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首輔張居正
標題:《萬曆首輔張居正》讀後感
作者:Tandy(#823) 發表時間:2006/11/17 23:40
近來讀的都是non-fiction. 平衡心驅使下,前兩星期,逛書店,看到大陸茅盾文學獎第一名得主,熊召政所著《萬曆首輔張居正》,又立即購入,回家細看,原來這是套四卷八冊長篇小說;而我只買了前兩冊。
可能是受前些日子讀《萬曆十五年》影響,其中前幾章提到張居正,所以,自然有些「偏好」。上網讀了些該書評語,以及大陸媒體訪問作者熊召政先生寫作生涯及心路歷程,更加敬佩。作者花了十幾年才寫完此書,可見用心之深。這是部小說,以歷史及真正記載人物作框架,或許對不用心作者,是種桎梏;但是高手,應樂此不疲。
記得看過二月河改編的《雍正王朝》,對大陸用心製作歷史宮廷劇,甚具期待心理;畢竟好的小說是後續精彩劇本前提。
作者提到寫此小說動機,啟自當時大陸改革開放思維下,作者想用中國歷史上,改革,開放倒不一定,這種實際歷史人物,作為對當局一種借鑑。當然,這種愛國之心,不見得被許多人接受,甚至認為是狂妄。但是作者仍藉此題目做小說研究,挑出張居正,相對於歷史上商鞅、王安石,這張居正更是另作者敬佩,也就是「提著腦袋辦事」,不留後路的作法。(1)
☆☆☆☆ ☆☆☆☆ ☆☆☆☆ ☆☆☆☆
作者:Tandy(#824) 發表時間:2006/11/17 23:46
這本書第一冊寫與皇城內有關部份,讀起來有點《紅樓夢》裡對話味道;雖然後者我一遍都沒讀完。感覺尤其在寫太監、皇子部分,趣味橫生。該冊主軸很精楚,鋪陳張居正與高拱鬥爭起始。
書後另附一圖,標示明皇城各宮殿位置,以及干支年代對照表,亦有幫助。不過讀起來好像與清皇宮差不多味道。
回到主軸。
高拱,隆慶皇帝末期就是首輔。張居正次輔。一開始,該書留下大局將變伏筆,隆慶皇帝命這兩位大臣,準備後事。明朝當時外患是沒多大,沿海倭寇也不具真正威脅,倒是兩廣總督李延,高拱門人,剿滅韋銀豹等叛逆,久無績效,師老兵疲。這倒沒多重要,但加上朝廷已花上大量銀子,仍不見功績;這段有點像雍正王朝內,年羹堯去西北平息外患,師老無功而內廷卻為爭戰銀子寅吃卯糧。這條線,牽引出兩閣老鬥心機,點燃後日更多權力鬥爭引子。
其實這條線,還不如宮內兩派太監相互鬥爭,來得有趣。個人微辭,作者或許把高拱在這段與太監拉此打彼,寫得太無心機;或是有點可預測性太高,讓人感覺已經做到首輔還這麼沉不住氣。不過,加入的另一角色,外號江南大俠的邵方,倒是很有趣的襯底,將高拱這人複雜心機,突顯得再清楚不過。
前面換兩廣總督,接著江南大俠,這位大俠看起來不為功名、利益,適時介入政局,成為高拱恩人部份,讀者或許會認為是神來之筆。(2)
☆☆☆☆ ☆☆☆☆ ☆☆☆☆ ☆☆☆☆
作者:Tandy(#825) 發表時間:2006/11/17 23:51
第一冊寫江南大俠部份,個人略有微辭,就是大俠介入政治作為king-maker動機部份,或許有點不可思議。然而作者以當時社會盛行或深信不疑的「高人指點」,切入高拱重回政壇,或許可以說得過去,畢竟動機上始終有點牽強;或許我目前只看到第一冊,即妄下評語。
高人指點,來自社會上算命或是高人能關天象、測禍福等,甚至舉出張良、圯上老人,作為交代該手法背景,亦不能稱為創意;只能說替讀者建構閱讀時預期的合理性。
但是作者「動機上始終有點牽強」看似缺陷部分,卻讓高拱有發揮餘地,可說是創意。
據作者自述創作過程,他第一版寫好,分別交給三種不同位階朋友、舊識評價,一為作者過去長官上司、另為教授朋友、再者為工人身分舊識,這第一版評價顯然甚不符合作者自我要求,於是他又重寫。第二版後,評價上升成:坐火車長途旅行最佳讀物,以及工人身分舊友迫不及待想知道後事如何。這下,作者才確定小說已「步入正途」。
第一冊娛樂性夠,知識性也不差,譬如明皇室朝廷運作,巨細靡遺,時有佳作。同時將真正主角張居正放在配角地位,高拱卻成為主角,這可說是起承轉合的一種「起」的手法,「明抑暗揚」?!
