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02 10:27:21陳南榮

斗六地名由來和歷史

斗六市是雲林縣的縣治所在地,至於斗六地名的來源,筆者住在斗六市將近五十年了,生於斯、長於斯,不可不知斗六之事,對於斗六地名的由來,極需加以探究。

斗六地名自古以來,有幾種傳說,有關星座方面就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北斗星為牽牛星座,其數七,方位在北,其南則織女星,其數為六,今天斗六適居於北斗星之南,故稱為『斗六』。

另一說法是『斗六之名,以其地之位置於南斗星宿之直下,而此星神有六大門,以之為祥瑞之數,故稱為斗六門。』此星座之說,極欠科學的根據,故不足以採信。

民間又有一種根據臺灣民間故事的說法:『古時斗六與嘉義人士,為了爭取縣治,以繁榮地方,但是雙方勢均力敵,使上級難以決定,終於以比地氣來確定縣治,上級命雙方代表,各攜帶本地土壤一斗,枰量比較以為決定,可是嘉義方面在土壤中,加上大量食鹽,待枰量結果,嘉義方面一斗等於斗六的一斗六升,所以將舊名廢除,定名為斗六。』這種說法是毫無根據,屬於無稽之談。日據時代,更有人認為斗六是一個人的名字,更是荒謬極點。

其實斗六名稱來源,筆者是根據《雲林文獻創刊號》記載:『斗六兩字是番語『捕鹿、打鹿』而來。在荷蘭人佔據臺灣時代,就有『斗六柴裡社』或『斗六門柴裡』之稱,後來為省略稱呼,作為『斗六』或『柴裡』或『柴里』﹝今為斗六市三光里﹞等稱呼。』文中柴裡社係洪雅平埔族的一個社名,因洪雅平埔族狩獵時,捕獲山鹿喜歡之餘,咆哮『ㄉㄨㄌㄡㄇㄣ』,此歡呼聲是平埔族歡喜慶賀之感嘆詞。斗六門實為『ㄉㄨㄌㄨㄇㄣ』轉音而來。

臺灣已故的民俗專家林衡道先生,也在《鯤島探源》書中明確記載:「斗六原名斗六門,其得名的經過相當原始,也很有趣,以前居住此地的平埔族,他們在狩獵時,每次捕獲了山鹿,就會發出『ㄉㄨㄌㄨㄇㄣ』的歡叫聲,當年斗六門的地名,確實與平埔族有關。」

斗六市是平埔族打獵的歡呼聲「打鹿」的譯音而來,至於斗六門社的資料是根據荷據時代的台灣番社戶口表,表中就留下三個村落的戶口資料,名叫「Balauala」、「Dovaha別名(Talack)」、「Arrissangh」。斗六著名史家鄭津梁認為戶口資料中村落名叫「Talack」為斗六門的閩語譯音,「Arrissangh」即指柴裡社。至於「Balauala」的音譯類似今天的「高林村」(即今古坑鄉高林村),高林村距離東和兩公里、距離斗六市五公里,因此研判高林村、東和至斗六市五公里的範圍,當時可能都是番社,是斗六門平埔族居住的地方。由史前時代斗六梅林遺址、番仔溝遺址考古出土文物以及清朝時期、日治時期等文獻資料和荷據時代記載幾個地名,便可得到斗六在漢人未來之前,住著平埔族原住民的佐證。

筆者又根據《雲林縣志稿卷土地志勝蹟篇》記載:『斗六地方,本來係平埔族中的洪雅族,於清康熙末年移住在此開拓,結成部落。將洪雅族之歡喜感嘆詞作為地名,斗六乙句,意味深長,斗為泰山北斗,六為六合和平,日據時代亦沿用斗六街,光復後才改為斗六鎮,民國六十九年升格為斗六市。』目前人口已將近十萬人。

由以上的描述便可證明斗六的地名,確實與平埔族的歡呼聲有關。而且可推測當時斗六、梅林、林內一帶是梅花鹿的天堂,到處可以看到鹿的蹤跡。

明萬曆十五年(A.D.1861)鄭成功驅走荷蘭人,收復臺灣之後,致力開墾,實施兵農合一屯田制,雲林地區由鄭成功部將林杞負責領導開墾。

清朝佔領臺灣之後,改明鄭時期東寧府為臺灣府,雲林地區屬於諸羅縣管轄,雲林的斗六地區是中部與南部重要交通據點,也是山區與平原的要衝,才被稱為「斗六門」或「斗六門柴里社」。清康熙二十三年雲林隸屬諸羅縣管轄。雍正元年彰化設縣,雲林地區大部份屬於諸羅縣管轄,一部份屬於彰化縣管轄。

乾隆初年泉州人楊仲熹招集漢人開店行商,建立街基,乾隆十七年街成,逐漸興隆,乾隆二十六年(A.D.1761)斗六門設巡檢,從此斗六成為雲林地區地方行政中心。道光十五年在雲林設縣丞,直到光緒十三年(A.D.1887)雲林縣成立 。

