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魚生活史拾遺
「大肚魚生活史拾遺」
「大肚魚」這個名稱是台灣人幫牠取的,因為牠們的特徵好像雌魚的 肚子總是大大的。此魚是屬於「卵胎生的」魚類,春季與夏季期間十分活躍。拿個小網兜界可撈捕到牠,如撈到雌性大肚 魚,用小刀剖開腹部,您將會發現胎兒小魚在蠕動,而非只見魚卵,這種繁殖方式舊稱之為「卵胎生」。
換言之 ,此魚與大部分行體外受精的魚類有所不同。也正因為如此,所以他在水族中顯得很特別。雄魚的肚子外觀十分流線,牠沒 有太太們那麼大的肚子。但是牠們的臀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交尾器 以便進行體內受精。雄魚顧家且深愛著母魚,天天為牠太太能保留著「大肚」之名而努力不歇。
通常,大肚魚能適應的生活空間很大,在溪水流速緩慢的岸邊。或者水淺之池沼,或是污濁的水窪中,牠們都能活得悠游自在。同時他的抗鹽能力很高,牠能容 忍高鹽分的半淡半鹹水質。不論環境多麼惡劣,牠們都能活得欣欣向榮。
此外,大肚魚喜歡在暖流水域活動。牠是屬於表層游泳之魚類,大多成群結隊地聚集在水 裡的表層活動。牠們的棲息環境很廣泛,但是偏好在低海拔溪河的緩流區,以及湖泊、田間排水溝、或水渠 通道中棲息。對於環境污染的耐受力強,可以在污染的水域裡,或者是低溶 氧的環境中生存。
生活習性偏好肉食,特別嗜食孑孓等水棲昆蟲。牠們的體態 頭部中大,魚嘴之吻部短小。眼大,眼間區及吻背略寬而平 直。 公魚尾鰭呈圓形。 體色為淡金黃色或灰色,略透明。背側暗褐色,腹面淺白。 雌魚的腹部後端有一黑色斑。各鰭的外緣呈深褐色。 身長為2~4公分者比較常見,而其最大體長者,可達5公分左 右。
牠是屬於臺灣地區的外來魚種。原生於北美洲的水系,約於1913年引 入臺灣。現已普遍存在於各溪流、湖沼及田渠等水域。 至於牠的生態習性,喜好在暖水域活動。牠係為表層魚類,大多成群地在水體 的表層活動。偏好在低海拔溪河的緩流區,以及湖泊、田間 、渠道等棲所。
昔日 我們居住在鄉下,因為天天與牠接觸,故爾對於大肚魚之生態非常熟悉。當時的農田尚未遭受到工業污染,所以,在田間水渠水窪地區生存著很多大肚魚。平日空閒之餘,只需用網目較密集的魚網撈捕,很短時間內就可以撈到一大堆。
如果您想要抓得更多.,您可以利用當地的地形進行圍堵。將一大群的大肚魚,堵在一個區域內會更容易捕撈。再者,利用保特瓶做成類似魚籠的器具誘抓也行,但是這種誘抓器具,放置水中不可太久,因為放置水內過久,誘入瓶內之大肚魚會死亡。一般水中有魚的化,應該很快的就會有所收獲。
大肚魚之原產分佈區域,大約是在美國東部、西 印度群島及中美洲。牠之被引人其他國家,倒不是水族箱觀賞者喜歡 ,因為牠的形狀與色澤,極為平庸且毫無特色。千萬別以為牠的體型不大,可是牠的野性及侵略性很強,經常 會攻擊同一水族箱內體型相似,或者體型更大的魚類。
牠之所以被引進放入亞洲、 澳洲及南歐一些國家的湖泊、河川等自然水域中。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利用牠來吃水中寄生的蚊子 幼蟲孑孓。因為蚊子帶來諸多疾病,危害人類健康至巨。為了遏止猖獗的瘧疾與霍亂之蔓延,所以,引進肉食性極強的大肚魚,吃盡蚊子的幼蟲孑孓以防後患。
大肚魚的成魚體型,雌者長度約在五公分左右,雄魚體長未及三公分。1962年,台灣的鄧子髜先生,他對大肚魚進行研究。研究內容包括大肚魚的求愛與分娩等行為 。之後鄧氏的發現,雖然大肚魚之婚姻關係是「某大姐」模式, 但雌魚卻絕對拒絕「小丈夫」。
換言之也就是說,如果雌魚比雄魚大上幾倍 ,這雌魚看到「小」丈夫來求愛,不是不理不睬,就是沈潛到水底,讓 雄小子無法霸王硬上弓。倘若小雄魚不識相,還苦苦糾纏,那雌威一 發作就會向雄小子猛烈攻擊,甚至把小雄魚一口吞掉
牠與孔雀魚有親戚關係,牠是卵胎生之將魚的代表。由於牠屬週期性的生產方式,產量高且快速,故爾贏得「百萬魚」的封號。也正因為如此,牠常是初飼養觀賞魚者家中的常客。
【完】
慕松大大
看您的照片似乎在表示大肚魚可以食用
請問大肚魚可以食用?
祝您新春愉快
而且很好吃咧~
謝謝閱覽文章~
春節愉快~
^_^ 2016-02-09 20:01:42
長知識了~
謝謝北北^^
春節快樂^^
元宵快樂!~
謝謝閱覽~
^_^ 2016-02-19 18:4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