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共好理念的BI建築----北投圖書館、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小檔案:黃淑君,天生好動,又想懂文學、思想,一生努力達到允文允武的生命平衡。喜歡趴趴走看見建築物,也喜歡宅在家裡啃小說。試著用文字紀錄觀看地景的小感觸自娛。
每到台灣重要的民俗節日如清明節、中秋節,創作坊都會休息一週,體貼老師們平常上課的辛苦,讓老師們有時間透過旅行時發現有趣的風土人情,豐富自己的生命經歷,有時還可以成為課程內容,為孩子們鋪墊不一樣的學習養分。從五月的信,介紹景觀設計師吳書原的作品,處理地景與建築之間的外緣關係,使得建築不是只有「標新立異」的表現方式呈現,它也能和環境互相調和,創造更自然、更環保、更舒適的互相支持共生模式。而這種協同共生的建築概念,在台灣二十多年前就有建築師透過作品慢慢操作與執行,一點一滴將建築帶往符合台灣的氣候又能兼具省能源、永續這樣的切合目前重要的國際趨勢上。
一、是「樹」與「舒適」兼具的建築
回顧2016年4月春遊踏點的北投圖書館,就有這樣的感受。去之前,我和旅伴們都不清楚它的來歷,只是在GOOGLE MAP上被推薦為必去的景點之一。在北投公園附近的停車場下車後,一路緩坡上行到雙叉路的分界,印入眼簾的春天樹木已經開始抽芽長出嫩綠的樹葉,每棵樹上都有著新生的生命力,我們的好奇心也像那極力竄生的嫩葉,不斷地往外張望。從樹叢間慢慢窺探目的地,發覺與其他新穎的圖書館外觀不一樣,居然有一條小小的、整治過的北投溪從外圍流過,如同一條發光的腰帶一樣緩緩妝點著沈靜的原木顏色。建築外觀利用原木色調的木頭構建出牆面與露台,真的非常契合公園大片大地色系的配色,並且好像在這片草原裡孵出一棵聚集人類知識精華的神木。走進圖書館中,就像走進樹的年輪裡層,陣陣木頭香味沁潤著自己,舉目依然以木造建材打造的室內空間,內外的視覺感受沒有差別,但體感瞬間感受到涼意,室外炎熱的溫度被阻擋在外。室內沒有開冷氣,只見到窗戶被打開,自然風便將涼意帶入整個空間,非常神奇,這些直接感受到的感官差異,一下子就讓我對這個圖書館大大讚揚。而一般會遮擋視線的巨大書櫃,被變更設計成只到成人胸部高度,讓視野從室內的褐色又無縫接軌到窗外一大片搖曳的綠色,這是我踏查許多圖書館以來,最不科技的圖書館,但卻讓心一下沉靜下來的圖書館。站在圖書館三樓的露台上和北投溪、北投公園裡的樹一起吹風,心情變得很好,也讚嘆讓心靈得到舒適感的建築師到底是誰。一直以來,我對於建築的喜好,都偏向大面積相同材質所鋪設出來的簡潔與沈靜質感,能夠將這樣的特色運用且設計得出神入化,是我心愛的建築師安藤忠雄。和安藤忠雄蓋的建築相比,這棟建築卻讓我有其他的感觸,走進去的當下,一股親近感以及人作為主體在建築裡的流動、活動感與空間感,恣意的開展,打破建築內外的隔絕,滿眼的大地色系一切是和諧的,而不帶有高下之別,和安藤忠雄建築中想表現的崇敬感不太相同。
查找資料後發現,這棟建築物的名聲確實響亮,因它是第一座通過「台灣綠建築標章」的公共建築,以及被選入25個全世界最美圖書館中一座具有魅力且人文氣息濃厚的建築。它減低了人類活動與需求所造成的環境負擔,並且能永續陪伴喜歡閱讀與居住在附近的所有居民。而設計它的建築師是創立「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共同創辦人張清華。她在台灣設立「台灣綠建築標章」之前,就已經在思考建築永續的概念。她認為建築是產生需求之後,透過理性邏輯來解決問題,而如何有效且整體思考之後,以設計的方式,產生美感,形成一個符合需求、永續又具有美感的建築。因此,她的設計先思考永續與節能。之後,台灣建築中心才建立一套符合「綠建築標章」的規章,在「綠化量指標;基地保水指標;水資源指標;日常節能指標;二氧化碳減量指標;廢棄物減量指標;污水垃圾改善指標,以及生物多樣性指標與室內環境指標。」共九項的實際檢討與標準,讓更多建築師能夠設計出「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建築物」。能夠思考人的需求之外,又能顧及更大的環境與生物,從「共好」理念出發的建築,怎麼能不讓人喜愛呢!從此,北投圖書館名列最愛圖書館第一名,沒有之一。
二、巧合的遇見--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2020年時序又到了六月份,進入夏季高溫炎熱的南部,我仍然以隨性、慕名的方式,安排四草、台江國家公園、井子腳瓦盤鹽田、台南美術館等地點踏青。一到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天空飄著藍天白雲,地上滿是一畦一畦的土壟、魚塭以及粗細水道匯集成非常原始的出海口海埔新生地的地景裡,陽光曬著像零散堆出來的積木而成的白色幾何方塊體,漂浮在水上,具有現代感的線條與晶晶亮亮的乾淨外觀,對於開始喜歡「建築要融合地景」的我,在一片開闊只經過些許居民為了生存而形成人工刻鑿,突然看見反差極大、並且顯眼的遊客中心,一下子不太能接受。
