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1 18:20:15王維

煙火政策

 政策買票是政府德政嗎?

 

普發現金六千、成年禮、一年學貸本息免償、

租金補貼、廉價通勤月票、私立大學學費補貼、

高中職全面免學費…,煙火政策四射,

讓人目不暇接,大選年的台灣天際,分外璀璨絢爛。

 

從賴清德副總統提出補助私立大專生學費的政見後,

不到十天行政院就拍板定案,並將於明年二月上路,

總經費高達兩百多億元。

 

在這幾天的過程中,

不知道行政院是否有請相關單位開會協商,

此政策所涉及的層面有那些?

該政策真的可以幫助到私立大專生或私立大學的招生?

政策會有長期助益?還是只有短期效益?

對國家財政的負擔和發展為何?

為何蔡英文總統就任時不做,

卻得等到賴清德要參選總統時才來做呢?

 

補助私立大專生學費的政策,

一個很簡單的理由就是要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

另一個理由則是有人認為可以降低私校退場的壓力。

 

但是,台灣高教問題並不只在學生是否能負擔

私校學費而已,私校退場更非靠學費降低就可避免。

 

一年補助三萬五,四年就有十四萬,

這對私校大專生來說是一筆數目,

政府願意幫忙減輕負擔也算是好事,

特別是念私校的學生,

平均而言都比念公立的來得弱勢些,因此,補助是不無小補。

 

可是,台灣高教的主要問題在公私立大學教育資源不平均

造成的不對等發展。因而,怎樣提升私校大專生競爭力?

他們在畢業後能否順利就業?

並且可以享有跟公立頂尖大學校的薪資待遇,

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歐美國家公立大學學費通常很低,

私立大學學費則是公立的好幾倍;

但私立大學排名往往都比公立還前面,

私立大學畢業生就業率也比公立學校畢業生來得高,

而台灣正好相反。

 

台灣過去在無限制將技術學院改大學後,

一些原本的公立專科學校突然躍升為大專院校,

不到幾年就把原本一些傳統有名的私校擠到後面。

台灣學生選填志願永遠是公立先、私立後,

一開始可能是學費因素,

但這些年來早已不是學費多寡影響選填順序,

而是公私立大學畢業證書在求職產生的差別。

 

同時,在少子化因素下,造成這些居於劣勢的大學

在惡性循環下一一滅頂或退場。有人認為,

這次補助私校生學費會讓即將退場的私校減少一些壓力,

然而,在經費只補助給學生個人、

這些學校卻還是沒有人去念的情況下,其意義不大;

換言之,私校退場與否跟學費補助沒有直接關聯。

 

台灣高教問題,一直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整個教育政策都是跟著執政者的喜好來訂,

甚者是以選票為最高考量,

當初大量改大學就是討好地方所導致,

如今再次以補助學費的方式來討好私校生,

其結果只會徒增教育經費的支出,

並無法解決私校生真正的需求,

更無法解決私校退場的問題。

 

如何提高私立大專生就業問題,加強他們的專業技能,

提高私立學校的排名和能量,才是解決高教問題根本之道。

當台灣有一天有某間私立大學的排名超過台清交、

畢業生業界搶著要,成為人人搶著念的學校,

如同哈佛跟劍橋,台灣教改才算成功。

 

這一年兩百多億,每人四年十四萬元的學費補助,

在其畢業時,一切如舊,則這些錢最終也只是打水漂而已!

 

經濟學實證顯示,政府政策的不穩定,

有害成長與整體福祉;

選舉是導致政策不穩定的原因之一。

掌握政府資源的在任者,往往基於選票考量,

罔顧對於財政永續與總體經濟穩定的負面影響,

在大選年運用財政與貨幣政策工具,

以增加政府支出、減稅與增加貨幣總計數的方式,

討好選民,以圖能在選舉中勝出、繼續執政。

 

 

在野參選人,從自己口袋掏錢買票,屬罪不可赦;

當朝執政者,從人民口袋掏錢買票,乃德政澤民!

主政者視法律如玩物,莫以為不可、囂囂然肆無忌憚,

是台灣民主法治的末日災難。

 

註:112年7月1日聯合報

上一篇:愛的歷史

下一篇:有教無類: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