或許可以在以後改版,考慮要不要改進或加強之處,就是章回的標題。有幾章標題,好像沒抓到重點或不甚精緻。畢竟這正是替佳文畫龍點睛,不可小覷。(3)
☆☆☆☆ ☆☆☆☆ ☆☆☆☆ ☆☆☆☆
作者:Tandy(#828) 發表時間:2006/11/19 12:41
看完第二冊,高拱已下台。網上對高拱評語也不錯,小說蠻用心,將一個複雜首輔心態,寫得躍然紙上,呼之欲出。不過要挑毛病,這明清之別上,或許要多加把勁。
像最近我看到沒幾集的《大清帝國》影集,這部編劇、演員,就很賣力。要是說觀眾讀者被二月河等給調教得,看清宮劇早就能駕輕就熟,立刻進入角色人物背景,那,這張居正是明朝的事,畢竟應有不同之處。既然是寫明宮廷,就要有不一樣地方;要是實在沒有也要讓讀者能「合理」接受。不然,讀起來好像在讀清宮廷往事,這明清畢竟不同,或許是下回改版時,應稍加考慮之點。
高拱,書中描述,有點自恃甚高,當然他得先帝明隆慶皇帝賞識,也早已佈下權力棋子,太監,有孟沖任司禮掌印太監,當時言官,六科給事中,四品言官,也就是皇帝與首輔、六部之間的「夾層」,這六科給事中也幾乎都是高拱的「門人」,唯其馬首是瞻,但是,到後來還是被馮保聯合李貴妃,萬曆皇帝生母給扳倒。這過程非常有趣生動。同時,作者寫這幾段時,恰到剛好,不贅言又清楚,脈絡分明。
高拱下台,讀完後幾乎可以自動接受作者鋪陳,這就是功力。(4)
☆☆☆☆ ☆☆☆☆ ☆☆☆☆ ☆☆☆☆
作者:Tandy(#845) 發表時間:2006/11/21 18:56
高拱下台之原因,寫得很有意思。愚見以為,看起來作者透過權力鬥爭「解釋」高拱為什麼下台。其實是花了很大篇幅,穿針引線,織出來的。
權力架構上,當時明朝有兩位主子,一是名正言順但不管事的真正皇后,陳皇后,一是隆慶皇帝妃子,萬曆生母李貴妃。這兩位關係相處都很好,又誠心禮佛。但不是說宮中女流之輩,就能輕易被人所喳呼過去。說是容易,寫起來的確不好寫。皇后、貴妃,平日深居闈,並不像外面人或今日讀者那麼經不起「挑戰」。雖沒有現代領導統馭知識,但是勾心鬥角的正面意義,自保,卻成為權力真正來源;換句話說,負面正面印象,再加上身旁人所傳來的訊息,抽絲剝繭,意見、偏見隨即成型。
隆慶皇帝之死,書中說是中了妖道蠱惑,邪淫不堪,當然這太監更是幫兇。作者寫這一段,連皇帝宮中會客之處,所呈列江西景德瓷器、瓷碗等,都印有邪淫圖畫,高拱當然是痛心疾首,給讀者留下他與太監之間的深層矛盾、痛恨。這比什麼明說的干不干政,容易理解得多了。
再就是,意見傳達,皇命傳遞,內閣票擬決策等,皇帝看到以前,要經過司禮太監這一層。要是皇帝是個不管事的,或是放權給身旁的人、太監等,這「公文流程」,不就是造成首輔與司禮太監深層矛盾的原因?而這,有個太監做個夾層,這夾層經常是「假傳聖旨」,或者根本竟成為聖旨,那,首輔不就也要有自保機制?要不然就是「合縱連橫」,拉甲打乙?
另外就是,當時明朝是世界唯一大帝國,即使有外患,亦不足干擾甚至影響中樞權力伸張,所以書中沒有這層顧慮。(5)
☆☆☆☆ ☆☆☆☆ ☆☆☆☆ ☆☆☆☆
作者:Tandy(#893) 發表時間:2006/11/25 15:27
高拱下台,據書中鋪陳,主因來自跟太監馮保鬥爭,導火線是李貴妃與皇后的關鍵時期,對高之不信任。作者鋪陳手法亦堪稱高妙,不從貴妃、皇后角度說故事,而是這兩位在緊急關頭,幾樣事情悟出,必須除掉高拱。
交代一下優勝劣敗的來龍去脈。高拱與馮保鬥,馮保優勢,抓得住貴妃的耳朵。高拱呢,首輔有安插在各衙門的門生故舊,看起來好像聲勢很大,問題在,這不是民主時代,這是封建,所以,玩這種It is not what you know, it is who you know!略為修改,It is not how many you have, it is whom you have on your side!大概,這才是宮廷時代,權力鬥爭準繩!
說起高拱不喜歡馮保,作者描述的張居正,也不喜歡馮保。差別在於,高拱就笨到看不出這一點,他之所以看不出,我的解讀,高拱以為他有隆慶皇帝死前交代的一句話,做護身符,真正關鍵,高拱對當時局勢變化,沒抓住核心點,同時以為,據作者描述,他可以對個十歲左右的皇帝,盡其操弄,隨他便。高拱有此想法,貴妃會看不出來?張居正、馮保也不會?
