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3 18:56:29陳南榮

疊燒圈的碗盤

       

臺灣早期的飯碗在裝窯的時候需要疊起來燒,才能節省空間。可是釉藥在高溫的時候會熔化,把兩個疊在一起的碗盤沾黏在一起。出窯後,兩為環狀的「疊燒圈」,它的大小剛好可以在上面再疊一個碗。這樣燒出來的碗就好看多了。相對於前面那種碗被稱為「粗碗」,這種環狀疊燒圈的產品便被稱為「細碗」了。
       

臺灣碗盤以前在疊燒時通常都是四、五個裝疊在一起。這時,最上面那個碗心就不必刮出疊燒圈,而可以滿釉了,這種碗被稱為細碗中的「細碗」,數量當然少得多,價錢也賣得比較高了。後來的碗都改為每個碗都使用一個匣缽裝窯,從此以後,窯場生產的都是這種「細碗」,再也沒有疊燒圈了。
         

 

參考書目:

1、鶯歌陶瓷史徐文琴 周義雄合著

2、阿嬤的回仔(思想起) 陳新上

3、台灣民間藝術 席德進

4、台灣早期民藝 劉文三

5、臺灣之回仔 方樑生

6、臺灣碟盤藝術 簡榮聰

7、臺灣老碗盤 陳德清

 

上一篇:臺灣早期碗盤展

下一篇:補釘的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