我一直帶著「研究」的眼光看待這棟新興的建築物,不斷估量這是好建築嗎?在大太陽底下,只要曬一下就覺得頭腦混沌,快要中暑的我們,洋傘總是不離身,為了爭取一點陰影,驅散熱氣。但是常常照相的我們,拿著陽傘入鏡不好看而且照相不方便,而直接放棄。但是偌大遊客中心,都能在大大小小的量體旁和走道中找到陰影的空間遮陽與歇息,而且不會擋到別人的路。在歇息時,隨意無焦點的目光慢慢落在了建築的外觀上。一大片白色的牆面上,以幾何方式開幾個窗口,比例顯得過小,和一般的房子設計不同,遠看卻能在牆面上形成有趣的黑白對比與律動感,尤其整個建築又在以高腳的方式建在魚塭上,白色牆面倒影在水面上,覆疊在波光粼粼水面上,靜謐的美感變悠悠地展現出來,使我不自覺的為這樣的景色留下好多紀錄,難怪遊客中心也成為拍攝網美照的著名景點。另外我還發現,走在廊道上,吹來的風好像多了一點涼意,而且持續不間斷,好像有人體貼你怕熱,拿了一台無線電風扇24小時對著你吹似的,非常舒適。因此,在最熱的一兩點的時間,我們還耐得住高溫與想撤退的心情,好好的把園區逛完,到傍晚我們才離開!逛完之後,覺得遊客中心並沒有在造型外觀上一下子打動我,便認為它是個好建築,但是它卻在體感上考慮的很周到,值得細細觀察與體會,是一件令人「舒適」的建築。不規則量體以及白色鋪面很像潮間帶大大小小緊緊黏合一起的牡蠣,浮在原本幾百年便形成的魚塭地景中。透過白色與紅磚色的廊道、步道將一個個牡蠣貫串,讓我們有機會走進展間裡,看到這塊土地上更深沈的人文與地景交織出的文化與歷史。
三、BI建築的韌性
這些留下粗淺卻餘韻悠長的記憶,再發現建築師是誰時,又覺得怎麼如此巧合!這是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共同主持人郭英釗建築師以及他的團隊的作品。繼北投圖書館蓋好之後的十年,2016年「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竣工完成,又將相同理念投注在台灣另一個有歷史的地方。而我感受的舒適體感與體貼,都來自「必須有效且聰明的解決風向、地形、氣候的限制」的前沿思考。比如:基地在空曠的出海口,冬季有強勁的東北季風、夏季有東南風以及颱風、並且地形在魚塭上,等等的地理條件之下。因此,在克服高溫的需求下,運用白色色調將太陽光反射,減低建築吸收輻射的溫度,窗戶的開口小,為室內營造日照低的空間。不建造單一、大型的量體,利用散落在基地,用廊道連接連續高低形狀不同的較小量體,製造陰涼空間。並在設計之初考量夏季和冬季的風向,將基地的開口設計在南邊,並且在設計如「廟埕」的大廣場,將風引入並且引導風的流動,而主要較大的展館空間,設計在北邊,在冬天兼具抵擋強勁的東北季風的功能。而原本是魚塭的基地,用打樁的方式,將整個建築架高在水面之上,而讓原本的魚塭發揮生態功能,有流動的水,讓生物棲息,並且使得基地一併降溫。
在這北投圖書館與台江國家公園這兩座功能性很強烈的建築中,我感受到建築師以寬大的胸襟與胸襟,看待時間與空間。一個案子的提出,表示有一個共同的需求需要被滿足,並且以在地人的眼光處理事情。在他們傳達的理念中,長期在某一片土地生活的人,能夠了解此地會面臨到什麼特別的事情,並且透過觀察與摸索找尋因應的解決方法。這樣累積出的能力,具有韌性,成為適應這片土地的生物智慧(Biological Intelligence)。當然目前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當代熱門的關鍵議題,但是他們著重談BI較不談AI,AI講的是科技、BI講的是生物智慧,就是從生活的經驗中,學會面對環境變化的能力與韌性。在存續的議題上,人和建築一樣,都需要扎實的經驗,來面對未知的未來!而在建築上,我更偏愛生物智慧比人工智慧帶來和諧與深刻的人文情懷。
四、共好的建築、環境與我們
我的旅行規劃通常圍繞在尋找我喜歡的建築師作品,從安藤忠雄、伊東豊雄、妹島和世……等等,一鼓作氣的閱讀它們,知道每個建築師的偏愛與特色,形成更深刻的建築印象。但是沒有主題、跟隨網路推薦安排景點行程,也是不同的體驗,更因為實際參觀之後,想要透過網路了解更多,而驚喜發現,北投圖書館和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居然是同一家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作品。或許這也告訴我,當建築師很認真的投入思考建築與土地的關係,並且持續為更多人、更多生物創造共生共好的環境,作品便會透露出一致的人文美感,並且被認同與關注,成為經典的好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