難寫就在,如何讓讀者,有同樣感觸,以及被故事吸引住的讀者,能夠像坐雲霄飛車般,過足了癮,又能後來大呼「原來如此」般的興奮?(6)
☆☆☆☆ ☆☆☆☆ ☆☆☆☆ ☆☆☆☆
作者:Tandy(#941) 發表時間:2006/11/28 20:58
高拱去職,書中描述得來龍去脈,理所當然。高拱離去後不是事情就完了,問題更多。高拱當時在朝已培植出一股勢力,這些人,當然不肯罷休,主要動機,不知道新首輔張居正會不會整他們,就因為是高拱舊識或門生。
當時王朝有所謂九大衙門、九小衙門。九大,吏、戶、禮、兵、刑、工,外加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九小,詹事府、太常寺、太僕寺、光祿寺、鴻臚寺、翰林院、國子監、尚寶寺、苑馬寺。掌印者為卿,大九卿、小九卿於此類推。
首輔地位,正如書中歌謠:「大九卿有大九九,小九卿有小九九,十八衙門朝南開,堂官跟著首輔走」。首輔正如前朝宰相。當時朱元璋時,承元朝政體,設有宰相,後因宰相胡惟庸謀反,朱開鍘,誅殺胡黨人約七萬人!從此再也沒有這中書省,更沒宰相一職,朱元璋曰「今後誰敢設丞相者,殺無赦」!雖說是矯枉過正,但是誰叫他是皇帝?
首輔、次輔等又怎麼來的?當時撤了中書省,還是要有人辦事,就來個內閣。這內閣,據書中,就是皇帝顧問,剛開始,入閣者官階不能過五品,後來仁宗時,內閣更受皇帝眷顧,於是就自然而然變成宰相,只是不能稱呼為宰相。
內閣鬥爭,前有嚴嵩等惡例在先,被鬥垮者死得很難看,當時次輔嚴嵩設計殺害首輔夏言,後者被腰斬,真是慘不忍睹,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力之所在,這誘惑不是橫死兩字,可以阻撓得了。(7)
☆☆☆☆ ☆☆☆☆ ☆☆☆☆ ☆☆☆☆
作者:Tandy(#943) 發表時間:2006/11/28 23:18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提到高拱去職,幾句話說完。小說中交代得就很有意思。
幾條線,除前面提到孟沖,造成隆慶皇帝因生活荒淫中年即逝,兩位太后,當時是皇后、貴妃,當然聽得到耳語、閑言,也間接知道隆慶死因;怪罪下去。小說中有位妖道,王九思。而王九思是孟沖依皇上要求引薦給皇上,孟沖當時與高拱是一掛的。這層關係,當然更讓馮保點滴在心頭。孟沖,沒有什麼大腦,前面司禮太監離去後高拱安插孟沖,就是看中孟好掌控。
隆慶皇帝這樣早就駕崩,剩下的皇后、貴妃,豈不早晚耽思,死因為何?這,高拱毫無警覺,也就種下去職遠因。近因則為,高拱在小皇帝接位後不久,又來個「陳五事疏」,重點在於,高拱明著暢談改革,暗著驅除閹宦干政,這閹豎,當然就是馮保;借刀殺閹宦的引子,就是貴妃喜愛的佛珠。民間收集(進貢)而來的寶貴佛珠,號稱為梁王時候的種種佛寶,竟然是假的。
作者這段鋪陳精采,讀起來馮保不就穩栽不可?大不然。長話短說,張居正卻在這時候,亦正亦邪,知道底細,卻先衡量權力仲裁、誰輸誰贏、更重要則為主子心態,終就選站在馮保一邊。那,這貴妃鐵下心來,趕走高拱,張居正接手,亦再自然不過。
小說精彩,就在看似全無頭緒,重點卻在主子心態;尤其是貴妃、與看起來完全狀況外的皇后,那電光火石一剎那腦中一切都明白,這段,深得我心。(8)
☆☆☆☆ ☆☆☆☆ ☆☆☆☆ ☆☆☆☆
作者:Tandy(#1307) 發表時間:2006/12/23 01:51
《萬曆首輔張居正》目前讀到第五冊中,前幾貼敘述的,只是前一兩冊。作者將小說大的經緯擘劃得沒話說,君臣關係,長官部屬關係,內相總太監與首輔外相關係,李太后以及皇上對體制影響等等,太后又有兩個,隆慶皇帝元配陳皇后,現在已經成為陳太后,因為故事關係,冷在一旁。
個人對這內相,就是太監的權力,終於略有了解。這外相,也就是首輔,這權力流程上,因讀本書而略有概念。其實這內相,到現在這總統制的國家,老美就是chief of staff,幕僚長,不過嚴格說起來,老美的幕僚長也兼外相功能,但因為她們是種「純」總統制,因而外相實質功能,就被總統直接領導內閣關係,反倒沒必要以實質情況存在。
