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橋不是建溜滑梯
基層公共建設雖然常常只是修修橋鋪鋪路的地方小事,往往能讓人直接體驗這個政府的施政品質。最近由於觀音燈塔開放供民眾參觀,我的導覽朋友們常有機會帶著客人前往參觀,就發現了公共設施上的許多盲點和偏失,某種程度的反映出政府基礎民生小建設的疏失和輕率一面。
例如,在通往燈塔的鄉道上開了一條人行步道,跨越一條小溪時刻意把小橋建成一個弧度強烈的拱型橋,或許拍照起來好看,但這個拱橋彎曲弧度實在太大,好天氣時走來已十分不易,雨天更是濕滑不堪,走來有如溜滑梯。最近我們接了幾團都是上了年紀的客人,雖有志工扶持,老人家還是走得一步一驚心,幾次都差些滑倒。雖說另外繞些遠道還有一條通路可達,但建橋就是要讓人行走的,至少拱橋橋面應設有階梯,或是用水泥築出止滑條,否則摔了人就不止是國賠的問題,說不定還會釀成難以挽回的不幸。
在開放之前,這座百年之齡的燈塔隱藏在漂亮的密林中,有如世外桃源,為了配合開放政策,許多原有植物都被砍掉,雖然平整光亮,卻也失去了燈塔特有的神秘氛圍,無論遠觀近看都讓人一覽無餘,實在是環境上一種非常可惜也讓人遺憾的改變。往後如果要新增建設,應該儘可能不要再砍樹了。當地原有的大多都是數十年、上百年的在地原生樹種,組構成美好的小小生態系,是導覽解說時最好的活教材,政府如要植栽也應力求種植原生植物,免得建設成了破壞。
國外常見一些年歲不大,歷史人文價值也並非特別驚人的小燈塔都能成為當地城市最驕傲的地標,各種文創產業篷勃發展,甚至一整條街的商家都在販賣琳瑯滿目與燈塔相關的產品商品,像觀音燈塔如此底醞厚實又造型絕美的燈塔如果在那些地方早已成了供養一整座城鎮的招財之寶。可惜走遍觀音燈塔裡裡外外,渴了連一杯水都買不到,好奇想解惑連一張DM摺頁都看不到,更別說喝杯咖啡,買件T恤,帶一份明信片回去回憶回味了。詢問燈塔守護人員得到的答案是政府單位不准做生意,那就怪了,這是什麼樣的規定呢?這麼漂亮地方為何不准設一個販賣部?這個政府公務單位真的被法規鉗制得人人都不敢沾一文錢?如此規範之下想發展文創業豈不淪為空談?
(本文2014/06/18刊於人間福報)
這篇文也在第48位搶讀了, 果真橋的弧度不小, 下方看來也不像溪流可行舟(裝置造景 又或許是行旱船?!) 故不可比慈湖園區的拱橋了; 考量人氣訪客率, 或許不設販賣部 DM, 就沒有店面租金 管銷費用 人員退休金或是現金周轉(貪)...等的安排, 不想當別人丟 我來撿的志工, 特會找這樣的藉口; 至於把各種植物砍了, 或許不那麼意外, 頭痛就把樹攔腰砍了, 就這麼解決問題.
到處都是外來種趕走原生種, 為了新住民就把原居民當盤中飧來食用(泰籍勞工是很內斂認真的), 這是我看廣告後的角度. 卻藉邱老師的板內發表心內的苦啊!
地方基層建設美意良善,只是設計規劃單位不曾與社區或部落居民溝通,造成與社區部落原有文化不甚協和或特別突兀。我們這而河川整治時,不調查水文路線就設計施工,完工後汛期到來,災害比原來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