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7-26 11:27:41陳南榮

2004年福佬客早期民俗文物展

2004年福佬客早期民俗文物展展出的話

依據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三條的規定,「民俗及有關文物」,指與國民生活有關食、衣、住、行、敬袓、信仰、年節、遊樂及其他風俗習慣之文物。

民俗文物不僅含有當時社會生活的民俗意義,而且在於表現當時社會生活的民俗意義,以及表現當時社會型態與生活思維、行為規範的文化意義。

我們要認識某地區、某族群、某段歷史,除了要查閱當地的文獻記載外,最直接的方法是從他們的口述裡,得到口述歷史,或者是從該地區遺留的民俗文物去探究歷史。文獻記載有時不足也有錯誤,而且口述歷史的調查,僅憑記憶有時未免以訛傳訛。因此,最直接而證據的史料就是「民俗文物」。

在台灣的民俗文物中,不論是食具、衣飾、住居、裝飾、育樂、宗教、風俗習慣等器物,都是民族生活最具體的象徵,也是社會歷史最真切的表白,是最具有歷史價值的史料。

居於「臺灣福佬客早期民俗文物,是研究臺灣歷史文化最佳史料,也是認識臺灣先民最具體的實證」。

臺灣福佬客早期所遺留的民俗文物,讓我們清晰看到先民的歲月足跡,從這些民俗文物可以回顧當年的風土民情和文化背景。早期因為不重視台灣歷史文物,不少台灣福佬客早期民俗文物遭丟棄的命運。近年來本土意識抬頭,人民開始重視自己的歷史,各地相繼成立文史團體,記錄地方歷史,地方的福佬客早期民俗文物,是追尋歷史的一項重要證物,因此,透過文物的整理收集和展示,將有助追尋先民生活脈絡。

2004年福佬客早期民俗文物展,主要是透過先民生活有關之文物,追溯先民之生活風貌,藉以建構台灣先民開拓史以及生活史,促進民眾認識台灣歷史,緬懷先民篳路藍縷,開闢草萊辛酸血淚之精神,啟發縣民愛鄉情懷。由於民國六十之後,臺灣社會的快速變遷,農村民俗文物一再的更新,使得傳統的農村風貌正急遽地銳變或消失之中,也許再過幾年臺灣的新生代,可能完全無法瞭解民國五十年以前,農村生活的真面貌。

由於臺灣福佬客農村早期民俗文物是農民生活經驗累積,也是農民文化藝術的結晶,代表著先民蓽路藍縷、胼手胝足的生活足跡,因此農村民俗文物與農民日常生活起居、習俗有密切關係,內容包括食、衣、住、行、育、樂、禮俗、祭祀等方面器物;器物的功能或多或少都具備實用性、藝術性、宗教性、裝飾性等實質的功能。

福佬客農村民俗文物能讓人回味童年或感受眷戀農村親切的庄下味,每當人們目睹代表臺灣早期先民的民俗文物,往往能讓人們重溫往昔農村社會純樸厚實的風俗和民情,例如早期農村陶瓷碗盤大多胎土厚實、造型粗糙有力、圖案簡易、純手工彩繪,充分流露先民墾荒時期辛勤工作,只求一餐溫飽而已。又如生活器具造型古樸,簡易實用,以及婚喪喜慶和祭拜的神明所用的藤、竹、木器,都能自然流露傳統民間鄉土藝術的精華。

正在消失的臺灣福佬客早期農村民俗文物,幸好有一些愛好者而且有志於維護農村文物的人,他們紛紛收集早期福佬客的農村民俗文物,作有系統的整理、典藏與展示,誠摯地對臺灣本土文化資產的關懷和維護的實際行動。

這次雲林縣2004年福佬客早期民俗文物展出內容大約有下列項目:
1、製造食物的器物:
例如石臼、磨盤、廚房用具等。
2、飲食的器物:
例如碗、盤、碟、杯、湯匙、飯桶、飯桌、桌腳墊、桌罩、飯架、筷子籠、蒸籠、油甕、酒甕、茶罐、茶壽等
3、交趾陶:
例如文官、武將、歷史、人物等。
4、衣飾文物:
例如男女小孩的衣飾、帽子、鞋子、禮服和小孩鎖佩等。
5、居住的器物:
a、寢房部份:例如火籠、尿桶、夜壺等。
b、廳堂部份:例如香爐、燭台、花瓶、薦盒等。
6、古文書:包括古早農村的畢業證書、契紙、收據、愛國獎券、紙幣、1949年的舊報紙等

這次雲林縣2004年福佬客早期民俗文物展,由臺灣雅石文史工作室負責人陳南榮老師負責展出,展出項目除了以煙樓、籠仔篙、水鬼浮筒、打穀機為主之外,還有六大項早期民俗文物兩百多件,可謂琳瑯滿目。

這次雲林縣2004年福佬客早期民俗文物展,展出的文物,歷史年代在百年以上或近百年,雖外表不算精美華麗,但有樸素實用的特色,與臺灣福佬客克勤克儉的美德相似,甚至顯現出與大陸廣東、福建一帶客家民俗文物,一脈相傳,更顯得特別珍貴,一則能提供專家學者研究之用,再則能使後進學子,認識臺灣福佬客早期民俗文物的重要性,喚起關懷和欣賞福佬客早期民俗文物之美。

感謝雲林縣政府文化局與救國團,規劃這次雲林縣2004年福佬客早期民俗文物展,正契合「民俗采風、史料探源」的精神。雲林縣福佬客分佈概況,在史料記載不多,要知道的福佬客文化歷史背景,只有靠民俗文物的發掘和探討了。雲林縣本土化的文化資產保存,非一朝一夕可及,有賴有心人士積極推廣,雲林縣鄉土的文化資產十分豐富,往後值得大家共同用心去維護保存。

1、展出時間:2004年七月三十日至八月二日共計四天
2、展出地點:雲林縣文化局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