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28 12:57:09alex
[混亂] 連環殺手精神心理全分析
連環殺手大都是精神變態患者
連環殺手跟普通殺人犯是不同的,程度相差非常之遠。在精神學上來說,連環殺手是得了「性格病」(Personality Disorder),例如「性格障礙症」和「性變態」,當中差不多所有都是性格障礙中的所謂「精神變態患者」(Psychopath)。他們都有以下 6 種精神上的共通特徵︰
(1) 冷漠、缺乏同情心、對身邊的事情麻木。
(2) 非常缺乏責任心,漠視一切社會準則、規定和風俗,即使法律也沒有任何作用,常理對他來說沒任何意思。
(3) 沒有能力維持一段持久的關係,包括親人、愛情和朋友的關係,很難與人產生感情。
(4) EQ低,對沮喪挫折的事容忍度很低,容易憤怒,充滿攻擊性。
(5) 從來不會感到內疚,也不知甚麼是內疚,失去理性,對任何刑罰也不怕。
(6) 非常喜歡將責任推到別人身上,經常為自己所做的行為找藉口,理性化自己。
4個主要殺人目的:
老實說殺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是想像當然沒有問題,但真正下手又是另外一會事。但連環殺手不單止可以做一次,甚至可以不斷重複地做,究竟在如此病態行為的背後原因是為了甚麼呢?可以以「性格缺陷」來解釋,大致上可以分為4種。
第一種是為了性滿足,這些性連環殺手都有性虐待傾向 (Sadomasochism),常常出現充滿暴力的性幻想,普通的性交無法令他達到高潮,一定要透過粗暴的性行為,虐待對方、折磨對方,甚至姦屍,才可以從暴力中得到快感。
第二種是想證明自己比警方強,這種自信又自大的連環殺手,喜歡故意留低線索讓人追查,他享受那種仿如捉棋般鬥智的快樂。
第三種是如《七原罪》(Seven) 中所說,自命受神感召而要替天行道,洗滌世人的罪行,好比布萊得彼特的電影《火線追緝令》(Seven) 。
最後則是視殺人行為為享樂的模式,發現帶來樂趣後便開始習慣,最後成為嗜好,直至自己死亡或被捕,殺戮才會停止。
殺人行為分階段進展
另一個最令人關心的問題,當然是如何可以從精神學分辨出誰是連環殺手。沒有人會想遇上連環殺手,可是也沒有人會在額頭上寫著「我是連環殺手」,大部分的連環殺手都是日間正常,晚間才"變身"。這類人會在真正殺人之前10至15年,一直產生殺人的幻想。接著開始在腦海中預演殺人過程 (Mental Rehearsal)。跟著開始跟蹤獵物。最後採取行動 (Acting Out),而且會循序漸進,初時只會觸摸對方,之後綁架、虐打和強姦對方,最後把對方殺掉,再姦屍或自瀆。
童年有線索
如果要從外表判斷一個人是否連環殺手,是有點難度的,因為連環殺手一定不會兇神惡煞,反而是表面文靜、合作和斯文大方之輩。頂多只得兩條較明顯的線索,一是多數是白人,二是非常聰明。反而從一個人的童年可以獲得大量啟示,連環殺手童年時應已是問題少年,對動物殘忍、有縱火的癖好、晚上會尿床、反叛愛打架、孤獨不愛熱鬧,甚至出現較輕微的非禮行為。
鎖定特定對象的原因
有留意連環殺手的讀者,該也留意到他們總愛鎖定某一類型的人殺害,此現象也可以精神學加以說明。連環殺手基本上是扮演獵食者,正如獅子會選擇以小羊為目標,而不會選擇跟獵豹搏鬥,他們都會選擇弱小、天真和易制服的對象下手,例如妓女和小孩等等。
先說最"熱門"的妓女,當中有3個可能性。第一個可能是自己的母親是妓女,覺得不光彩而憎恨妓女;也有可能是因為母親不稱職,令他錯誤地認為所有女性都有錯,決心懲罰她們洩憤,這份怨氣就投射到妓女身上;最後則是基於妓女最容易搭上,只需付錢便可以,犯人在虐殺強暴的過程中獲得所需的滿足感,發覺既容易又可行,便一再以她們為目標。
至於小孩子,同樣因為他們易制服和天真易受騙而成為被宰殺的主流。另一個可能則是兇手有「戀童癖」(Paedophilia),喜歡侵犯小孩子,而且還一定是比自己年輕5歲或以上的。對於近日韓國殺人狂柳永哲以富裕老翁為目標,李醫生就認為是出於他對世界不公平的仇恨,妄想去平衡這個情況。
外國早有特徵分析
外國的執法機構,如 FBI 和 CSI 等,早就對連環殺手進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並且總結出連環殺手的7個特質︰(1) 年齡大約30歲左右 (2) 多數是白人 (3) 偏瘦 (4) 擁有不愉快的童年(例如父母離異、被虐待等)(5) 有濫用藥物的習慣,甚至近乎崇拜藥物 (6) 經常出現手震和失眠現象 (7) IQ高於常人。從這7個特質,已經大約可以勾勒出連環殺手的面貌。
