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4 11:00:04(砂子)

舊情三帖



.巷口的女孩

 那裡有一座宏偉的牌坊,左右各站著一頭石獅,行人和汽車穿越牌坊後可以進到一座被客家人視為信仰中心及彰顯客家精神的大廟。
 我來大廟,想寫生廟的美,畫完逛到後院庭園,發現庭園也美,於是再畫一幅。
 廟前牌坊和略帶點兒微彎的道路讓我頗是有感,因為我保有兩張在這兒拍下來的老照片,或許四十年、接近五十年前所親拍。
 彼時這條道路狹窄如小巷,面對大街是一排商販,攤棚架得簡陋凌亂,店家忙碌營生。照片中有人在買東西,還有個女孩揹著個更小的孩子,用的是當年揹孩子專用的背巾,台灣人喚做搭被仔,就是一塊稍大的雙層花布方巾,裡頭鑲著層薄被,左右的上方和下方各縫有布帶,布帶並非縫在角端而是距上下端約二十公分的位置,這個位置極巧,孩子揹在背上時,天暖上端可以朝後反摺,天涼不反摺而直覆頭臉,小孩子躲在裡頭暖呼呼的,我小時候也被媽媽這樣揹過,揹著揹著慢慢長大了,手腳變長,於是兩隻腳就露在被巾外幌盪。
 照片裡的女孩位於全圖左下方只佔畫面一小部份,此刻看來似乎反而成了整張照片的焦點。當時肯定不是為了拍這女孩才按快門的,用揹巾揹孩子是常見的,我拍照的主題應是想捕捉巷口的風光吧。
 女孩如今應已接近六十歲或六十開外,背上更小的小孩也必已年逾半百。

.馬路上的印記

 有一張老照片常成為我說故事的題材,除了說照片裡的故事,更告訴我親愛的聽故事朋友有太多事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假使幾個月前我中風中到的是慘重的風而再也無法書寫無法言語,這張照片的故事因別無他人知道,便也從人間即時消失。
 照片背景是行駛中的汽車,車多,只拍下半截車,空下的位置拍的是馬路上一團奇怪之物。
 不成形狀之物像一團廢紙無聲無息攤平在路面上,他是一條狗,被輾碎、輾平的一條流浪狗。
 流浪狗在車水馬龍的縱貫公路旁一個公部門附近流浪,公部門有個好心的工友,偶而拿些剩飯剩菜餵牠。
 牠是一條母狗,流浪並不孤單,因為有一條公狗常陪著牠。
 那天一早我來這個單位採訪時看到了母狗已被撞死在馬路上。而公狗,每當路上車少,立刻衝向牠身旁,迴繞、低吟、流連,但瞬間又有車來,牠立刻奔逃路旁,再候車少再趨前,如此週而復始。
 我因急於赴另一單位採訪,隨即離去,不料當晚我再一次繞行這個單位,發現這條公狗仍在車潮夾縫中奔來竄去,直到次日,輪下母狗已輾得無以分辨是何物而公狗仍在,我朝路上拍下了這一張,成為母狗在人間最後身影。


.小拱橋的身世

 最近突來一場因緣,破解了一張塵封四十多年的老照片久久無法解開的謎。
 照片中一座造形優雅的小拱橋,橋下像是秋後殘荷之景,橋畔古木成蔭,景緻清幽。
 這張照片長存在手邊,但照片所攝是何地景色?因何去拍了這樣的照片?搜遍腦海中的記憶庫卻始終沒有答案,唯一記得的只是幾十年前去拍攝時,好像她的芳名叫做宋屋花園。
 宋屋是台灣桃園市的一個地名,位於台1號縱貫公路中壢、楊梅之間,是一個純樸的客家莊,早年住民以宋姓人家居多,因而名叫宋屋。為了解開宋家花園之疑團,我首先往訪宋屋地方知名的宋家人士,卻無一知道宋家曾在宋屋莊仔裡闢有宋家花園的事。再向在地學校校長及多位在地文史工作者查訪也沒有所獲,因此謎團遲遲未解,反而因為拖的年代日久,耆老日益凋零而越加難以查問。
 這期間我曾多次依著舊時記憶試圖找到花園殘址,理論上即使花園傾圯頹敗,至少也會留下若干蛛絲馬跡,何況那麼多高大的樹木,那有可能連同斷垣殘瓦一併憑空消失?但今日宋屋早已結合整個平鎮、中壢街肆,道路縱橫,車水馬龍,根本找不到早年引我進入探訪的清幽農村小徑了。
 這樣,老照片就擱在我的電腦某個匣中成了沉沉入睡的睡美人。一直到兩天前,幾位年輕人來訪,竟然帶來了答案,驚人的是宋家花園雖然確實是位於宋屋莊,卻不是宋家花園,而是梁家花園。
 原來這群年輕人是接受文化部委託執行一項文史採集而來,他們知道我擁有非常多的桃園舊日照片,一路找來,鎖定的主題是老中壢。我覺得那張宋屋花園也位於中壢市郊,一併挑了出來。
 結果,他們只看到照片一眼立刻驚呼:啊!這不是耐園嗎?
 耐園?
 接下來他們娓娓道出地方上暱稱為梁家花園的耐園的故事。
 梁家渡台祖為十五世義昌公,乾隆三十年自廣東梅縣來台,拓墾足跡經淡水、龜山、楊梅頭重溪最後定居平鎮宋屋,多代胼首胝足克勤克儉經營而成為一方之富,擁有百甲良田及數十甲灌溉水池。其後便在平鎮建造名叫樹德堂的宅邸,並於屋後建造寬闊優雅的花園,命名耐園。耐園的當代主人梁盛文飽讀詩書,為全台著名詩人,曾在彰化崇文社主辦的全國吟詩大會得到第二名,也常在花園中招待各地詩友遊園賞花,耐園一度成為文人雅士聚集之地,而梁家也出了許多傑出子弟。
 耐園後來何以殘敗荒廢?我的訪客語焉不詳,但我終於能找到當年照片裡的故事,證明照片中的畫面終究不是虛幻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