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4 09:32:00加恩教會

2015 客家宣教策略


2015客家宣教策略

  「宣教不是佈道或設立教會的同義詞,而是教會以宣講(Kerygma)、教導(Didache)、團契(Koinonia)和服事(Diakonia)進入世界,完成使命」。「宣教,是教會的本質,沒有了宣教,教會立即喪失其受召的身份。教會從事宣教運動是沒有時、空限制的。因此,教會不應當把宣教視其事工的一部份,教會應把本身看為是宣教的一部份」。由此看來,宣教是主要任務,而教會只是宣教過程中所建立的會所,為了是要使宣教得以順利開展。

  許多宣稱從事客家宣教的教會所運用的宣教策略沒有很突顯的針對客家文化所做的宣教事工,也很多宣稱是客家教會的教會,教會當中也不乏非客家族群在其中,且可以看到許多非客家族群對於客家宣教也特別的重視,即是因為目前教會的現況就是運用各種可行的宣教策略以及結合願意為客家宣教盡一份心力的人來一起從事客家宣教。

  宣教因著宣教群體、對象的不同而發展出許多不同的宣教神學。舊約時代的宣教對象、宣教觀為:亞伯拉罕→以色列民族→外邦人→全世界;新約時代則是:耶穌→門徒→普天下、全世界作主門徒。    

  長老教會的宣教是透過與宣教對象所處的歷史脈絡、文化背景以及社會生活環境之互動,而使得宣教對象經歷到神的大能與作為。

  所以宣教是一種強調與文化對話的宣教,因著所強調的觀點不同,而發展出不同的宣教神學,宣教並不是單方面的異文化的接觸,而是兩者文化彼此的互動與磨合。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一個重視本土文化的教派,在其〈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當中即有明確的提及「我們信,教會是是普世的,且根植於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我們信,上帝賜給人有尊嚴、才能,以及鄉土,……。」

  曾經有人說過,台灣的原住民文化得以保存且發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翻譯了許多原住民語的聖經,成立了許多原住民族的中會、教會,且在聚會的過程中運用原住民族的語言,在許多教會機構的國際會議場合中介紹台灣的原住民文化,因此使得原住民族語言與文化得以保留且沿用,這是福音本色化的結果。

  自從賴德卿牧師擔任客宣的幹事之後,也致力於客家文化與福音的銜接工作(特色的宣教策略),不論是客家服飾或是客家擂茶、桌布、牧師服…,真正運用文化的策略來使客家人產生熟悉感。

  現今的社會環境來看,從客家文化的整體面向來從事客家宣教事工的理想需經歷很多的考驗,以近現代來看,台灣的客家文化經歷過國語化政策的洗禮、工業化、都市化的影響,且因著族群的互動與融合,使得傳統的客家文化在一般人的生活當中不易看見,更不用說要透過教會的力量來與客家文化做有效的融合與運用,做得好可以加分,成為本土化宣教。做不好反而造成隔閡。崇拜的雙語,讓會友產生的不是親切感而是繁冗的不耐煩。

    有些教會並不會強調是為客家教會,且不強調只做客家事工,若因強調客家,其他族群的人員不敢進來,會阻礙教會的發展,且現今社會大家皆會使用華語,所以聚會的時候不需要特別使用客語,唯獨在做會友探訪的時候,會使用客語,增加親切感。從初代信徒之比率我們可以推測教會向外宣教之行動力與效果,教會是積極,還是屬於較守成型之教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客家教會是發展於鄉村,受到都市化的影響之下,使得鄉村的青壯年人口大量外移至都市,使得這些在客家地區的教會發展受限,且從教會的信徒結構來看多數皆是年長者與年幼的小孩,青壯年人口比率偏低;看到許多客家青年因著學業、工作的關係至台北生活,使得教會牧者看見這些客家青年需要,且因為當時看見客家人信主比率偏低,期望能夠凝聚都市的人力與資源,協助鄉村的客家宣教事工。

  教會聚會的狀況也因著都市化的影響,使得教會當中的信徒組成越來越多元,都市教會不像鄉村教會仍有高比率的客家族群,也因此聚會的語言也很難維持原來的客語聚會,所以因為都市聚會各族群皆能通用的語言是華語,因此聚會的語言也只能選擇多數人可以接受的華語。然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卻反其道而行,於都市中設立客語崇拜,期望可以透過提高客家認同,凝聚在都市的客家人進到教會參與崇拜。

 