(精神科專科李永堅醫生)
連環殺手跟普通殺人犯是不同的,程度相差非常之遠。在精神學上來說,連環殺手是得了「性格病」(Personality Disorder),例如「性格障礙症」和「性變態」,當中差不多所有都是性格障礙中的所謂「精神變態患者」(Psychopath)。他們都有以下 6 種精神上的共通特徵︰
(1) 冷漠、缺乏同情心、對身邊的事情麻木。
(2) 非常缺乏責任心,漠視一切社會準則、規定和風俗,即使法律也沒有任何作用,常理對他來說沒任何意思。
(3) 沒有能力維持一段持久的關係,包括親人、愛情和朋友的關係,很難與人產生感情。
(4) EQ低,對沮喪挫折的事容忍度很低,容易憤怒,充滿攻擊性。
(5) 從來不會感到內疚,也不知甚麼是內疚,失去理性,對任何刑罰也不怕。
(6) 非常喜歡將責任推到別人身上,經常為自己所做的行為找藉口,理性化自己。
4個主要殺人目的:
老實說殺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是想像當然沒有問題,但真正下手又是另外一會事。但連環殺手不單止可以做一次,甚至可以不斷重複地做,究竟在如此病態行為的背後原因是為了甚麼呢?可以以「性格缺陷」來解釋,大致上可以分為4種。
第一種是為了性滿足,這些性連環殺手都有性虐待傾向 (Sadomasochism),常常出現充滿暴力的性幻想,普通的性交無法令他達到高潮,一定要透過粗暴的性行為,虐待對方、折磨對方,甚至姦屍,才可以從暴力中得到快感。
第二種是想證明自己比警方強,這種自信又自大的連環殺手,喜歡故意留低線索讓人追查,他享受那種仿如捉棋般鬥智的快樂。
第三種是如《七原罪》(Seven) 中所說,自命受神感召而要替天行道,洗滌世人的罪行,好比布萊得彼特的電影《火線追緝令》(Seven) 。
最後則是視殺人行為為享樂的模式,發現帶來樂趣後便開始習慣,最後成為嗜好,直至自己死亡或被捕,殺戮才會停止。
殺人行為分階段進展
另一個最令人關心的問題,當然是如何可以從精神學分辨出誰是連環殺手。沒有人會想遇上連環殺手,可是也沒有人會在額頭上寫著「我是連環殺手」,大部分的連環殺手都是日間正常,晚間才"變身"。這類人會在真正殺人之前10至15年,一直產生殺人的幻想。接著開始在腦海中預演殺人過程 (Mental Rehearsal)。跟著開始跟蹤獵物。最後採取行動 (Acting Out),而且會循序漸進,初時只會觸摸對方,之後綁架、虐打和強姦對方,最後把對方殺掉,再姦屍或自瀆。
童年有線索
如果要從外表判斷一個人是否連環殺手,是有點難度的,因為連環殺手一定不會兇神惡煞,反而是表面文靜、合作和斯文大方之輩。頂多只得兩條較明顯的線索,一是多數是白人,二是非常聰明。反而從一個人的童年可以獲得大量啟示,連環殺手童年時應已是問題少年,對動物殘忍、有縱火的癖好、晚上會尿床、反叛愛打架、孤獨不愛熱鬧,甚至出現較輕微的非禮行為。
鎖定特定對象的原因
有留意連環殺手的讀者,該也留意到他們總愛鎖定某一類型的人殺害,此現象也可以精神學加以說明。連環殺手基本上是扮演獵食者,正如獅子會選擇以小羊為目標,而不會選擇跟獵豹搏鬥,他們都會選擇弱小、天真和易制服的對象下手,例如妓女和小孩等等。
先說最"熱門"的妓女,當中有3個可能性。第一個可能是自己的母親是妓女,覺得不光彩而憎恨妓女;也有可能是因為母親不稱職,令他錯誤地認為所有女性都有錯,決心懲罰她們洩憤,這份怨氣就投射到妓女身上;最後則是基於妓女最容易搭上,只需付錢便可以,犯人在虐殺強暴的過程中獲得所需的滿足感,發覺既容易又可行,便一再以她們為目標。
至於小孩子,同樣因為他們易制服和天真易受騙而成為被宰殺的主流。另一個可能則是兇手有「戀童癖」(Paedophilia),喜歡侵犯小孩子,而且還一定是比自己年輕5歲或以上的。對於近日韓國殺人狂柳永哲以富裕老翁為目標,李醫生就認為是出於他對世界不公平的仇恨,妄想去平衡這個情況。
外國早有特徵分析
外國的執法機構,如 FBI 和 CSI 等,早就對連環殺手進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並且總結出連環殺手的7個特質︰(1) 年齡大約30歲左右 (2) 多數是白人 (3) 偏瘦 (4) 擁有不愉快的童年(例如父母離異、被虐待等)(5) 有濫用藥物的習慣,甚至近乎崇拜藥物 (6) 經常出現手震和失眠現象 (7) IQ高於常人。從這7個特質,已經大約可以勾勒出連環殺手的面貌。
(精神科專科李永堅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