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考古學上的鐵器時代
臺灣考古學上的鐵器時代,是台灣最晚期的史前時代。目前所知,這時代考古遺址大都分布在包括全島的沿海地或沿海低位丘陵地。除了與新石器時代文化相比有顯著的變化外,這一時代文化富有地方特色而可能各與近代若干原住民族直接關聯。
大約兩千年前開始的鐵器時代文化。台灣好幾處重要的鐵器時代文化遺址幾乎都是在1980年以後,因為地方快速建設的工程施工而被發現。
具有地方特性的鐵器時代文化的代表遺址,分布地區,以及大約年代範圍。
北部十三行文化→主要遺址:十三行、西新庄子、大竹圍、崇德。
西海岸番仔園文化→主要遺址:番仔園、龍泉村、苑裡。
西海岸南部蔦松文化→主要遺址:蔦松、烏山頭水庫、湖內等。
東海岸阿美文化→主要遺址:水璉、八桑安、靜浦、東河。
恆春半島龜山文化→主要遺址:龜山、恆春後壁、初鹿。
台灣鐵器時代文化中器物組合明顯與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器物組合不同。大致分成:
(一)鐵器時代中的器物組合與新石器時代器物組合不同
1. 陶器方面:
鐵器時代遺址出土以手製的紅褐/灰黑色罐、瓶、缽、盆等容器容器為主,其硬度比任何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都堅硬,其中最大的特徵是在器表上以押印為主的方格紋、菱形紋、貝印紋、條紋、櫛紋等構成各種紋飾母題。
2. 石器方面:
鐵器時代遺址出現相當大量,但大都屬於直接選擇形狀、大小適合的天然礫石或石塊使用的凹木、石鎚等,和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大量,且富有變化的帶刃邊磨製石器組合有明顯差異。
3. 鐵器方面:
在遺址方面,確實有鐵器的出現,但因為鐵器不易保存的關係,固難得出土器形完整的標本。
節錄出處:連照美〈考古人類學刊53期,1998〉,頁1-11
上一篇:細石器欣賞
下一篇:斗六市社口遺址發現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