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5 20:44:29呂福軒

客家遷臺移民秘辛

陳運棟<客家人>第二章「客家民系的演進及其分布」,綜合日據時期幾次「國勢調查」,及民國四十五年臺閩地區第一次戶口普查的結果,云:「其中福建省系的佔百分之八十五,廣東省系的嶺東客家人佔百分之十五」,此蓋約略言之,事實上福建西南的汀州府屬於客家民系,廣東的潮州府也有部份操甌駱話的族群,日人籠統的以閩、粵作為甌駱、客家祖籍的區分。

客家民系在臺灣,以桃園、新竹、苗栗、屏東四縣及臺中縣的東勢、石岡、新社,與高雄縣的美濃等鄉鎮人數最多,此乃一般人所熟知者。在臺灣各縣市的排行榜依序為(1)苗栗縣(2)新竹縣(3)桃園縣(4)屏東縣(5)臺中縣(6)高雄縣(7)花蓮縣(8)南投縣(9)嘉義縣(10)彰化縣(11)臺北市(12)臺東縣(13)臺北縣(14)雲林縣(15)高雄市(16)臺中市(17)宜蘭縣(18)基隆市(19)臺南縣(20)臺南市等,則不是一般人所皆知曉的。臺灣省與臺北市兩文獻委員會共同編印的<臺灣區姓氏堂號考>中,前一百大姓分佈較多之前五縣市、鄉鎮的統計資料,更透露出遷臺客家移民百分比絕非僅此的秘辛。

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許、鄭、謝、郭、洪等前十五大姓,無論在甌駱、客家民系都不失為大姓,惟劉姓、謝姓在客家族群中甚為突出,客家大本營的中壢市在其前五鄉鎮中分別居三、四是其明證。

臺南縣西港鄉的劉厝、嘉義縣中埔鄉的劉厝、竹崎鄉的李厝、番路鄉的劉厝與李厝、嘉義市的劉厝及盧厝與蘆厝、雲林縣北港鎮的劉厝、麥寮鄉的雷厝、臺西鄉的劉厝、斗六市的劉厝、彰化縣花壇鄉的劉厝、秀水鄉的劉厝、埔心鄉的羅厝、福興鄉的粘厝、臺中縣龍井鄉的林厝、臺中市的劉厝及林厝與賴厝、苗栗縣後龍鎮的林厝與呂厝、新竹縣新豐鄉的李厝、桃園縣新屋鄉的呂厝與羅厝、高雄縣岡山鎮的劉厝、湖內鄉的劉厝等並音叶鄒族的全名「羅鄒」,雖然說是冠姓地名,其為原住民社名音譯的可能性甚高;無論其為甌駱或客家移民的墾殖區,必然同化了大量的原住民。

自第十六至第二十,依序為邱、曾、廖、賴、徐等五大姓,皆顯然為客家民系的著姓。

邱姓以桃園縣人數最多,屏東、苗栗二縣居四、五,較多鄉鎮二至四名為長治鄉、永靖鄉、屏東市。曾姓以新竹、屏東二縣居二、三,高雄縣居第五,較多之鄉鎮以新竹市、竹北市分居一、二,排第五的是內埔鄉。廖姓以雲林縣居冠、臺中縣第五,較多鄉鎮的前四名是二崙鄉、西螺鎮、臺中市西屯區、臺中市的北區,二崙、西螺一帶的漢人移民多為客家人中操詔安腔的一支。

賴姓以臺中市最多、彰化縣居第三、臺中縣排第五,較多鄉鎮前五名依序為大村鄉、臺中市北區、臺中市北屯區、臺中市西區、嘉義市,客家移民在彰化縣者大多已不會講客家話,故俚俗謂之「甌駱客」。徐姓以桃園縣最多,苗栗、新竹二縣分居四、五,較多鄉鎮排第五的是苗栗市。

自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五,依序為周、葉、蘇、莊、江等五大姓。周姓以臺南縣居第三、蘇姓以臺南縣居第四、莊姓以臺南縣居第五,此三姓甌駱色彩較重,客家成份較輕。葉姓以桃園、彰化二縣分居三、五,較多之鄉鎮為居第二的和美鎮,及居第四的新竹市與居第五的中壢市。