而我們的行政院長,外相,相對於內相,總統府秘書長,這道理大概是一樣。(這部分純為個人有限知識所了解,陳述出來,純為能夠讀起故事,有個架構。聽聽也罷)
問題是,這內相永遠會與外相有衝突。作者這方面構思、鋪陳,緣於對王朝政治體制架構深入研究,所以說起故事,nonfiction揉合著fiction,比例拿捏上,也就能恰到好處。
衝突又不外乎舊有勢力消除,新興勢力之成長、展現,官場、大內之佈局,最重要的,就是內在外在王朝財政日見緊縮,皇室需求,當然永遠是名目上擺第一順位,但實際上,這張居正外相,就在作者筆下,顯得能化腐朽為神奇。至於為什麼能,作者委婉道來,甚為有意思,可讀性自然高。(9)
☆☆☆☆ ☆☆☆☆ ☆☆☆☆ ☆☆☆☆
作者:Tandy(#1313) 發表時間:2006/12/2310:29
故事中張居正「扶正」後,懷著匡正時弊雄心,認為吏治是改革重心。改人家,這既有勢力當然會反撲,反撲最大原動力,就是高拱門人理必認為,也就是預期,這張一定會整肅他們。這些人大部分早居高位,他們之間自自然然「串聯」起來,當然這種想當然的事,讀者聽起來還不過癮。同時要寫得有骨架有肉,還真不容易。
首先,要對官場文化深刻了解,再倒回去揣測當時明官場文化,這方面做者頗成功,應有相當高可讀性。
記得過去讀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其中最大印象就是黃對「數字」的啟發性解讀。沒有數字,就沒法定量。我的解讀,即使定性後卻無法定量,那這問題的真相輪廓,仍無法明確敘述清楚,因此,所擬定解決辦法,亦與「打高空」沒多大差別。到後來,就是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好好一個專業技術可以解決問題,很快立即「變質落魄」為政治問題,既然到政治問題這層次定位,就非得以政治手段解決。這不就是任何掌權者,最害怕的一件事?
也不就應了老外的非常實在的笑話或警語:Whatever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and at the worst possible time)!
當時除了一般王權維持、伸張,同時連皇室也都害怕「輿論」。這輿論,基本上就是外在,濃縮為京城一帶,更壓縮成京官對事情種種不同看法。但都有共同點,即,一呼百應。王室或首輔甚至司禮太監,決定要打蛇打七寸,消除這輿論,實際上也是很容易。畢竟,王室可輕易招首輔、太監頭頭進宮指示後,從嚴辦理,該抓的抓,該關的關,該扣帽子的扣,不久即風消雲散。(10)
☆☆☆☆ ☆☆☆☆ ☆☆☆☆ ☆☆☆☆
作者:Tandy(#1315) 發表時間:2006/12/2311:33
前面提到財政拮据,原因不外乎幾項,最大即入不敷出。故事中並沒提其他外患,就只韋銀豹一項。作者很早就交代,負責剿韋銀豹亂賊現任兩廣總督不稱職,師老無功,被換為這個官場甚有「貪」名卻能做事的殷正茂。作者寫這部份,是見仁見智,他筆下將張居正與高拱,對撤換當時兩廣總督由殷正茂接任,同時兩人又同意:既然殷正茂喜歡貪,那就為了打勝仗的大局,先就把銀子給足,這殷不就貪不起來?
只要打勝仗,其他好說。給多少銀子?
負責財政的內閣屬下衙門,就是戶部。這戶部當然也知道財政拮据,怎麼辦?故事中戶部尚書,就是財政部長,就想出一個方子,以胡椒蘇木折俸。胡椒,大家都知道,這蘇木可能就有點陌生,這蘇木就是給做布料染色用的,當時「市場」上這兩樣「應」受歡迎,也就是官員們抱一大堆胡椒蘇木,楜椒可到市場上去叫賣,還說得過去,這蘇木,就只有做布料的商人才有興趣。
因此,這故事又有了新的源泉。
(不過這一段,隱隱約約是有點抄襲二月河《雍正王朝》內,這九王爺等去北京市場上叫賣自己家物,引起雍正潛邸時被誤認為「刻薄」印象,手法雷同)(11)
☆☆☆☆ ☆☆☆☆ ☆☆☆☆ ☆☆☆☆
作者:Tandy(#1327) 發表時間:2006/12/2701:07
