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26 21:59:33相信改變

台灣版「豬籠城寨」 功夫村的消失與重生

更新日期:2011/06/26 02:26 高有智/調查採訪

中國時報【高有智/調查採訪】

雲林縣四湖鄉偏遠的小漁村「廣溝厝」,過去武館鼎盛,是「順武堂」發揚太祖羅漢拳的重鎮。隨著農漁業社會解體,時代變遷,漁村只剩下老人與小孩,武風逐漸式微。近年來,在廣溝社區發展協會帶動下,不僅推動武術文化的再生,結合特有的「蝦乾」產業,打造「功夫蝦」品牌,闖蕩江湖,重振當地名號。

小漁村廣溝厝 臥虎藏龍

「廣溝厝」如同電影《功夫》中的「豬籠城寨」,臥虎藏龍,盡管稱不上個個身懷絕技,但總有幾把刷子,「武林高手」隱身在尋常巷弄之間。

一個豔陽高照的午後,一對老夫婦在空屋前「串蚵殼」。當地的老人每天靠著簡單的零工補貼家用,一串蚵殼二十元,一天約莫賺個一、兩百元。這位串蚵殼的老翁是八十四歲的吳媽福,看到記者來訪,當場脫下外衣,打上一套羅漢拳。雖然年事已高,但拳到風起,同樣是虎虎生風,架勢十足。

「我從小就看著鄰居親友打拳,沒有拜師學藝,但也偷練了幾手。如今老了,就拿來強身健體。」吳媽福笑說,他們那一代的人,幾乎都會打拳啦,不像現在的年輕人,幹個粗活就快受不了。

開武館教打拳 保家衛土

根據當地的拳術老教頭蘇金淼描述,早年渡海的移民,開墾山林,爭搶地盤,必須克服種種橫逆,許多硬漢都是練家子或拳頭師傅,加上雲嘉南一帶,政府公權力弱化,盜賊四起,為了保家護土,分類械鬥,很多村庄都會開設武館教打拳,武風鼎盛。

六十一歲的蘇金淼是順武堂掌門人蘇磨之子,也是第四代傳人。他不僅教拳,研究武術文史,曾在體育論壇上發表武術論文,猶如現代的「武痴」。他也熱心公益,擔任廣溝社區協會理事長。蘇家的八男三女都有習武,堪稱是「功夫世家」。他曾應邀前往南非教授武術長達十年,除在約翰尼斯堡設立總館之外,也在法國、塞普勒斯等地設有廿多個分館,海外學生約三千人,名揚四海。

蘇金淼威名揚 作育英才

蘇金淼在民國八十二年返台後,在雲林的中、小學推動武術教育,作育英才。在廣溝村辦公室旁邊,當地居民也設置了武術展示館與武術訓練中心。蘇金淼每周六、日在此親自督軍,寒、暑假還有武術營隊,集結優秀的學生免費授課,同時帶隊南北征戰,參加比賽,師生情誼如同父子,也尋回當年順武堂弟子雲集,晨昏習武的盛況。

「我不僅教拳,還要兼『養子』。」蘇金淼說,從前父親開設武館時,師兄弟都經常一起睡,一起吃,一起練拳。他一開始也是在老家廣場前教打拳,太太就在廚房煮飯,一天常常要煮三、四十人份。但遇到天候不佳時,常常不能練拳,所以地方才籌資設立武術訓練中心。

功夫蝦新產業 打造特色

為了帶學生參加比賽,蘇金淼自掏腰包出錢出力張羅食宿和交通,每年總要花上三、四十萬元,薪水常常都沒拿回家,直接用在孩子身上。「別人教拳是賺錢,我教拳是賠錢,」蘇金淼說,這些孩子普遍好動,又不愛讀書,如果他沒有拉住學生們,很多都會去當流氓。

除了武術的振興,廣溝社區花了兩百多萬元,輔導當地漁民包裝行銷,打造「功夫蝦」品牌,設計「曬蝦乾的武術場」。在人工池上架設木樁,居民曬蝦必須手捧裝滿劍蝦的竹篩,身手矯捷地穿梭木樁,猶如古代水上輕功,吸引遊客注意,也將武術文化與特色產業結合。

廣溝村的劍蝦相當聞名,盛產期在每年十一月至隔年五月,尤其是清明節前一個月為高峰。過去因為沒有冰箱,所以將劍蝦曬乾保存,成當地特產。村長蘇碧伶說,當地是「風頭水尾」,環境條件不好,無法吸引年輕人留在當地。社區積極推動「功夫蝦」產業,希望帶動地方特色,也增加老人家就業機會,「剝蝦殼一天就有五百元,遠比串蚵殼好賺啦!」

梅花樁兵器圖 遍布公園

「我們的公園都聞得到武術味道!」廣溝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蘇金禎說,為了營造「功夫村」的特色,當地居民整理廢棄的荒地成為社區公園,在大小公園的設計中,加入梅花樁、木人樁和各種兵器解說,並舉辦武術文化節,設計武術闖關的遊戲。

廣溝社區的福虎公園,鋪設太極S型的步道,象徵社區武術文化;公園內「望夕堡」,則是紀念早年的一場海難,村內十八條壯漢葬身海中,居民可以遙望遠海看夕陽,追思往者。

黃昏斜陽下,一群孩子踩在太極步道的木樁上遊戲,這是一幅怡然恬適的畫面。當地居民相信,唯有讓武術融入生活,才能真正找回昔日的記憶,也保存武術的文化。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626/4/2tyo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