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04 15:55:43George

鄉土行腳 – 芒花穗海的思想起;記2005.12.03草嶺古道之行

1867年,清同治6年冬月,台灣總兵劉明燈巡視噶瑪蘭平原;他一路顛簸地從艋舺行舟一日來到柑仔瀨(瑞芳),次日乘轎越三貂嶺抵達雙溪口(雙溪),第三日在雙溪口換轎,循雙溪河谷來到遠望坑進入這淡蘭道途的最後一段 - 今日稱之"草嶺古道"(註);
就在冬月東北季風的嘷嘯聲中,
就在眾人前呼後擁的轎行起落與擺盪之間,
就在氤氳蒼茫的日暮裏越過爬滿山菊的崖壁,
最後就在這道途尾端,轉過蜿蜒小徑的最後一彎,
此同時;前頭轎夫的眼簾已映入遠處大里簡海岸的波濤!
於是乎,轎夫們已顯踉蹌的步履,在似箭歸心的激越下,邁出與風中芒花相同節奏的步屢。而這步屢在奔馳之間,就和著轎夫所濺落的涔涔汗雨…..

註:
淡蘭古道乃板橋林本源商號於道光三年(1823)出資將此一路線的各段銜接並加以整修而成.
也同在此時,風中的芒花穗海恰與海天一色,而鎮坐轎裡的總兵大人,正細聆著從後方襲來的陣陣風嚎。
咻地!在呼嘯間,一陣風兒無懼於總兵大人的官威,就掀了他的轎頂!
我底想像-那轎夫與護衛一竿人等,定是追在那陣風的後頭,急著要追回被吹得老遠的頂子。然而劉明燈卻回頭望了望天邊的雲,他想找尋的是從雲端來的風。
那一刻,我想總兵大人一定深深體驗了“雲從龍而風從虎”的道理吧!
日後,此一由劉明燈手書的「虎」字鎮攝之碑,就矗立在靠近蘭陽這端,能俯瞰平原的啞口風嘯之所,就和不遠處的小土地公廟,一起守護著來來去去的眾生。

(上列草嶺古道的小土地公廟是我好友李政達多年前的傑出之作,我一直珍惜收藏著)
這開通已近二百年的古道;有眾多如劉明燈的官員匆匆走過、有無數轎夫的步履踩過、更有許多商賈行人去了又來....
而我一個蘭陽子弟,在西元1971我12歲那一年,方黃如村老師帶著我們一群小朋友來到此地,當年我用一雙小手初次觸摸這歷史的遺跡,並且聆聽先生敘述這「虎字碑」的故事。
2005年12月3日,在同樣芒花穗海的東北季風裏,我與國棟兄、三元、玉妹、威儒、以及一群初識的友人再次舊地重遊,我們從貢寮遠望坑這頭入山,一路的草花景物伴隨我再次走過蜿蜒古道。
遠遠地,當「虎字碑」映入眼簾時,我駐足遠眺著碑石,望著它依然佇立在冬月的芒海之中,那景象和35年前我初見它時沒什麼不同,有所不同的其實是歷經歲月的我!而我猶然記得方黃先生當年站在石碑前所訴說的「風吹轎頂」故事。
想著.想著;我的視線就循著故事裡風吹去的方向看去.而這一次;我如真似幻地「看見」了從雲端吹來的風,這風就在芒花如浪濤波動的飄搖之中!

後記:
因為國棟兄的提議,我們一行人在此轉進桃源谷,一路的絕美景色不是以下幾張影像就能捕捉道盡的。就請您細細品賞這人間仙境的台灣鄉土。如果您願意,歡迎加入「三塊趴趴走」的行列,很健康、也很有品味!
另外,我要告訴三元兄弟,這些日子來我們倆穿梭在菅芒花叢中,我終於捕捉住盤旋在我腦海多時的芒花影像 - 芒花穗海在日暮、冬風裏的寫意與寫真。
土撥鼠公公 2005-12-04 22:27:15

你好!

看到你的文章,就想到當初跟朋友幾人到草嶺古道一遊,從好像是福隆一帶開始爬,行前還特地買了有名的鐵路便當耶~很懷念那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