胡椒蘇木,只是個引子,替財政艱難所造成的各級官員、王室、皇后、首輔、司禮兼秉筆太監之間,為了銀子而互相矛盾作了最好的詮釋。這也鋪下作者所要闡述的張居正,之所以被後人認為「作非常之事,必要有非常手段」個性,所承受的各種煎熬,內在、外在壓力最佳內心寫實。當然有心人也趁機「打擊」首輔聲望。首輔權力,來自皇帝,皇帝太小只有十歲,那,就是李太后。作者在說故事之間,適時介紹明朝官階,權力範圍以及來源等,據網上資料,作者是花了五、六年時間了解這些明朝資料,說穿了就是做各種必要研究,才下筆。這些工夫也顯現出熊召政先生這方面之用心,人、時、事、地、物,讀起來當然非常明朝味道。這味道透過飲食、娛樂、小玩具,當時人的各種反應,正如讀者心中看起來無解的jigsaw puzzle,自然而然就能被拼湊出來,一幅明朝圖案自然躍入眼瞼。
故事人物主軸除了前面介紹以外,愚見以為,這作者甚為擅長鋪陳,譬如這皇后如何對張居正建立真正信心,同時皇后也是三十多歲,更有七情六慾,這張居正跟李太后之間男女微妙關係,想必以後這電視連續劇上,可看性應相當高。
再就是作者偶而有神來之筆,寫些小人物甚為逗趣。但這都跟後面故事有關。個人認為最精彩部份,就是寫那位戶部九品觀政,如何利用鬥蛐蛐這檔事,「海吙」當時這鬥蛐蛐大王,然後把賭金捐給幾乎涓滴不剩的空國庫。(12)
☆☆☆☆ ☆☆☆☆ ☆☆☆☆ ☆☆☆☆
作者:Tandy(#1387) 發表時間:2007/01/0119:39
各位新春愉快。
羽竹好久不見。最近兩天,讀完《萬曆首輔張居正》八冊,感觸良深。伴君如伴虎,誠哉斯言。
故事基本上根據明史張居正傳寫成,與史實大致不差;作者並附以明史所記張居正小傳於後,以共參考。張居正,提頭辦事,當時運氣好,好在李貴妃萬曆生母大力支持。同時馮保也從中協助,得有萬曆新政以傳後世。有趣就是,萬曆後來對張居正死後的種種貶抑、抄家,還緣於對馮保貪瀆罪行被揭穿後,一種同理心揣測而來;即為,既然馮保貪婪如此想必張居正亦好不倒哪去。
萬曆這種遲來的報復,乃為證明,沒有這兩位馮保、張居正,亦能做成大事。可能這萬曆當時自十歲接帝位,張居正對萬曆管教極嚴,遲來的一種極端反彈,外加過度「補償」變質為報復。
可是真正原因在於,沒有權力的時候被人牽著走,是沒辦法;等有權力後,以前老帳新帳全要算清楚。其實這也是老外所謂There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前面提到,胡椒蘇木折俸一件事,個人認為非常有意思,同時作者以這主題,幾乎寫了
其實這個還不是真正令官員們痛恨,而是在於物價與鈔,也就是銅錢之間關係。譬如故事中提到,米價上上下下,當然上的機會遠大於下;上月一石米20貫銅錢,這個月就是30貫銅錢;其一。再就是令官員頭疼的,這折色俸部分,這市價已是30貫一石了,ㄟ這官員拿到的仍是以一石20貫銅錢的折價;那,這可不教官員變相減薪?(13)
☆☆☆☆ ☆☆☆☆ ☆☆☆☆ ☆☆☆☆
作者:Tandy(#1388) 發表時間:2007/01/0120:18
高拱接首輔時,他是給大家加薪,這張居正接首輔,是給大家減薪;而且這時候明朝的確是在前朝手中給敗掉,各項政務衰敗頹廢已久;後來的張居正也只好概括承受。
轉折部份,就是張居正受後人景仰之處。說起整頓吏治誰都會說,首先,要看得出問題之真正所在,再加以量化,問題才可能得以掌控。吏治良窳,首在考核,考核只是過程,首先這架構上必須能容納這「考核」步驟,才得以畢其功。那這架構上問題,在於權力的行使、貫徹。換句話說,要做到中樞命令能夠朝發夕至般地落實,那就要每個官員把朝廷命令當作回事。人都有惰性,明朝亦然。張居正作法,首先這考成法落實後,每個官員接到命令,如何去落實這命令等所採取的步驟,一定得寫下來;這,不就是現今二十一世紀,performance review?ㄟ,人家張居正在十五世紀就在做了,把一個龐大帝國給翻了過來,也看到績效,今人還做不好,豈不慚愧?
這架構部分,中央就是把事權統一起來,故事中實際上就是把過去那給事中職位當時負面消極角色,給變成積極。也就是說,每個給事中,基本上是屬於皇帝與六部之間的「夾層」,傳達皇帝命令給六部的工作,也負責監督六部,更是言官。問題是這皇帝要是個十歲小鬼,這,我就不知道這六科給事中要從「十歲小鬼」皇帝那,傳達或交代什麼「命令」給六部辦哩,或是追蹤六部後,再報知十歲皇帝?
