,現在這樣用功讀書,說不定等他們生活水準提高了,也就不會那麼用功讀書了。呵呵,其實用功讀書的學生不見得都只是「讀書蟲」,也有不少很會搞笑跟風趣幽默的,只是他們的成長與學習的環境,的確比較八股跟嚴肅,也往往扼殺了他們學生的幽默感與調皮心,但只要環境一變,他們馬上也會變得風趣跟幽默,他們的資訊刺激雖然不如台灣學生來的多,以至於剛接觸時好像有點呆板,但是大家別忘了「勤能補拙」可是他們的特長,強勁的上進心與學習能力可是他們的強項,此外,這些經過百中挑一以及艱困環境過來的人,還有韌性跟毅力,所以,在未來的競爭上,他們不贏也很難。

呵呵,我這可不是看衰「台灣之子」或要大家妄自菲薄,而是要提醒各位一些事情,不要自已為有小聰明而能因循苟且,要以追求大精明而努力不懈!正如前述的知識分類,其實藉由努力讀書所能獲得的知識還是有限的,只是連較多操之在己的獲得知識方式,都不當一回事地好好盡好自己的本份,實在也很難讓人相信,這個人對於其他獲得知識的方式,會有啥石破天驚的突破與付出;且在沒有通盤掌握相關知識的前提下(資訊不充分),其意見其實是沒啥好參考的;換言之「學而未精」者,「思則不廣」,「思而不廣」者,「慮則非詳」,「慮而非詳」者,「事則弗成」。舉例來說,在企業經營與管理方面,一個好的創意,要經過多少評估與努力才能獲得執行或實踐?我想這點也許是有自認為自己有聰明或有創意的同學,應加以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