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之小小筆記
照片-雨中之蛙-[網摘]。
照片-漂亮的雨蛙-[網摘]。
照片-它是樹蛙啦-[網摘]。
照片-笨拙的蟾蜍-[網摘]。
照片-這就是牛蛙-[網摘]。
『生態之小小筆記』
最近電視上的新聞報導說:「某縣積極推廣生態教育,在學校設置生態池一座。生態池內養育青蛙要讓牠吃蚊子,結果青蛙碩大竟然吃起小蛇,讓人誤以為天年丕變,青蛙已改變牠的食物。嗣後經某生物老師指出,池內所養的是牛蛙,牠屬雜食蛙類,但不吃蚊子。」這則報導消息,不知道有多少觀眾聽了會有所反應?但我對這則報導卻是非常關心。
因為現代國人的生態學知識非常淺薄,過去因為台灣奇蹟帶來爆發戶心態,有錢有閒無所是事,於是爭養水族寵物以彰顯身分。但是興趣維持不到幾天,喜新厭舊,便將牠們到處放生,結果造成許多令人扼腕之事。不過,牛蛙不是被放生隻寵物,而是台灣人為發財而引進的食材。但在一次檢驗中發現,牠帶菌有害人體之後,蛙肉銷路大受阻礙。再加上當初飼養於蛙池之牛蛙脫逃,以及蛙卵之漂流出外,隨造成野外牛蛙生長之氾濫。
話雖如此,我對牛蛙依然有著淺淺的好感。尤其是牠那雄偉的鳴叫聲,曾經讓我瘋迷萬分。在我心目中認為:蛙鳴是大自然的天籟,它随著天候或蛙類本身的心情變化韻律。晴天的蛙鳴,聲震耳鼓傳揚千里。雨天聲音渾沌低沉,遠鳴聽近有股壓力存在。單蛙的鳴聲單調孤寂,群蛙合鳴則嘓然起伏熱鬧滾滾。從小到老因與大自然有緣,居住環境總離不開田野山林。因此,對於蛙鳴自信頗有心得。
記得年幼跟隨大人朗讀「幼學瓊林」或「增廣賢文」,書中曾讀到「近山知鳥音,近水識魚性」這句話,就此延伸其定義,那我大概就是「近野懂蛙鳴」吧。居屋左近有片小水漥,深不及尺,每逢雨下必積水滿漥。約模於一星期前走過水漥子附近,裡面竟有許多蝌蚪在游水。又不久經過水漥旁,這些蝌蚪的尾巴前段靠蛙臀處生出兩腿。接著尾巴越縮越短,然後就變成一隻隻四肢齊全的小青蛙。活蹦亂跳,見人就急忙躍入水中躲藏起來。
附近見過的青蛙都是土灰色的澤蛙,但水漥子內的青蛙顏色帶點翠綠。澤蛙的腹部雪白,可是水漥子內的蛙子却是白中帶有灰斑點。原先我們以為牠們是雨蛙或赤蛙,然而牠們却沒細長的後腿。後來我在書本上找到一些資料,方知普通青蛙的蝌蚪只有兩公分長,而這些怪蛙的蝌蚪全長都在七、八公分左右。待學生物的楊大哥來家裡玩,我把發現向他求教。順便帶著他前去觀察,結果楊大哥說牠是「牛蛙」。
楊大哥在十餘年前,曾經投入青蛙的研究工作很長時間。長久與青蛙形影不離,所以對於他的說法我們深信不疑。基於一時的好奇,我用蛙網捕捉那些小牛蛙回家飼養。總共卅餘隻被我養在廢水池中,這口廢水池原是豬隻的洗澡池,目前沒養豬隻而空閒一旁。我要學水電的三弟,幫忙我拉好線管供應水電。並要二弟去農會買些消毒粉,將那水池做個徹底的消毒。
當初因為沒有經驗,随著消毒立即放水,立即將蛙種放入水池內。眼見好幾隻肚皮翻白死亡,趕忙將剩餘於蛙種撈出換上清水。待讀農校的二弟回家告知,這才知道消毒過後,至少須經三天才可以放入池中。蛙是兩棲動物,為了讓牠有個適應的家,我特將水池舖上溪沙,三分之一水域三分二是乾地。面積雖然只有坪多,容納廿餘隻蛙仔絕對沒有問題。
這些小青蛙放入池中如魚得水,高興得東游西跳快樂極了。這日夜晚耳際傳來「嘓嘓嘓嘓...」一連串巨大的蛙鳴聲音。由於牠的鳴聲十分響亮,因而驚動了家人。我拿著手電筒和三弟循聲源追蹤過去,走到水池邊看見一隻巨大的蛤蟆,入侵水池蛙口咬住小蛙不放。另隻則在旁吹氣鼓噪,巨大且響亮之聲音出自其口。我為了搶救那隻被咬的小青蛙,利用竹子掃中那蛙的身體,但牠還緊緊咬住不鬆口。
三弟說牠們是牛蛙,可是我覺奇怪,既是同種為何咬住小蛙不放呢?這時三弟告訴我,一些有關生物界的生存原則。他說:「自然淘汰與弱肉強食就是生物界的生存法則」。因此他勸我養殖牛蛙一定要好好保護,否則將來因牠體大無法控制而任由牠去,那將會造成土種生態上的困擾。三弟的這番告知,讓我聽了非常後悔將牠們收留。現在想將牠們放棄為時已晚,想不到一時之仁,竟是這般讓人頭痛不已。 【完】
後來牛蛙怎麼辦?
煮一大鍋送進五臟廟啦~
^_^ 2013-05-01 06: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