所以,這部份制度上權力行使,自然因為故事中所交代隆慶皇帝彌留時,所指定三位小皇帝顧命大臣,高拱、張居正、馮保,給弄得不復存在。
(這部份,寫得不錯,輕易交代、鋪陳為什麼明中樞施政體制上,會失靈。即使六科言官發揮應發揮的作用,問題是皇帝根本不據問政之心智,亦徒然。)(14)
☆☆☆☆ ☆☆☆☆ ☆☆☆☆ ☆☆☆☆
作者:Tandy(#1389) 發表時間:2007/01/0121:03
張居正的ISO,就是考成法。當然故事老盯著這考成法,會寫不下去。張居正另一項,就是查弊。他查弊,還不是因為人而查,而是追求更大意義,譬如現實上稅收的短缺。這稅收短缺,又出於田畝分配不合時宜,甚至非法佔有;更可惡者,這佔有之田還不繳稅。同時田畝是多少畝,這,必須要再重新丈量以定虛實。(這又與雍正王朝雷同;只是雍正換成張居正)
就這一兩部份,對象牽涉到朝廷大員、貴族,地方則為富豪士紳,那,不就是不打蒼蠅專打老虎?說是很容易,做起來這就困難。古今相同之處,任何時代不就仍是,愈有錢愈不繳稅?或是繳不成比例的稅?
當然最重要,要得到皇帝也就是李太后支持。十五世紀,五百多年前那個社會,誰要是跟王公貴族過不去不就?故事可貴,就在於合理又有趣的鋪陳,計畫清楚後關鍵時刻,得有循吏去落實。這循吏,字面上是「善良守法的官吏」,當時「善良」不再是必要的美德,而能力,才是循吏的真正意涵。
至於循吏之發掘、培養,這就與落實新政有很大關係。不然,張居正一個人在中樞,不可能去做這麼多事。前面提到這金觀政,就是很好例子。(15)
☆☆☆☆ ☆☆☆☆ ☆☆☆☆ ☆☆☆☆
作者:wumama(#1412) 發表時間:2007/01/0216:17
Tandy 大哥:
您寫的”張居正”的故事,正合台灣政情的演變,精采ㄟ,好看欸,謝謝啦。
☆☆☆☆ ☆☆☆☆ ☆☆☆☆ ☆☆☆☆
作者:Tandy(#1417) 發表時間:2007/01/0219:10
Dear wumama@#1412,
您說得對,古今政治大概都差不多,只是手段上有差別。
回到宦官。宦官很早就有,早至秦朝(?)。不過明朝這時期(萬曆前幾年),宦官暴增幾千人,有的說「…從萬曆元年至萬曆六年之間,兩次從自宮者中就錄用了6000多名宦官…」(http://www.singtaonet.com:82/arts/t20061128_404373_1.html)。
宦官人一多,又是皇帝對外的夾層,說沒權力,因為不準干政,可是這法令卻因皇帝喜惡而形同具文。之所以如此,還是皇帝本身的問題;拉此打彼的需求永遠存在。所以唐朝時宦官一度可以把皇帝都可以給廢掉,可見宦官之囂張。問題在於主事者之決斷,同時也有這必要,只要不鬧出大事來。可以從資料中看出,這宦官有的「大字不識一個」,有的卻精通文藝書法,還很有品味。故事中馮公公馮保就是一個精通書法、字畫,又懂得品嚐戲劇等一號人物。
有了權力,再加上品味,故事就有看頭。同時,這也給收禮鋪下一個很好藉口。送禮的,要會送,收禮的,懂得所收之禮之貴重,又能彰顯收送禮之人的品味,那,可不一拍兩合皆大歡喜?同時這禮物值不值錢,就看是不是古董,所以,懂得鑑賞古董,沒事就摸個唐宋時期名人、詩人等扇子、字帖,甚至古玩,那,明朝那個社會,多風雅,多名士啊可不?
既然馮保都能如此,那張居正還跑得掉?問題是作者寫的故事要彰顯張居正這方面如何清廉,收禮,應是大大的No!No!可是張居正那個時代,有名望、地位都是三妻四妾或是如夫人之類,這,對不起現在聽起來,是有點那個。所以,張居正也給「安排」弄個金屋藏嬌;而這嬌,卻是邵大俠原來安排給高拱的嬌。(16)
☆☆☆☆ ☆☆☆☆ ☆☆☆☆ ☆☆☆☆
作者:Tandy(#1430) 發表時間:2007/01/0314:23
內外相,內相馮保,外相張居正,同時輔佐萬曆,明朝那個時期,可說看起來是天縱英明於馮張,內加李太后萬曆生母完全信任這兩人,剩下就是,這兩人如何「駕馭」皇上、皇太后。
