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4 08:24:58(砂子)

海螺響起

我想山,曾一度小住於四周環山之鄉村小屋,凡十年,幾乎每個周末假日都在那裡度過。

離開小屋,經二十年後竟移住海之濱,離海岸線僅一公里。

此是命運安排,也是欣然接受,但還是想山。

海濱小屋隔著一條鄉村路便是農田水利會的灌溉大池塘,堤高目測近兩丈,叢樹雜草密生,乍看如山坡,聊解思山之情。

接著有奇緣,山竟然來了,來到我家一公里處。



「新屋」這個地方讓住者占了便宜,無論屋齡多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可以抬頭挺胸高聲說:我住新屋,永遠住新屋。

全桃園平地行政區中地最廣人最稀之域,安靜平靜,沒有太繁榮,宜居之地。

我常自稱這裡是「無麥之鄉」,不是沒有種麥子,而是沒有麥當勞、肯德基之類都市必有之店。而無這個麥並不使我感到遺憾,所憾者唯一──有海,卻無山。

突然市政府宣布要在港邊蓋一座海螺館。這消息於我無喜也無憂,想到的畫面也不過加了一個水泥硬物,豪無憧憬。

鐵皮圍籬將工地圍得緊密,難窺其內吹什麼法螺,沒得關心,也不勞關心。

不知歲月流過多少時日,忽然圍籬鐵門半開了,「因為硬體建設大致已成,只內部裝潢、店家入駐及選定良辰吉日即可正式開幕。」

永安港是偶爾會去的地方,這個漂亮的港可說周休五天,只有周末周日還有人潮遊客前來買魚貨、吃海鮮,其餘則港可羅雀,連海鷗都沒能見到幾隻。

後來偶爾去,看到港的北側那圍籬內多了一座白色建築物,圓滑滑的造型,傍著一大個高高大大的綠地,這什麼啊?

終於去了。

這不是什麼啊,這是山,心心念念的山。

這未免也太離奇。



遠遠看過幾次,內人砂子小姐有一天突然把汽車方向盤一打,右轉九十度,於是山我們來了。

這是到了才發現的,遠看時只覺得是一個綠油油的高高聳起一塊地表,當停好車才哇的一聲,這土丘可大哪,由下朝上看,真有如一座小小山。

當然說它是山是誇大了,只是此刻的我,病後步履蹣跚,爬個三丈土堆都如登山,眼前這一座,簡直仰之彌高,以我而言,當做是山也不誇張。

停車場朝左走可以直接進到海螺館,我們選了朝右走,因為被右方遠端一個河景所吸引。

這是後湖溪,在此出海的在地小溪,兩岸被群樹和蘆葦、水燭所包圍,中間開闊處被闢為划船區,小小獨木舟色彩繽紛,承載著遊人的歡笑聲的幸福小河。這小小溪河於此出海口處有了一個九十度的轉彎,使得河海交界處的畫面更加婉約迷人。而上「小山」便以此為美麗的開始。

海堤建成為環山步道,長度或許有兩到三百公尺之遙,走完左轉,啊,原來連結上漁港的北堤,有漁船從港裡沿著航道出港,行到遠處經過南北兩堤包抄處,由隘口緩緩而出,便到了遼闊浩瀚的台灣海峽,數百年來農漁人家賴以捕魚維生的海之牧場。

不要走漁港的堤而去那座彩虹橋吧,彩虹橋站在這兒只怕已有二十年,現在要走的是海螺館山路,二○二一年才出現的永安海港新亮點。

當然走北堤一樣到得了海螺館,但何不「上山」走山路呢?山在桃園台地沖積扇最低處平均海拔十幾公尺的新屋來說是奢侈品。

於是走「山路」吧。這個山路蜿蜒卻很溫柔,坡度平和,舒服不費力。慢慢上行,視野忽然隨著高度而變化起來,左邊是漁港全景,漁港大樓、內港泊船區、造型漂亮的漁會大樓;甚至可以看到61號快速公路的高架道;視線慢慢右移,近處漁港的出海口,極遠方海平線都出現了,一直可以看到最右,回到了後湖區及茂密密的海岸防風林,但見海天交集,景觀由秀致瞬間變得壯闊。

而在步道終端,終於來到了大海螺,一座以海螺為造型的白色二層式建築物。

從「山上」下來是直接銜連螺海館之二樓的,二樓是有美麗屋簷線的室內部位和視野幽美可連接草坡的露天區域,憑欄眺望,俗塵盡滌。

二樓可循梯直下而回停車場,也可搭電梯或走一條寬寬的階梯下到一樓。一樓室內有敞廳、展場和賣店,目前尚未正式開放,因而無法預知敞廳、展場將有什麼內容,也不知賣店賣些什麼。

永安漁港一直含蓄內歛,幾乎沒有發展出什麼在地伴手、文創、土特產品,倒不知正式開館之後有什麼來填充這一個空白,但到景區不買何嘗不也是一個特色?買買漁鮮其實也不錯了。

出了門回望,始知這海螺館的全貌還真是海螺一枚啊!

幾年前,我們一個畫會曾經舉辦一場藝術創作聯展,因為參與者許多都是濱海農家漁家,對海螺親切又熟悉,展名遂稱做「海螺響起」,如今站在這個特大號海螺腳前,螺聲真彷若自耳邊響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