光緒十九年因濁水溪氾濫,居民來往不便,遷縣城由林圯埔移至斗六,所以『雲林』曾先後為今之竹山及斗六的地名,這段歷史在《雲林縣志稿卷首》記載很清楚,是根據連雅堂《臺灣通史》云:『雲林縣始於建省之時,則為撫墾之計爾,先是光緒十三年,劃嘉義以北之地,經營新邑,擇治於林圯埔之雲林坪﹝今竹山鎮雲林里﹞,故為雲林縣。雲林縣之地名,在歷史上有二處,一為林圯埔,一為斗六,光緒十三年設雲林縣,初擇治於林圯埔雲林坪,並建雲林縣城,城為東西交通之衢,雲林實握其紐,故又曰『前山第一城』,因縣名大於地名,當時改稱林圯埔曰「雲林」,旋於光緒十九年八月,移治於斗六,並設縣城,襲用舊名雲林城,乃又名斗六曰「雲林」。至日據之初仍稱之,後因雲林地方抗日事件震撼全台,日本國內亦無人不知雲林之名。以致光緒二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台灣總督兒玉特令廢止雲林稱號,改設斗六廳,光復後,於民國三十九年調整行政區域,復設雲林縣。』

斗六在清朝是軍事要地,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清朝時斗六地區就不太平,「三年一小亂,五年一大反」,例如林爽文之亂、戴潮春之役、張丙之役。清朝民間流行天地會的反清復明組織,當時倒滿復漢的意識高張,所以凡是縣治的地方,都築城以防反清革命。因此斗六堡在光緒十九年升格為縣治時,就計劃建署衙和縣城,十月份第六任知縣程森上任後,立刻捐建縣署,第二年光緒二十年四月成立雲林縣城工局,著手築城勉強築起一道夯土城牆,周圍長一千一百六十丈(約四千公尺左右)高五尺、寬八尺,外植刺竹,開闢東西南北四城門與城郊來往,刺竹外又挖鑿環城池壕溝;壕溝深七尺、寬八尺,城的中心點大約太平路的土地公廟(福德廟)城的東南方雲林溪環流,兩岸刺竹叢生,城北地形複雜,多處有沼澤。可惜光緒二十一年十月,土城未竣工,適逢日軍一萬多名,配合騎兵、砲兵,浩浩蕩蕩分兵三路,直撲雲林;斗六門保衛戰,從十月五日至七日,歷時三天血戰,戰況至為壯烈,日軍由城們攻入,抗日志士借土城發揮屏障之功,日軍死傷慘重,據說當時日軍屍體,填平城北壕溝,至今土城的遺址,只剩下城頂街和雲林溪讓後人憑弔。

斗六大街(即今斗六市太平路老街)確實自清朝至日據時代就已存在了,這是根據光緒二十年倪贊元所著《雲林縣採訪冊》和日本人富田芳郎所著《台灣鄉鎮之地理學研究》的書中,都記載著斗六郡的大街的興建調查記錄,以及當時營建的型態。

當時有句諺語:「街頭媽祖間、街尾觀音亭。」;「街頭媽祖間」即指太平路起點斗六圓環,以前是祭祀天上聖母媽祖的受天宮舊址;受天宮始建於明朝、天啟四年(一六二四年),當時前殿供奉開基天上聖母媽祖六尊,後殿祀奉孔子,附祀清同治年間斗六門分縣丞姚鴻祿位,左建聖母堂,右建雲林四大書院之一的龍門書院,可惜於日治末期(民國二十七年),日本實施皇民化運動被毀,迨民國六十二年遷往莊敬路現址復宮。

「街尾觀音亭」即指永福寺;永福寺位於斗六市郵局旁,建於清乾隆年間,供奉觀世音菩薩。永福寺經多次翻修增建,所存文物僅剩石香爐及廟門的石獅,另外保有斷裂的「斗六門橋碑」和基座,寺廟頂上豎立大型觀音神像為斗六街上一大標誌。

太平路老街與成功路交叉口有一座福德宮;福德宮建於清康熙年間,是當時斗六門大街中唯一寺廟,該廟重要文物為廟左側牆上嵌著清道光年間,縣丞姚鴻和地方仕紳所立告示禁石碑兩座,該石碑為斗六市最古老之石碑。

除了上述寺廟之外,斗六大街是清朝領臺灣期間,在道光十五年間設斗六分縣為本地的行政中心,經過考證當時的縣丞署就在太平路斗六信用合作社旁,足以證明在當時斗六大街所扮演宗教、政治地位的重要性了。

參考文獻:
1、《鯤島探源》林衡道
2、《雲林文獻創刊號》
3、《雲林縣志稿卷土地志勝蹟篇》
4、《斗六梅林遺址範圍研究》 劉益昌
5、《斗六市番仔溝遺址研究》 臺灣雅石文史工作室 陳南榮
6、《斗六市簡介》 斗六市公所
7、雲林文獻第32輯(民77),雲林縣政府出版。p.311~p.312。
8、雲林縣志稿卷首 疆域篇第二輯(民66),雲林縣政府出版。p.89~p.93。
9、雲林縣志稿卷首 史略篇第一輯(民66),雲林縣政府出版。p.60~p.63。
10、雲林風物誌(民68),雲林縣文獻委員會出版。p.1~p.6/ p.21~p.22。
11、雲林采風(民87),雲林縣政府及雲林縣文化中心出版。p.4~p.5。
12、雲林縣地方文化特色介紹(http://www.cca.gov.tw)。
13、斗六市公所網站,(http://www.touliucity.gov.tw)
14、雲林縣鎮東國小鄉土教材光碟資料。



媚藥 2020-01-12 12:14:24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