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與留鳥
『候鳥與留鳥』
高中學生時代,我們班上有多位喜歡詢問的同學,我們稱他為「萬事詢問團」。我也是好事者之一,所以,我也被他們網羅在內。為了做好詢問工作,每天幾乎都是在尋找題目,以備機會來時可以施展一下功夫。因為我們詢問不逾矩,因此學校並未干涉我們的社團。可是每位老師都戰戰兢兢,生怕被我們問倒有失面子。這日生物老師被問到「國慶鳥」的問題,幸好他有備無患,順利的交代過關了。
老師說:「很多鳥類具有沿緯度季節遷移的特性,夏天的時候這些鳥在緯度較高的溫帶地區繁殖,冬天的時候則在緯度較低的熱帶地區過冬。夏末秋初的時候這些鳥類由繁殖地往南遷移到渡冬地,而在春天的時候由渡冬地北返回到繁殖地。這些隨着季節變化而南北遷移的鳥類稱之爲候鳥(Migrant)。」稍停過後老師又說:「從候鳥群中,還衍生出留鳥與迷鳥。」
生物老師又說:「相對於來來去去的候鳥,有很多鳥類則是一年四季都在同一個地方生活,這類鳥稱之爲留鳥(Resident)。在一個地方,除了留鳥、夏候鳥、冬候鳥、過境鳥之外,還有一些鳥類,它們的主要分布區域在很遠的地方,只是偶爾有少數個體因爲迷失方向或其他原因,來到該地,這些鳥類可能好幾年才會被發現一次,稱之爲迷鳥(Vagrant)。」
「其實,候鳥和留鳥之間的區别並不是絕對的,同一鳥種,可能因爲各種原因,在不同的地區甚至在同一地區表現出不同的居留類型。決定一個鳥種在一地的居留類型的因素:包括有當地氣候、食物狀況、生境等等。例如:繁殖於日本北海道的丹頂鶴原爲夏候鳥,由於當地人士持續在冬季定期投送食物,給予牠穩定的食物來源。
因是之故,部分的丹頂鶴已經放棄遷徙的意願,牠就成爲當地的留鳥。此外又如雀形目鳥類黑卷尾,在中國南部的海南島、雲南等地爲留鳥,而在長江流域和華北則爲夏候鳥,而在歐洲則爲漂鳥。由於墾丁地理位置條件的適中,每年南來北往經過或留下渡冬的候鳥,多達二百種以上。其中最為壯觀者,便是每年秋季過境的日行性猛禽遷徙景觀。
最為大家所熟知者,牠就是灰面鵟鷹。
由於灰面鵟鷹的過境數量多達數萬,不論是秋季南下夜棲恆春半島,或是春季北上在彰化一帶過夜,灰面鵟鷹的停棲地穩定,而且天黑之前都有可能反覆在空中盤旋及降落。因此,在稱牠「山後鳥」的屏東縣滿州地區與稱牠為「南路鷹」或「清明鳥」的彰化縣八卦山一帶,都曾經在過境期間進行大量獵捕。灰面鵟鷹有著褐色的背部,灰白色的臉頰,及白色的胸腹。飛翔快速,群掠蔽空。
牠們以特有的盤旋和起降方式飛翔,在高峰期鷹群便會佈滿天空,遮天蔽日蔚為奇觀。灰面鵟鷹分布於亞洲東北部,每年九月下旬到十月中旬便紛紛飛住溫暖的南方,到華南、中南半島、菲律賓等地過冬,翌年三、四月再飛回北方繁殖。每年的五至七月是牠的繁殖期,蛋需經三十天才能夠孵化,幼鳥要卅五天才能夠離巢獨立。因為牠通過台灣上空都在國慶日左右,因此才被稱呼為「國慶鳥」。
灰面鷲是肉食性鳥類,鼠類、蜥蜴、小型鳥類及大型昆蟲都是牠們愛吃的食物。灰面鷲每年大量的過境墾丁,曾有被做成標本的事件。民國68年開始,相關單位及人士展開了一連串的護鷹行動,包括辦理保護候鳥宣導活動,沒收捕鳥器並加以銷毀,同時推動賞鳥活動,希望國人對候鳥有新的認識及價值觀。如今,每年都能夠看到上萬隻的灰面鷲過境,這些年來的努力可說是有了收穫。」
我們的生物老師是個年輕小夥子,今年剛從師大畢葉受到邀約而來我校任職。由於的教學態度認真,講課活化不拘泥於教科書內。所以在他的課堂上,從未有人打瞌睡,或者喧嘩鬧場。同學提問他都能給滿意的答覆。這次詢問團的蒙古包提問「國慶鳥」,他就給了這一大篇的答覆。結果詢問團這次的提問,可說是沒被學生考倒,反讓全班同學認識了老師的功力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