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5 13:08:22forget5487

飲食一家:淺談廚藝調酒潮流

雖然分子料理巨匠 Ferran Adrià 在所著El Bulli: 1998-2002

(暫譯:鬥牛犬餐廳 1998-2002)中,已因開始運用分子料理技法呈現調酒,
而將 1998 年稱為「調酒入侵年」;但當時的大西洋彼端,
調酒師與主廚之間仍各行其是,未見概念、技法交流。
波士頓酒吧 Drink 總經理 Ezra Star 甚至指出,
在廚藝調酒已經成為潮流的 2010 年,
這樣的對立也還多少存在於這間由名廚 Barbara Lynch 設立的酒吧。

不過整體而言,
在 2006 年米其林星級主廚 Daniel Humm 進入紐約 Eleven Madison Park 後,
廚房團隊和調酒團隊互動的風氣便逐漸興起。
Daniel Humm 的廚房團隊會固定參與由吧台領班 Leo Robitschek 帶領的每週試飲,除了收集可以在廚房派上用場的點子之外,也分享自己的意見。

像這樣在餐、飲團隊之間進行的對話,逐漸成為世界各地的業界常態;
調酒業界也因此接觸到當時方興未艾的分子料理風潮,
運用分子料理技法(晶球、泡沫、煙霧、強制充氣、急速冷卻等),
讓熟悉素材擁有全新外觀與口感的分子調酒於是應運而生。

而料理界運用已久的低溫烹調 (sous vide),
甚至是源出於香水業界的油脂浸洗 (Fat-washing) 技巧,
也都在 2007 年前後成為調酒師工具箱的一份子。
到了 2008 年底,
廚藝調酒 (Culinary Cocktail) 便成了美國烹飪協會 (American Culinary Federation) 成員眼中最火熱的未來潮流。即便是在近十年後的今天,
廚藝調酒也絲毫不見退燒趨勢。

曾多次身兼行政主廚及飲品主管的芝加哥主廚 Riley Huddleston 表示,
廚藝調酒的概念,便是「將主廚在廚房中使用的哲學與技術帶入酒吧。」
除了許多原先只用於烹飪的素材(香料、蔬菜、甚至是肉類)被引進調酒之外,
諸如健康飲食或從產地至餐桌等近期料理風潮,也都隨之進入了調酒領域。

將料理哲學帶入酒吧,也促使調酒師在作品中更有計劃地組合風味:
如密爾瓦基 Phoenix Cocktail Club 共同創辦人 Joey Houghtaling,
便自陳得益於《風味聖經》一書。而以搭配特定餐點為目的設計調酒,
甚至借用品嚐菜單 (tasting menu) 概念,推出少量多樣,
且具明確主題的調酒套餐,也已經是許多調酒師、酒吧的現在進行式。

當然,早已與國際接軌的台灣調酒業界,也並未自外於這股潮流:
諸如 East End 在酸甜草本風味中融入毛豆的《Envy Me》;
Closet 結合番茄汁、朱槿、芭樂、羅勒,創造另類風味的《埃及的青澀西瓜》,
以及和酒以日本醬菜柚子大根為發想完成的特調,都反映了廚藝調酒的影響。

而 Angus Zou 鄒斯傑今年兩度受邀在 RAW 江振誠主廚與國際名廚共同舉辦的餐會上提供調酒佐餐,也說明台灣頂尖調酒師,已有足以與國際頂尖主廚對話的底蘊。如果你還認為調酒只是色彩斑斕,風味甜膩的酒精飲品,不妨親自拜訪上述酒吧,一探調酒融合廚藝的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