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0 09:59:45(砂子)

【少年青埔仔寫真⑯】秋風起兮放風吹



棒紅吹!
今天我的專欄,來到古早靑埔仔放風箏

中秋之後,秋風起兮,是放風箏的季節了,於是我們遊戲的重心轉移到風箏身上。大人不玩風箏,風箏是小孩子的專利,我和三哥更是箇中高手。我大約從七、八歲開始玩風箏,一直玩到初中,瘋到連去河灘放牛也都要帶著風箏去。前前後後至少玩了七、八年之久。

做一個風箏可不容易,第一步要先劈竹材,竹材是簡單易得之物,住家周圍種滿了竹子用以防風、拒盜,砍下一枝成熟的竹子,對剖再對剖,劈成細細竹片,一一修得平滑整齊,然後取四枝竹片結合成一個口字形,完成風箏框架,在框架中央綁上一個十字形的輔助支架以增加強度,基本造型即告完成。這是一個方形的風箏。如果將兩個方形風箏依對角線交疊成一個,就成了八角風箏,放起來更拉風。一個有如「田」字型骨架的四角風箏要用六根竹片,一個八角風箏則要用十枝竹片,少一枝都不行。

綁好骨架,逐一貼上棉紙,或用舊報紙、日曆紙也行。貼好,加上尾巴,綁上三條支撐線,繫上長長風箏線,就大功告成,可以迎風放飛了。

做風箏的要領在,每一側都要完全一樣的大小,一樣的長短、粗細、厚薄,講究的是絕對平衡,不平衡的風箏一飛就翻斛斗,就算能飛也是一路跌跌撞撞飛不好。

風箏如果要能一面飛翔,一面發出嗡嗡巨響,方法也很簡單,就是要在風箏上加上一個以竹青削成的弓,竹青就是竹的皮質部位,把這個弓綁在風箏上,兩端分別套上一個竹管,風箏一飛起來,風吹進竹管,就引得竹弓嗡嗡響,聲音足以傳達到非常遠的地方,放起來真是過癮。

那時代想糊風箏,沒膠水也沒漿糊,所以我們都用白米飯的飯粒來糊。取竹材和削竹片材料其實蠻辛苦的,常常搞得手上都是傷口,想到有風箏可玩,也就顧不得痛了。

打陀螺和放風箏都少不了繩索,現代人要繩索,粗的細的,店裡頭應有盡有,以前農村買繩子不容易,也捨不得花錢,要用繩子就自己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