  確實現今的客家宣教,各教派有不同的做法,就所觀察到的現象,運用客家文化策略的方式,單單向客家人宣教的比率不高,大部份的教會所做的客家宣教仍是以一般教會的宣教模式為主,如社區事工的宣教、教育事工宣教以及特殊節慶的邀約活動。

(一)社區事工宣教策略-進入社區

  有些教會、牧者的看見是認為台灣教會不復興的原因在於沒有關心社區,教會與社區宛如兩種不同的世界,教會的圍牆與大門成為教會與社區的藩籬,教會不關心社區而社區的居民也不認識教會,因此始終無法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無法使教會成為當地的祝福。

1.夏令營、才藝班、青少年著手,間接帶動家長的參與。

2.復活節及聖誕節報佳音,捨棄「教派」之別而與其他教會結盟。

3.強調「教育」:教會辦幼稚園或是社區媽媽活動、新住民語言學習班。

4.成立教會的社區獎助學金。

  從上述的宣教策略可以了解,宣教並不是單純的傳揚福音而已,宣教也並不是只重視教會的事工,宣教是透過任何可以與人作良好互動的方式來從事宣教。

   社區宣教策略的制訂並不是只從教會的觀點來看地方社區的需要,而是了解所居社區居民的需要善用教會的人力資源及場所便利與地方人民互動。認為教會要具備社區功能與社會使命,要使得教會變成地方性的教會,讓更多人可以進來使用教會的資源,進而讓他們有機會接觸福音。

 

(二)教育事工宣教策略-教會人才運用或是受聘

1.課輔班

  一般的成人很難進到教會參與教會活動,但若因為家中的小孩參與了教會的活動,他們會為了要參與小孩的活動而進到教會當中,所以很多時候教會會透過許多教育事工的舉辦,期待可以吸引更多的人進到教會當中聆聽基督福音。

2.英語班

  一般教會認為外國宣教師最常運用的宣教策略就是開辦英文班,透過英文班的開設可以吸引當地對於學習英文有興趣的居民來到教會,並且透過英文班的課程進行中穿插傳講聖經故事,使人們可以在不具排斥的心情當中聽到基督的福音;此外,也會因著宣教師的恩賜而開設烹飪班、親職講座等課程,期望能夠在這些不具有強烈宗教色彩的課程當中,提升人們參與教會活動的意願。

3.進入學校:得勝者、彩虹媽媽

  「得勝者課程」主要是指針對校園青少年實施生命教育團體輔導,特別是在國中階段。這是由「得勝者協會」藉由訓練各地的基督徒義工所進行的社區與校園青少年輔導。不如意的事,不然不會想要接受基督宗教,尋求教會的協助。

 

(三)客家文化特色與福音相遇

(1)傳統名俗活動

     拜高度工業化與都市化所賜,使得台灣社會的社會分工現象越趨於明顯且專責化,許多商人看重台灣人忙於工作但又不能忽視傳統節慶,因此開發出許多節期商品因應社會大眾所需,且透過消費文化的宣傳與刺激間接的構築了社會大眾對於傳統節慶的新觀念,使社會大眾制約於這樣的消費文化當中,透過消費文化的進行來維繫傳統節慶的傳承。

  因台灣的節慶特色即是家人團聚、祭祖與共享節期食品,端午節比較屬於大眾化的節慶,對於宗教的色彩比較不濃厚,而向中元節、中秋節等節期很多時候都跟民間宗教的活動有關聯,一般的社會大眾會在這些節期做粄,主要也都是為了去廟裡面拜拜。信主過後對於各種的節慶還是會特別依照節期的不同有包粽子、做粄的,但都會特別強調不會拿去拜拜。教會當中對於傳統節慶皆重視,像是會吃粽子,舉辦清明追思禮拜等,傳統節慶對於基督信仰是不會有任何衝突的。所以,整體上而言,教會當中的信徒會因著自我的接受度而自我詮釋傳統節慶活動。

  此外,有些教會注重社區活動,教會還會配合復活節、母親節等節期,向教會附近的居民、行人發汽球、面紙文宣與特刊等,期望透過這些方式讓社會大眾認識教會,更希望他們有機會可以走進教會當中。

 (2)生死學的再詮釋

  所以在早期宣教遇到最大的瓶頸,年長者一定會在乎信基督教之後就沒辦法進廳堂,甚至是覺得根本就沒有廳堂可進,因為他們總認為基督教是洋教,信了基督之後,自己的阿公婆就必須要捨棄;而年輕者則是會問基督教有在掃墓的嗎?年輕者因著年長者的關係,也不會隨意的改變其宗教信仰,心中皆還有敬畏長輩的孝心,所以多數未信主的客家人共同擔心的問題皆是祖先崇拜的問題,因廳堂是傳統的客家宗祠。