江姓較多縣市的三至五名,依序為嘉義縣、桃園縣、彰化縣,較多之鄉鎮以員林鎮居首位,以嘉義市、大林鎮、臺中市北屯區為三至五名。嘉義縣的漢人移民中,客家民系所佔的比例本不低,故在臺灣各縣市的排行中居於第九,高於排第十的彰化縣。當今嘉義、彰化二縣的原客家後裔,已少有人還會操客家話,甚至於大多數都已不復知其先人原為客家這個事實。

自第二十六至第三十,依序為呂、何、羅、高、蕭等五大姓,客家色彩較重的是呂、羅二姓。

呂姓以桃園縣最多,第五多為嘉義縣,人數最高的鄉鎮是桃園市,其第三、第五分別為八德市與中壢市。羅姓出現率較高的三至五名,依序為新竹縣、桃園縣、苗栗縣,以鄉鎮而言則嘉義市最多,苗栗市、新竹市分居三、四。

何姓第二多的縣市為嘉義縣,臺中市、臺中縣分別為第四與第五,最多之鄉鎮為民雄鄉,第四多為新竹市,第五多為新港鄉。臺中市早在其建市以前仍稱為大墩的時期,就已住有多數的客家移民;新竹市在仍稱為竹塹而臺北未興起之前,為北臺灣第一大都會,雖然甌駱移民較佔優勢,仍能吸引多數客家人的入居。高姓縣市的前四名為臺北、高雄所包辦,第五名為雲林縣,大安區、木柵區、新店市、松山區、景美區是其前五較多鄉鎮,高姓遷臺時間似乎較晚,原住民姓高者亦不在少數。

蕭姓以彰化縣人數最多,嘉義縣第三、高雄縣第四、桃園縣第五,最多鄉鎮的前四名是社頭鄉、嘉義市、田中鎮、布袋鎮,顯示其原屬客家民系的可能性甚高。

自第三十一至第四十大姓,依序為潘、朱、簡、鍾、彭、游、詹、胡、施、沈等。鍾姓與彭姓為一般人所熟知之客家著姓,果然在統計資料上顯示:鍾姓以屏東縣最多,其次為桃園縣,第五為苗栗縣,較多之前五鄉鎮依序為美濃鎮、內埔鄉、中壢市、新竹市、龍潭鄉。

彭姓以新竹縣、桃園縣、苗栗縣為較多的前三名,較多之前五鄉鎮依序為新竹市、竹東鎮、楊梅鎮、新屋鄉、中壢市。詹姓亦為一般較熟知的客家姓,卻有純客家與甌駱客之分,故以彰化縣最多,苗栗縣、臺中縣分別列在第四、第五;卓蘭鎮、永靖鄉、東勢鎮為其較多之前三鄉鎮,第五多為中壢市。

潘姓為平埔族第一大姓,客家卻也不少,以屏東縣最多,居於第四、第五的是高雄縣與花蓮縣,前五較多鄉鎮依序為內埔鄉、萬巒鄉、埔里鎮、新埤鄉、枋寮鄉。

朱姓第五多縣市為新竹縣,第二多鄉鎮為新竹市,使朱姓不免帶有濃濃的客家色彩,事實上在臺朱姓中有不少是平埔族,較多鄉鎮之首的前鎮區,想必已無能操客家話之客家後裔。簡姓以桃園縣排第二,南投縣、宜蘭縣排第四、第五,第一至第三較多鄉鎮為草屯鎮、桃園市、大寮鄉,大溪鎮排在第五。

游姓以宜蘭縣最多,桃園縣、彰化縣分居第三、第五,較多鄉鎮第二至第四依序為桃園市、大園鄉、員林鎮、羅東市,吳沙率眾入墾蘭陽平原,客家亦在參與之列。沈姓以雲林縣最多,其次為臺南縣,第五多為嘉義縣,較多之鄉鎮數斗南鎮與新營市,前者來自潮州饒平,後者來自漳州詔安。施姓以彰化縣最多,臺南縣第五多,最多鄉鎮為鹿港鎮,其次為埔鹽鄉,第五多則彰化市,此姓原籍廣東者不多。