順便提一下,當時下情上陳公文上是怎麼個走法。基本上公事上公文,正式名稱叫做題本。在京衙門像六部官員,針對某個問題提出看法見解,就寫個題本,正如雍正王朝電視劇內那種四開、八開等摺子,本章。正本寫好後由通政司轉承內宦,而副本交給"給事中"。這皇帝要看到以前,皇帝身邊通常有四、五個宦官,名稱是秉筆太監,這秉筆太監精通文墨讀過書,受過像大學士教導的太監,也懂得如何將複雜問題簡化、摘要出,基本上也替皇上過濾、準備答復公文批奏。如果這種人不存在,或是皇帝太小,身旁的秉筆太監任務,就交給像馮保這種司禮監秉筆(總)太監處理,就是由皇上批示像「知道了、悉」等,交給首輔。要是皇上或秉筆太監認為事情可以直接交給承辦六部官員,那這時候通政司又把皇上批示,轉交給"給事中",發回承辦人。要是皇上已經批示所擬,可以發布出去,那就交給六科廊房,騰抄後再公布出去。
可以看出,這公文正常流程上,秉筆太監權力是很大的。不過這倒不是當時多數政爭源泉,而是另一種叫做「奏本」。
奏本,任何官員都可以寫,現在,那就叫做黑函。奏本多與本職無關,譬如工部官員,他寫一個奏本,與建設水利防洪築堤毫無關係的奏本,也不需要給上司知道,談的事像批評某個人貪瀆、不法事情,這奏本就由該官員經會極門太監,交給皇上。
當時很多「參」某個人等,就是這樣開始的。(17)
☆☆☆☆ ☆☆☆☆ ☆☆☆☆ ☆☆☆☆
作者:Tandy(#1431) 發表時間:2007/01/0314:53
那年頭要是被人「參」一本,這皇上沒事就看到,那還得了!所以當大官的都要有眼線,這眼線基本上從內府就是太監轄區東廠負責。東廠內養了一票眼線,譬如像跑堂夥計、賣菜賣綢料販子等,甚至老鴇、名妓,都可能是眼線。
當然故事中為了讓張居正時時都佔上風,佔資訊上風,也就是說這東廠報告不但是管東廠的太監頭頭,馮保他有一份,而馮保也讓張居正有一份。這東廠,就像是我們國安局一樣。若是不同之處,就是當時明朝沒人搞「明」獨或統一!哈哈哈..
皇帝懂事後,一大清早起來,就看這種今人所謂的「國務機要」報告。好笑就是,這報告是鉅細靡遺,什麼官員狗屁倒灶爛事都在內。既然當了皇帝,大概也不在乎這報告是雞毛蒜皮,而在乎這暗示的權力;因為下一次可以當面提醒某官員做了什麼小事,把他給嚇個半死。
小說中張居正那個時代,就有點黑函滿天飛。除了黑函,還要知道這黑函怎麼用。明朝作法,當某個利益團體被「擋路」說不好聽,是原有不當利益被取消掉,那自然就想到黑函。同時這時候門人就出來替座主打抱不平,寫黑函。門人,據書中解釋,就是官員、生員來京考試,這主考官就是「座主」,下面考試過關後被拔錄官員,就是該主考官、座主的門人。
這不就有點似曾相識?(18)
☆☆☆☆ ☆☆☆☆ ☆☆☆☆ ☆☆☆☆
作者:Tandy(#1442) 發表時間:2007/01/03 22:12
前面提到這明朝時候,一般人的樂趣。正常人就是上館子,各式菜餚佳饌美不勝收。另一種人,現在這種人也不少就是逛窯子,買春。這只差在買春手法,亦有優劣高下情趣之分。
有趣就是連太監,已是不能人道之人,也有夫人、如夫人;這部份作者寫來甚為有狎趣。更有意思的,馮保身旁的管家他並不是太監,這下,吃喝嫖賭樣樣精通,同時這作者寫起來,甚有一套,暫不表。前面提到的戶部金關政,關政是個九品小吏,他有一天到賭鬥蛐蛐的賭場,拿了一張自己偽造的銀票做賭資,跟賭場名人就是這種賭法的「太師祖」之類的狠腳色對賭,結果眾目睽睽下,贏了。
這段寫得出奇地精采。換句話說這賭是天性,人可以無地無時不賭,什麼都可以拿來賭。鬥蛐蛐,據說始於宋朝,還有名人寫本書傳世,賭家奉為圭臬,不敢有誤。妙呢,就妙在此,你愈是不敢違背名家規範,事實上前人的成功法則,就成為桎梏,自己反受其害。
事實上這張居正、馮保,甚至萬曆,某方面不就也是某種形式賭徒?(19)
☆☆☆☆ ☆☆☆☆ ☆☆☆☆ ☆☆☆☆
作者:羽竹(#1440) 發表時間:2007/01/0322:06
Dear Tandy:
生不逢時!套上舊制,民國扁年首輔該屬何人?
