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7 02:46:51Frank

我的1988:排行榜音樂 Part 1



  回顧三十年前1988年的流行單曲榜歌曲,各類型的音樂爭奇鬥艷,除了抒情芭樂歌不說,其它像是搖滾、電子舞曲、放客(funk)、節奏藍調(R&B)、嘻哈(hip-hop)、雷鬼(reggae)和拉丁音樂(Latin music)都在榜上,甚至連新世紀(new age)都有,而搖滾又有好多類型,流行搖滾(pop rock)、硬式搖滾(hard rock)、重金屬(heavy metal)、另類搖滾(alternative rock),那時的電子舞曲除了早已流行多時的synth-pop之外,house舞曲正逐漸崛起,而house在那時又有acid house、hip house...等派別,所以那個年代聽排行榜算是可以接觸一些不同類型的音樂,反觀最近幾年的排行榜音樂型態被侷限在少數幾個類型,接觸音樂的管道變多了,排行榜呈現出的樣貌反而單一化,這現象真是奇妙。
  1988年像是各個音樂類型勢力消長的過渡期,另類搖滾頻頻向流行榜叩關,預告了90年代另類的崛起;house舞曲在排行榜冒出頭,也可以預見這類型的音樂在90年代的盛行;嘻哈在流行榜也取得比較高的名次,似乎預示著90年代嘻哈的大鳴大放。80年代搖滾佔據流行榜,物換星移,最近十多年來反而已經很難在流行單曲榜看到搖滾歌曲,如果有的話,也都是強調節奏、大量使用合成樂的搖滾,30年前的搖滾硬漢和嘻哈小子恐怕很難想到現在的流行榜竟然會演變成這番局面。
  不只1988年,80年代流行單曲榜可以找到不少唱將級歌手,而最近這些年唱將級歌手幾乎絕跡了,有不少榜上的歌手用嗲音唱歌,而且換氣聲太明顯又過於頻繁,不曉得是不是和過去十年社群媒體盛行有關,很多人喜歡在上面玩「啾咪」吸引點閱,所以音樂也跟著搞「啾咪」?
  80年代三十、四十歲以上的歌手都還有機會登上流行榜Top 40,所以那個年代流行的歌曲確實很成熟,反觀最近這十年超過三十歲的歌手幾乎很難打入Top 40,很怪異的現象,唱片公司一直猛推十幾歲、二十初頭的藝人,有可能是這個緣故,這些年的排行榜有好多歌聽起來很孩子氣。
  這裡貼的音樂都是我個人的回憶,太過商業的就不貼了,像是Michael Jackson、Whitney Houston、George Michael...等大牌,一定有人會轉貼,實在不差我一人。


~~~~~~~~~~~~~~~~~~~~~~~~~~~~~~~~~~~~~~~~~~~~~~~


  80年代蠻多歌手用中低音唱歌,而最近這些年的歌手反而偏向使用高頻的嗓音,聽起來有點尖銳,或許這是時代的象徵吧。

  還有人記得Julia Fordham嗎?這位來自英國的女歌手她的作品以前臺灣的唱片公司有代理發行,這首'Happy Ever After'當時偶爾在廣播聽到,她那一頭俏麗的短髮也是那個時代的流行。

Julia Fordham - Happy Ever After (UK #27)



  第一次聽到'Paradise'是在余光的電視音樂節目《閃亮的節奏》,Sade對於長期聽西洋音樂的人應該不陌生,她/他們的作品臺灣的唱片公司一直有代理發行,很多人以為Sade是一位歌手,其實是來自英國的樂團,用女主唱的名字當作團名。

Sade - Paradise (UK #29, US #16)




~~~~~~~~~~~~~~~~~~~~~~~~~~~~~~~~~~~~~~~~~~~~~~~


  美國歌手Tracy Chapman一鳴驚人之作'Fast Car',首張專輯就入圍六項美國葛萊美獎(Grammy Awards),並勇奪三項大獎,誰說新人不能拿獎,表現好本來就該給予肯定。

Tracy Chapman - Fast Car (US #6, UK #4)




  'What I Am'是美國另類搖滾(alternative rock)樂團Edie Brickell & New Bohemians初試啼聲之作,隨即受到注目,幾年前在一個廣播節目聽到女主唱Edie Brickell和Steve Martin合作的歌曲,才知道她仍然在樂壇活躍。

Edie Brickell & New Bohemians - What I Am (US #7, UK #31)




  還記得中廣青春網開播後有一陣子常播這一首歌曲,總覺得聽起來很愉悅,英國樂團Fairground Attraction首支單曲'Perfect'就讓她/他們嚐到成功的滋味,英國單曲榜冠軍,並以新進樂團之姿贏得全英音樂獎(Brit Awards)二項大獎:最佳英國單曲(Best British Single)和最佳英國專輯(Best British Album)。

Fairground Attraction - Perfect (UK #1, US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