  客家人是一個很重視祖先的族群,然而,真正接觸基督教的人一定會了解,基督宗教也是很注重舊有的文化,且是很重視祖先的一個宗教。以聖經來說,聖經經文當中不論是舊約或是新約,都很詳細記載了歷代祖先的由來,例如創世紀、馬太福音,以及路加福音皆是如此,很清楚的從人類始祖開始記載,詳列了歷代祖先、族群以及其後裔。

  舊約的部份主要是要讓後人知曉我們所信奉的主就是我們祖先的主,而新約的部份主要是讓我們知道我們所信奉的耶穌,其實是源自於亞伯拉罕,要讓猶太人知道其實耶穌就是猶太人所期待的彌賽亞,要讓耶穌的地位合法化,甚至讓基督教的地位合法化,因此很注重在歷代祖先的記載,所以我們也可以說,聖經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教會的族譜,在教會當中,也是重視族譜的,所以基督宗教也是尊重傳統,重視祖先的宗教。

  在各地的客家長老教會使用不同的福音策略來滿足客家基督徒的需要,舉辦清明追思禮拜,透過播放已故親人的照片以及寫下對親人想說的話表達追思之意。

(3)巧妙使用客家語言

  台灣崇真會的客家宣教策略雖然僅只是看重「向客家人宣教」之異象,但仍有透過追思三禮、歷代傳承表與祖先芳名錄之推廣,使客家族群了解基督教的孝道精神,因而軟化其心志,接受基督教信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比較注重語言的使用,認為透過語言即可達到文化的互動,因此達到客家宣教之目的;而台灣崇真會關注的焦點在於客家傳統文化對於祖先的崇拜,期望透過文化儀式的親近性而使得更多客家族群了解基督宗教的真諦。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談之客家文化保存主要著重在客語是否延續,語言的使用不單只是工具性的,而是可以將語言背後所隱含的文化意義持續的傳承下去,因此將客語保存下來,就可以將客家文化延續下去,如同2012年所出版的客語聖經,完全都是依照客語的讀音所作的翻譯,不僅可以有效的將客語用文字表達出來,也因此將傳統的客家文化意涵用文字紀錄下來。

  客家山歌在教會當中也有傳唱,如客家合唱團以及雙連長老教會皆有教唱客家山歌,且將客家山歌的曲調結合福音的內容,改編為教會當中所傳唱的客家詩歌,進而達到客家文化的保存與發揚,且讓教會的客家信徒聽到之後可以提高自我的客家認同,讓教會當中的非客家信徒學會客家詩歌之後可以認同客家,以此達成客家宣教之目的。

(四)人際關係與經濟取向

為甚麼進教會:

(一)人際關係

  客家人信主原因,人際關係是不可須臾的部份。因家人受洗連帶信耶穌,因朋友信耶穌而一起到教會做禮拜,這些都是重要因素。

  傳統的宗族制度並不是只有對於宗祠與民間信仰才有發揮作用,以基督教來說也能看見其蹤影,教會的老一輩信徒對信與不信不能同負一扼的規則(結婚對象要為基督徒),所以使得教會當中的成員多半皆是具有親友關係。在客家地區的信徒,尤其是年長一輩的信徒仍富有傳統長輩灌輸之觀念。

  早期的客家男性具有一定的權威,對於家中所有成員之行為有一定的約束力,所以一旦家中長輩,尤其是男性信主之後,全家族的人幾乎都會一起信主,傳統的宗族約束力即表現於此,也可以說客家人硬頸精神也表現於此,客家宣教軟弱最容易推託之詞即是客家人太硬頸很難傳教,一旦成功將福音傳至該家族當中之後,硬頸的精神即表現在對於上帝、對於教會盡心事奉。

  然而,基督教文化畢竟與傳統的宗族文化、民間信仰有所不同,基督教文化是重視個人的決志,今天即便是家族給予的信仰,也有賴於你親自向上帝告白承認上帝為你生命的主。

  但到今日,或許早期的客家長輩具有一定的權威,使家中的人們一定要遵守其意志,但隨著時代轉變與家中長者的離世,家族、宗族的束縛頓時減弱,家族成員的自由意志即可高漲至自我決定信仰方向,因此在教會當中也常常出現世代的基督徒世家越來越多人離開基督教。