☆☆☆☆ ☆☆☆☆ ☆☆☆☆ ☆☆☆☆
作者:Tandy(#1444) 發表時間:2007/01/0323:09
Dear 羽竹,
這本小說,值得看,要是來不及或沒空,等連續劇出來,請勿錯過。
話說阿扁元年,首輔名為唐飛,實為扁自個兒,或是背後的死硬派。扁是要買老美帳,問題是這老美,就像萬曆生母李貴妃一樣;更好笑,當時罷免扁差點成型,正如萬曆十幾歲時據說被一小太監"蠱惑",做下人神共憤之事,當時李貴妃已成太后,罰萬曆小鬼跪在祖宗神廟前,祈求智慧之同時,決意要把萬曆給廢掉,代以萬曆弟弟。
結果,這李太后終究是「婦人之仁」,還是被說動成不要廢帝!這,不就與當時扁元年之遭遇大致相同?結果這扁,不就愈來愈走偏鋒?而當時的明朝,自萬曆十五年開始,從站在世界正中央的泱泱大國,開始一路下滑,一蹶不振。
誰說歷史不會重複?我輩面臨歷史,不得不謙虛。
☆☆☆☆ ☆☆☆☆ ☆☆☆☆ ☆☆☆☆
作者:羽竹(#1455) 發表時間:2007/01/0416:06
Dear Tandy:
上網一探,這齣歷史大劇《萬曆首輔張居正》的連續劇已殺清,且由「雍正」
著名演員唐國強演出,大陸的大補帖發行神速,應該很快可得臥遊萬曆年間。
☆☆☆☆ ☆☆☆☆ ☆☆☆☆ ☆☆☆☆
作者:wumama(#1490) 發表時間:2007/01/0613:19
Tandy 大大:
謝謝你對萬曆首撫張居正的介紹, 也謝謝羽竹大哥提到有歷史劇會來到, 讓我對生活多了一份企盼。
記得讀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XX 為鏡可以XX(不太記得),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XX”。可以拜託老嫗姐抄書嗎??先謝了。
☆☆☆☆ ☆☆☆☆ ☆☆☆☆ ☆☆☆☆
作者:Tandy(#1492) 發表時間:2007/01/0613:40
羽竹提到的萬曆電視劇可能有大補帖備用,哈哈哈..,要是給影集製作者聽到,大概會心理滴血。
Anyway 這部戲已殺青,據說正送審中。剛才上網一覽,熊召政先生不但主動爭取編這部戲,還花了三、四年編審,且目前邀約他再寫小說故事、編劇,已有六七件。不過感觸良深,古荊州地帶,即楚文化重心,也曾於中國歷史上留下甚多值得大書特書處,張居正只其中之一。因這本小說,已造成當地,張居正故地荊州市,大量觀光人潮同時當時熊召政曾於張居正墓前靜思時,張墓曾是黃塚一堆,現在不旦有當地政府重新修建的張居正紀念館,也重新燃起人們對荊州文化之懷念、響往。這與喬家大院電視劇對山西帶來的旅遊熱潮,不無異曲通工。
好小說,帶來某地高附加價值,值得人深思。這不就是最好的觀光投資軟體或精神建設。
回到這小說人物上,前幾貼提到原給高拱準備的玉娘,後來竟陰錯楊差成為張居正的紅粉知己。這玉娘,邵大俠原為高拱物色,後來無意中卻被張居正留下,譜成戀曲,甚有看頭。玉娘,十幾歲二十歲不到青樓女子,家窮被賣至揚州,後被邵大俠發掘、贖身,再送給高拱當權力入門「敲門磚」。玉娘精通詩詞小曲。這精通也易於一般讀書人的詩賦才情,卻是不同的女子對詩詞解讀,甚至對官場人物觀察入微、也能立即編辭入曲,清唱或彈誦,讀者應對玉娘不同的才情,心響往之。
只希望這電視劇能恰如其分地演出這段,老才子、新佳人。(20)
☆☆☆☆ ☆☆☆☆ ☆☆☆☆ ☆☆☆☆
作者:Tandy(#1498) 發表時間:2007/01/0713:10
Dear Wumama@#1490,
這部《萬曆首輔張居正》已殺青,詳細演員名單我還沒在網上看到,只知道唐國強飾演張居正。唐國強演技是沒話說。讀完故事,其中那個金觀政,應由另一雍正王朝內演李衛的趙毅來演,或許最恰當。這casting,的確大學問。
金觀政在故事中,本名金學曾,是個很有創意的九品不管事官員。當初在戶部當個觀政,一個芝麻綠豆官,卻被張居正慧眼視英雄提拔,給他弄出一番事業來,這部份故事寫得太好。
記得雍正王朝李衛,當是還是個乞丐,被雍正還是四王爺潛邸時給收留,後來出任巡撫,還給做出番事業來,大致相同。
鏡子?
Mirror, mirror on the wall
Who is the fairest of them all?
可能要改成:
Mirror, mirror on the wall
Who is the best to play that role after all?
哈哈哈…瞎掰
☆☆☆☆ ☆☆☆☆ ☆☆☆☆ ☆☆☆☆
作者:羽竹(#1503) 發表時間:2007/01/0721:11
Dear Tandy:(#1492)
你述說著歷史,我自然的溶入現實。曾有段風光日子的「光華」商場,青
少年們,尤其是生活費拮据的窮酸外宿生,每逢假日,三倆踏著街舞在血
泊中歡欣進補,如狼人;那大補風光的日子,因「基因改造」而息燈。這
不死的遺傳基因,正由一群窮酸盲流工人在對岸延續著。這是歷史的必然
,還是偶然。
前年去西藏,同行的有位美籍滬人,是西雅圖微軟的「稽察」人員,許是
老美也懂得中國文化,以夷治夷?方便行事。然而其「職責」卻為親友所
疏遠,慨嘆不想回國,這也是「感人」的另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