胡姓第三多在臺南縣,第五多為桃園縣,最多鄉鎮為善化鎮,第四多為新竹市,在善化者為甌駱民系,在桃園、新竹者則客家民系。

自第四十一至第五十,依序為余、趙、盧、梁、顏、柯、孫、魏、翁、戴等大姓。余姓較多縣市之第三至第五為高雄市、桃園縣、高雄縣,較多鄉鎮第一至第三為前鎮區、中壢市、新竹市,第五為岡山鎮,以中壢、新竹皆上榜而言,其為客家後裔之成份甚高。戴姓以新竹縣最多,屏東縣、桃園縣分別居第三、第五,較多之前五鄉鎮依序為新竹市、東石鄉、佳冬鄉、竹北市、中壢市,統計數字說明其多為客家後裔。魏姓第三至第五依序為新竹縣、臺中縣、彰化縣,較多鄉鎮之前三名為新竹市、白河鎮、豐原市,臺南縣的東北角住有不少的客家移民,豐原市的客家後裔也不在少數。盧姓較多縣市的三至五名為高雄縣、屏東縣、臺南縣,較多鄉鎮以淡水鎮居首,關廟鄉第三、嘉義市第四,此姓在來臺之初已然閩、粵參半。梁姓以彰化縣最多,第五多為桃園縣,最多鄉鎮為福興鄉,第三多為秀水鄉,第五多為中壢市,此姓亦閩、粵參半。孫姓以屏東縣為第五多數,新竹市為第三多鄉鎮,是亦閩、粵參半。柯姓以彰化縣居冠,最多鄉鎮為伸港鄉,第三至第五為旗山鎮、嘉義市、和美鎮,此姓並無客家移民之跡象。顏姓以臺南縣最多,第四多為彰化縣,最多鄉鎮之前三依序為下營鄉、清水鎮、北斗鎮,此姓亦無客家移民之載記。翁姓以嘉義縣最多,第四多數為臺南縣,較多鄉鎮第一至第四依序為義竹鄉、嘉義市、馬公市、鹽水鎮,此姓雖有客家移民但居於少數。趙姓較多鄉鎮之次多為大肚鄉,第五多為新竹市,據<台灣區姓氏堂號考>云大肚之漢人移民來自福建漳州,於新竹市之趙姓則無交待。

以上共列出臺灣區前五十大姓,並剖析了自第十六至第五十等三十五大姓,自第五十一至一百依序為範、宋、方、鄧、杜、傅、侯、曹、溫、薛、丁、馬、蔣、唐、卓、藍、馮、姚、石、董、紀、歐、程、連、古、汪、湯、姜、田、康、鄒、白、塗、尤​​、巫、韓、龔、嚴、袁、鐘、黎、金、阮、陸、倪、夏、童、邵、柳、錢等五十大姓,剖析其民系歸屬一如前五十大姓,不再一一贅述。其客家移民多於甌駱,而為客家族群之著姓者有範、宋、鄧、傅、溫、古、湯、姜、鄒、塗、巫、袁、黎、倪、錢等十五姓,客家、甌駱參半者有藍、馮等姓,而鐘姓本鍾姓的筆誤。前一百大姓中,除蕭、侯、溫、塗、尤、巫、龔等姓前五縣市缺臺北縣外,臺北縣、市均不缺席,前十五大姓中除了謝姓以外,三重市無不皆榜上有名,顯現了首都的巨大磁吸效應。前五較多鄉鎮在臺北市者,以鬆山區(65)出現率最高,其次為大安區(37),臺灣光復之初此二區猶為郊區;在臺北縣者以板橋市(38)最多,三重市(18)次之,中和(8)、永和(3)又次之,俱以在臺北市週邊為特色。前五較多鄉鎮在高雄市者,以前鎮區(15)最多,三民區(4)次之,高雄市未升格為院轄市前,此二區猶為郊區,顯然其大多數的住戶,均是後期始遷入的外地移民。甌駱民系佔優勢的社會,因有客家民系的加入而更形活潑,而原住民與此二民系同化於無形,往往為一般人所忽略。

上一篇:和氏璧的由來

下一篇:胤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