  而人際關係卻仍是帶領人進入教會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展現教會生活,教會是一個愛的團契,在教會當中講求愛、包容與關懷,教會透過各種小組活動組成綿密的人際關網絡,在當中彼此關懷、代禱。對於期望有很好的人際互動的人,且熱衷參與團契生活的人,教會生活是一大吸引力,如受訪者與受訪者:進入到教會時,有聽到人家講見證,看到詩班獻詩,詩班穿詩袍好美,然後就漸漸的好像被吸引,後來連先生孩子都去了教會。

  老師在學校設立基督徒團契,但也有人是因為人情的壓力而參與教會聚會,被迫受洗,成為掛名的基督徒。

(二)投資報酬

  一般來講,社會大眾對於宗教團體或宗教活動都會表現的比較慷慨,傳統的保守觀念皆認為不能與神為敵,為神付出是蒙神悅納的事情。民間宗教信主者常分享來教會的最現實理由,拜拜、拜偶像,就是要買雞買鴨買一大堆水果,……,買一大堆要花錢,而且孩子又喜歡吃這些東西。

  基督教的喪禮,也讓人覺得有格調且簡單榮重,人蒙主恩召,程序很簡單,不用做法事,不用做什麼做什麼要花錢,可以省錢下來。

 

我們的策略

(1)生命造就:芥菜種子精神

  有些客家教會的牧師在傳福音的事工上面較重視人的改變,更重視人的生命更新。認為一個教會要成長,首重教會當中的人的生命更新,會友的生命更新了,教會也會開始轉變,也會使得更多人樂於進入教會。然而,進入教會唯有靠讀經禱告,才能維持屬靈的信仰,所以牧師期望會友要有固定的讀經禱告,維續會友保有屬靈的信仰與屬靈的眼光,這樣一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可以透過屬靈的心、屬靈的話語而變得更圓融。

(2)超越種族主義,更多創新與看見

  長老教會客家宣教很重視客語的復興,但在教會當中,聚會的語言因著環境因素與人為使然,使得客語變成隱性的語言,私下對談的用語,直至今日雖然強調客家宣教,但在教會當中仍無法將客語成為聚會的語言。以現今的社會環境來看,華語是全體國人所能接受的語言,所以即使用華語,然而有些教會若有更多的資源可以準備多語言崇拜或是雙語即時翻譯,這些都是解決聚會語言常用的方法。對於教會使用客語做為聚會語言來講,現在客家人普遍在家皆不會講客家話,若為了要推廣客語而要求教會開設以客語為主的客語崇拜,有本末倒置之閒。

  就目前的教會狀況來看,客語的傳承的確岌岌可危,也的確教會會將復興客語定為宣教主軸,然而目前有實際做為的客家教會不多,所以就目前的狀況來看,客家話的傳承在教會當中仍是有其困難度。即便是現在華語充斥、客語將要消失殆盡的現代,仍是有許多長輩是抱持著擔心母語流失的問題而要求家中的小孩要學會客家話,但就目前的觀察有許多上了年紀的客家族群之長輩,說著一口流利的華語。

  當然不少教會雖在客家地區,但在其中聚會的信徒有很多皆非客家人,所以教會要使用全體會友聽得懂的語言做為聚會語言,使得台灣客家教會的多數教會皆使用華語聚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制定的 2012 客家宣教年的事工內容與未來展望來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現階段從事與客家族群對話的內容僅在於客家語言的部份,如客語聖經、客語聖詩的翻譯,以及在教會當中推行客語崇拜,從內容來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客家宣教策略著重在客語的保存與傳承,認為教會當中保存了語言,就可以進一步的保存

  客家文化,但也因為這樣的宣教策略,使得教會當中的信徒直接將客語等同於客家文化,但語言並不是全部,要更深入地將基督教文化與客家文化的對話內涵還有些微的失落感。

  為此宣教策略並沒有特別強調客語的推廣,而是比較重視運用生命影響生命的方式引人進到教會當中;一般教會還是使用通用的宣教策略所使用的社區宣教的概念與當地居民互動,然後才利用機會將敬祖事工的內容與之分享。

(3)善用網路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清楚的明定客家宣教的策略主要是期望提高人們的認同,進而達到客家宣教之功效,而這個認同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自我的客家認同,二是他人對客家的認同,三是自我與他人的互相認同,且期望能夠透過客語與客語聖經的使用來提升客家認同,進而達到客家宣教之效果。

