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3-10 23:27:00freya1113

【電影筆記:水中刀】

羅曼波蘭斯基曾經是我最喜歡的導演之一,特別是他的「失嬰記」(Rosemary's baby)和「反撥」(忘了英文名),氣氛恐怖得要命,也給了女主角Mia Farrow和Catherine Deneuve很大的表演空間。更重要的是,看他的電影簡直是一場精神凌虐,竟然可以透過畫面在觀眾身上施加那麼大的壓力,是他最不可思議的才華。
曾有人說,看羅曼波蘭斯基的電影,就好像有一隻倉皇失措的蝴蝶,在胃裡不斷翻飛碰撞一樣,也曾在影評中讀到「羅曼波蘭斯基的擱淺處,是所有導演未曾到過的鬼魅之地」這一段是我最滿意的形容詞。

可惜他後來的「鬼上門」、「鑰匙孔的愛」、「驚狂記」、「黛絲姑娘」都沒有前期那麼好,壓迫感也沒有那麼大。

今天學校播了他的第一部電影長片「水中刀」覺得還不錯,兩男一女的角色分配,與遊艇密閉空間引起的緊張關係,都跟Alain delon以前的「陽光普照」有些類似。但相對於「陽光普照」討論身分取代的問題,「水中刀」則利用兩男一女的關係,操演了一次佛洛伊德「弒父娶母」的伊底帕斯情結。

電影由陌生青年要求搭便車,而介入兩夫妻的海上旅程,青年慣於步行,與嫻熟航海技巧的年長男子形成強烈對比:
「航海/步行、年老/活力、沉穩/魯莽、技巧/蠻力、謀略/天真。」

在封閉的遊艇上,青年因航海知識匱乏,受制於年長男子,時常受到勞力差遣,當青年嘲笑年長男子製作的小道具,年長男子也立刻以船長的優勢給予「懲罰」,兩者關係猶如父與子,彼此模仿,年長者卻對年幼者保有絕對的權威壓制。
唯一的女性則是母親的象徵,鏡頭不斷透過年輕男子的視野,觀看年長男子跟女性角色嬉戲調情的過程,彷彿他是被雙親遺棄的孩子,看著父親對母親的佔有,衍生忌妒與恨意。

電影最後年輕男子依偎在女性懷中的畫面,沒有愛慾成分,反而是母性的慰藉,而此刻也是年長男子缺席之時,剛好完成對伊底帕斯情結的闡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