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27 20:26:43陳南榮

在地史前遺址黑陶 遭冷落14年

在地史前遺址黑陶 遭冷落14

2014-06-27

南聖宮整建 古文物沒人管

〔記者鄭旭凱/雲林報導〕雲林縣斗六市南聖宮整建公園,意外挖出一千七百年前史前遺址,從事考古幾十年、致力搶救文物的退休高中老師陳南榮感嘆,「民眾寧可花錢買機票到西安看兵馬俑,同樣是大約兩千年前的黑陶,台灣政府竟任由棄置,令人痛心!」

南聖宮旁的黑色夾砂陶、紅褐色夾砂陶及灰黑色泥質陶(由左至右)等史前文物仍被棄置在廢土中。(記者鄭旭凱攝)

考古工作者陳南榮指出,縣府已做過番仔溝遺址調查。(記者鄭旭凱攝)

諷刺的是,二十一日馬英九總統到斗六南聖宮召開固本會議,包括黑色夾砂陶、灰黑色泥質陶、澄色夾砂陶、紅褐色夾砂陶、圓型陶環、扁型陶環等大量史前文物就在眼前,不僅地方政府視而不見,中央官員更是不知不覺。

中國有北京人、山頂洞人、仰韶文化、黑陶文化,陳南榮說,台灣也有比這些文化更精彩的史前文化,南聖宮旁的「番仔溝遺址」,可能是全世界史前史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但台灣受到歷史教科書中國化的影響,許多台灣人只知道中國山東省有黑陶文化、陝西省有彩陶文化,卻不知台灣在史前時代也有黑陶文化。

斗六番仔溝遺址是十四年前陳南榮一次溜狗時意外發現,當時南聖宮因整建挖出一些泥土堆置在他家附近水潭邊,小狗尿尿洗去陶片上部分泥土,他追查土堆的出處,而在南聖宮左側公園發現「番仔溝遺址」。

陳南榮通報 至今被當廢土

陳南榮說,當年他通報雲林縣政府,縣府則在二○○七年委由考古學家劉益昌初步探勘,經過碳測定,證實黑色夾砂陶等史前文物,大約在一千七百一十年前到一千五百八十年前,為晚於營埔文化金屬器與金石並用時代早階段的文化體系。

劉益昌並做出「番仔溝遺址目前有道路、民房建築及水圳破壞,且受南聖宮大型建築損壞,保存狀況不良」等結論,建議「現地保存,維持現有狀態並注意新建築申請」等結論,陳南榮表示,只可惜這些國寶級的文化遺產,至今仍被當成一堆廢土。

相關新聞

番仔溝遺址 文化處:近期試挖掘

2014-06-27

〔記者鄭旭凱/斗六報導〕針對斗六番仔溝黑陶文化遺址古文物意外被挖掘出土,縣府昨天表示已簽約委請考古學家劉益昌,近期內將試挖掘;陳南榮則衷心期待政府能興建史前博物館。

南聖宮廟方人員表示,左側公園整理沒發現什麼古文物,也未接獲縣府任何通知,公園整建不會停止。

縣府文化處表示,去年已向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申請遺址類計畫,獲得經費補助辦理「雲林縣番仔溝遺址文化內涵與範圍研究計畫」,六月六日簽約委託暨南國際大學辦理,並由考古學家劉益昌主持計畫,近期就會進行遺址試挖掘。

文化處表示,番仔溝遺址位於斗六市南聖宮附近,是斗六沖積平原地區目前唯一發掘的史前遺址。希望藉由遺址挖掘,了解番仔溝遺址文化內涵,對縣內史前文化能有更完整的理解,而番仔溝遺址陶片是縣府保存在地先民生活重要文化證據,待未來挖掘完成後將予發表,並辦理本土教育活動。

文化處表示,並為保存遺址範圍之完整 ,呼籲民眾共同守護遺址文物,切勿擅闖遺址區域,避免造成破壞。

仔溝遺址 陶片挖出隨便丟 

【聯合報╱記者陳信利/斗六報導】

2014.06.27 03:47 am 

文史工作者陳南榮昨指出,有1700多年歷史的雲林縣斗六市南聖宮附近「斗六番仔溝史前遺址」黑陶、彩陶片,被人挖出任意丟棄,痛批縣府「視國寶如糞土」。 

縣府文化處文資科長曾惠君表示,有關斗六番仔溝史前文化遺址,文化處都持續在關心,去年向文化部申請遺址研究計畫,今年已獲補助,本月起已委託國立暨南大學將於近期進行遺址試挖掘,將界定整個遺址面積、範圍與文物,以凸顯番仔溝遺址文化內涵,縣府並未漠視。 

陳南榮說,2000年他首次在南聖宮旁香蕉園發現被棄置的大量紅褐色及黑色夾砂陶片,經從部分瓷碗底部「南聖宮」字樣追源,發現是廟方挖掘施設魚池廢土,經向中央研究院考古隊通報,由研究員劉益昌率員到場試掘化驗,初步證實是史前遺址。 

「黑陶、彩陶均屬文化資產保護的國寶。」陳南榮說,事隔10多年相關單位都無積極保護動作,最近南聖宮施做花園,又挖出大量彩陶、黑陶片,文化資產被任意丟棄曝曬,「我們的文化保護措施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相關單位應負起監督及保護責任。 

文化處指出,番仔溝遺址是斗六沖積平原地區目前唯一發掘的史前遺址,2005年曾由劉益昌團隊進行小規模發掘,去年5月再邀劉益昌對該遺址進行會勘,近期將由劉益昌主持的暨南大學考古團隊試挖掘,進一步了解該地區史前文化及重要性,並評估後續保存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