  透過網路的運用,將平日的教會訊息公告在網站上,期望更多接觸到那些隱藏的基督徒,或是因為總總原因還找不到教會聚會的兄姊。

(4)穩固目前已在做的客家事工

(A)發展客家聚會

  北部:雙連長老教會客語團契,2004年1月以客語祈禱小組開始,2007年3月開始以禮拜方式聚會在每週六上午9點成人主日學,10:30全客語禮拜。

 

花蓮:花蓮區客家基督徒團契2008年6月開始聚會。每個月第三禮拜六上午10點聚會,在花蓮區教會輪流聚會。

高雄:大高雄區客家基督徒團契2008年10月開始聚會。每個月一或二個禮拜六上午10點聚會,在新興教會。

台東:台東區客家基督徒團契2011年2月開始。每個月第四禮拜六上午10點聚會,在台東區教會輪流聚會。

 

(B)、造就客家青年、支持客家宣教

面對時代的轉變,新一代的年輕人活在更多樣性的文化與需求之中,我們當思索如何面對新的實況處境,去得著這些年輕人,並帶領他們被上主所用,在新的時代開創客家宣教的新局。

(一) 舉辦相關的「客庄青年營會」:

  寒假的「客家春令會」:回應客家宣教年藉由「客家春令會」,歡迎所有客庄、非客庄青年來參與客家宣教。藉由福音分享及見證、讀經,鼓勵對客家宣教有期待的青年提昇委身及奉獻的熱情,也藉此無論在靈命的更新、對客家文化的認同、以及對耶穌基督的服事(甚至呼召全職事奉)上有好的造就,將客家宣教的異象傳入年輕一代的生命中。

  暑假的「哈客活力party」:期待為客家教會或非教會的青少年,規畫適合青少年的活動營會,內容有-街舞、熱門音樂、直排輪、戲劇、籃球……並安排客家文化的體驗節目,以及青年佈道信息,讓更多的客庄、客家青年有接觸福音、並參與教會活動的機會。

(二) 關懷、協助南北神學院「客家團契」:

輔助與關懷:積極協助南北神學院的「客家團契」,來凝聚客家神學生對客家宣教的委身,也同時針對非客籍之神學生傳遞客宣異象。

舉辦「哈客神學生營會」:營會之目的為-強化神學生(客籍或非客籍)對客家文化的認識與體驗;南北神學院「客家團契」互相交流與連結;開始透過對總會客宣事工的參與,來培育他們畢業之後對客家宣教委身的心志。

(三)、造就客家牧者

  教會的成長常常與牧者有最直接之關連,客家的牧者需要靈命上的更新、也需要文化認同上的更新。牧者不斷被更新、受裝備,才能讓教會更健康地成長。計畫舉辦「客家宣教策略研討會」,針對客家教會宣教發展所需的主題,做深入且務實的探討;期待提出適切的宣教策略,來推動於地方教會。

(四)、造就客家信徒

舉辦「全國客家基督徒靈修會」:

  在“認同、委身、成長”的十年宣教使命宣言之下,以每年總會所訂之主題為題,期待激起更多的客家信徒回應上主的呼召、喚起宣教的心志、建立委身服事的生命。

(五)、客家文化推廣

提供有客家特色聖餐禮拜的選擇:

  撰寫客家聖餐禮拜的方案,配合各教會每年一次為客家宣教的聖餐奉獻,提供有客家特色的聖餐禮拜的選擇,思考有不同風貌的聖餐禮拜的可能性。也受邀為教會主持客家聖餐禮拜,服事眾教會並分享客家文化,共享上帝的救恩。

支持客家合唱團:

  客家音樂是客家文化最具體的表現,福音必須要進入文化才能得著這個族群。因此,我們將支持客家合唱團、期待讓福音透過音樂文化的呈現,而更被認同、更為廣傳。

協辦族群母語委員會客語組舉行客語創作等徵文。並鼓勵以客語朗頌、唱詩歌、創作散文、新詩等。

(六)、尋找夥伴教會與奉獻關心者支持客庄教會

  目前許多客庄教會係屬小型、微型教會,人力物力資源均非常有限。因此尋覓他教會之資源及支持者,為客家教會與其建立關係,使客家教會因他教會的資源及支持者而受幫助,他教會及主內愛心關懷者也因著學習分享而更成長。

(七)、出版有關文化及宣教、福音書籍

 

加恩插圖


上一篇:甚麼是祭壇?

下一篇:基督徒面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