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Toy’s Story (四)
小學時最具殺傷力的玩具是「萬變咭」。
所謂的「萬變咭」,就是將一元硬幣投入「咭機」,然後扭動老婆餅大小的轉鈕,一張與Business Card 差不多大小的「萬變咭」就會從機前方的隙縫裡慢條斯理地走出來。
以前最受男生歡迎的是《龍珠》的「萬變咭」,而女生則會喜歡女版的「萬變咭」-「YES Card」。
事實上,「萬變咭」本身並不會千變萬化,你要變就要花錢,每一塊錢多一變,殺傷力相當強。
這種購買變化的行為,那個年代稱為「抽咭」,因為出來的咭具有很大的隨機性,你可以抽到孫悟空、悟飯等主角,也可以抽到無限、阿樂等小配角,而最坎 坷的是抽到龜仙人或者菲利等敵人。可是,在「咭機」打滾的小學生,都會嘗試從那具大的隨機性中尋找規律,務求將自己抽咭的功效極大化。
後來,我發覺原來金融市場也這是樣運作的。
初期的「萬變咭」主要分成「白咭」(普通咭)與「閃咭」,後者的價值當然較高,所以大概每抽三十至六十張,才會出現一張閃咭。小學生抽咭時有如賭場守候在老虎機旁等Jet pot的賭客,待其他無知的小學生抽了三十張左右才開始下注,增加抽到閃咭的機率。
當然,這其實沒有任何規律。據說也有連續兩張閃咭出現的情況,令守候在旁的小學生大跌眼鏡(順帶一提,那個年代戴眼鏡的小學生較現在少)。以為掌握了規律或方法,就會變得過分自信,賭場也就是用這種方法吸引賭客的。事實上,賭場在機率上永遠處於有利的一方,至於「萬變咭」,在你投入一元硬幣的一剎, 生產商就已經贏了。
「萬變咭」在那個年代也擔當了協助各個階層磨合的重要角色。的確,家境富裕的小朋友可以不斷的抽,而抽到珍貴閃咭的數目很可能較多。但機率從來都有偏頗,在隨機的遊戲中,有錢的也不是天下無敵,窮困的小學生只要得到幸運之神眷顧,一元也可以將富貴而傲慢的同學KO掉。
閃咭的進化,就是「閃中閃」與「暗閃」,兩者都是一咭兩層,面具之下暗藏另一層閃咭。「閃中閃」的面層亦是一張閃咭,而「暗閃」的表面是則只是一張平平無奇的白咭。
坦白說,其實「暗閃」真的不太暗,因為普通的白咭是紙質的,但「暗閃」的表現是塑膠質地的,所以大家一眼就看破了,加上同學之間的消息交流,大家可 以迅速掌握所有「暗閃」的真正身分。不過,很少人真的會掀開「暗閃」表面的貼紙,因為害怕會減少貼紙的黏性,損害其價值。還是不要識穿它們的面具好了,這 就當是抽咭的遊戲原則吧﹖
如果收藏「閃中閃」可視為收藏藝術品,那麼為什麼我們會為價值而不看看那咭的盧山真面目呢﹖大概由小開始,我們已經明白到經濟價值比藝術價值高。
抽咭是當年很流行的玩意,受歡迎程度之高,就連藥房也抵不住引誘,將業務擴展至這個範疇。結果,媽媽入藥房買白花油,兒子就在藥房外抽咭。那個年代,顏福偉還未和香港市民愛足八十年。
某年,我家樓下的藥房出現了一個抽咭高手。
下一篇:無人駕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