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06 09:36:53Knight

巴黎篇: 太陽王的宮廷

太陽王的宮廷: 凡爾賽宮;

"Je m'en vais, mais l'État demeurera toujours."
(我將離去,但國家永遠都存在)

-Louis XIV (路易十四)
--------------------------------------



從巴黎往南的高速大道上,午後的天穹灰濛濛一片,陰霾籠罩著憂鬱的地平線。

經過大約40分鐘的車程,便來到了巴黎南郊的凡爾賽(Versailles)。兩旁的樹林浸漫在潮濕的晦暗裏,沿途是規劃整齊的住宅區,偶而瞥見一兩座敗落傾頹的深院大宅,墻上斑剝的刻飾隱隱浮動當年的紛華繁富。

拐了幾個彎後,氣象萬千的凡爾賽宮(Chateau de Versailles)豁然出現,儘管天空彌漫著溶溶水氣,卻掩不住龐大樓群煥射的磅礡震撼。鍍金籬門上的王室紋章,在霏霏細雨裏閃耀著金澄的幽芒。

凡爾賽宮根據17世的巴洛克(Baroque)風格設計,將國王寢宮安置在宮堡主樓(chateau)的大理石庭院(marble courtyard)之上,直接的面向開闊的廣場。宮堡主樓的兩翼由西向東伸延,拱衛著國王寢室。這兩翼又各自連接南北翼的樓群,整體建築環抱著宮堡前的大廣場。站在大廣場上仰望,華美的宮墻雕飾與恢宏的殿宇格局,融合成一片雍容婉約與偉麗雄峙的諧調統一。廣場上盪著大雨前奏的颯颯強風,路易十四跨騎戰馬的銅象,蒼老而孤傲的屹立在風嘯低迴的空曠裏。

1682年,正值44歲盛年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攜帶他陣容龐大的貴族和朝臣離開巴黎的殘舊宮殿,遷入了郊外的凡爾賽宮。從那時起至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夕,這大廣場必然是車水馬龍的熙來攘往。貴族和仕女的華麗服飾,以及禦林軍與僕役的鮮艷制服,在這大廣場上,在宮殿和御花園的每一個角落,都留下了當年絢爛奢靡的回憶。
路易十四生于1638,卒于1715年間,享年77歲,是歐洲歷史上,甚至是世界史上少數的長壽帝王之一。他與俄羅斯帝國的彼得大帝(1672-1725) 和清朝的康熙皇帝 (1654-1722)都一度同時在位。這三位帝皇的生平,似乎有許多的共同點:他們都是幼年登極,先由權臣輔政;他們年輕時都曾經歷過宮廷內鬥、叛亂或內戰;他們都是精力充沛、創造力旺盛和多才多藝的君主;他們都有高超的政治領導能力;以及他們在位期間都曾大力的開疆辟土。

由于年幼時經歷了好幾場內戰和叛變,路易十四並不喜歡住在巴黎,他覺得這座城市既沒有安全感,又擁擠肮髒和混亂喧鬧。因此,他想在郊外另覓地點建造新王宮,用令人目眩的宏偉華麗包裝絕對王權,讓他在那裏操控強大的中央政府,臣服全國各地的地方貴族。

1661年,宰相馬薩林紅衣主教(Cardinal Mazarin)逝世,23歲的路易十四正式執政。權勢熾如中日的財政大臣富凱(Nicolas Fouquet, Marquis des Belle-Isle),依靠強大輿論的聲援,覬覦懸空的相位。然而,路易十四却遲遲不肯屬意由誰出任新宰相。富凱疑心自己失寵于年輕的國王,因此當他的府邸沃子爵堡(Chateau Vaux-le-Vicomte) 落成時,便舉辦了空前豪奢的盛宴款待國王,希望能藉此贏回聖眷,同時也想給國王下個馬威,炫耀自己在朝中的龐大勢力。

當晚,在宏偉壯麗的子爵堡裏,富凱和王公大臣簇擁著路易十四,在花園的噴泉邊觀賞夜空裏放射的燦爛煙花。當眾人都向富凱表示感激與祝福之際,年輕國王一幅神態自若的樣子,心頭卻萌起了強烈的嫉妒與不安。第二天,富凱就被禦林軍逮捕了,三個月後因貪污和失職等罪名被投入了巴士底獄。
路易十四委任節儉而低調的柯爾貝(Jean-Baptise Colbert)出任新財政大臣。他實行了經濟史上著名的重商主義政策(Mercantilism),通過一系列稅收改革、振興工業、擴充海軍和完善海陸交通系統的計劃,力圖挽救瀕破產的法國財政。而沃子爵堡的設計師勒諾特(Andre Le Notre)則被令與著名建築師勒沃(Louis Le Vau)共同改造由路易十三所建的凡爾賽狩獵行宮,除了將行宮擴建為目前面貌的宮堡,同時也增設了許多新宮殿,並將森林獵場重新設計為美輪美奐的花園、建造許多的噴泉和開掘1.6公里長的十字形人工運河。凡爾賽宮自此成為歐洲宮廷建築的時尚典範,同時也是清朝園明園的西洋樓和西式花園所依循的建築格式。
宮堡的北翼設有王家祭壇(Chapelle Royale), 雖然沒有開放給游客進入, 却仍然可以由海格立斯廳(Salon D’Hercule) 一窺教堂內部的莊嚴聖潔, 以及天花板上絢麗壯觀的油畫。由海格立斯廳向西走去,是一連串華美的大廳,依次為豐收廳(Salon de l’Abondance)、維納斯或金星廳(Salon de Venus)、狄安娜或月神廳(Salon de Diane)、瑪爾斯或火星廳(Salon de Mars)、墨丘利或水星廳(Salon de Mercure)以及阿波羅或太陽神廳(Salon d’Apollon)。

由于路易十四自詡為太陽王(Le Roi Soleil),是法國臣民的生命泉源,天下萬物都以他為中心運轉,一切都由他予賜予奪,因此便以行星命名主要的大廳,像徵群星拱衛太陽的帝王威儀。每一間大廳都是宮廷的社交場所,讓國王接見臣民,舉辦宴饗、賭博牌會、音樂會、舞會和檯球等活動。
太陽神廳也稱作御座廳(Salle Du Trone),安放著國王的銀製御座。墻壁為深紅色金銀絲鑲邊天鵝絨,與天花板上的鍍金浮雕交輝成令人窒息的燦爛淳熙,使得御座後面掛著的波斯地氈顯得更為高貴嫻雅,烘托出波旁王朝(Bourbon Dynasty)巔峰時期的鼎盛權勢。
太陽神廳的天花板油畫是路易十四的太陽神形像,他駕駟著白色駿驥拉曳的黃金馬車,在絢爛雲霞之間飛馳,照耀著眾神環繞的天宇。凡爾賽宮各大廳內的天花板油畫都由多才多藝的畫家Charles le Brun和他的畫室所製作,都採用了最能體現崇高王權和宮廷氣派的巴洛克式構圖。

巴洛克式在古典主義的透視法構圖(perspectival composition)基礎上,將畫作裡的遠近層次感與現實中的建築結構綰合起來,將真實世界延伸至畫中的虛擬境界,使疆冷地面和瀾漫天穹、實體與幻像、塵世與超俗的界限消失,融匯成一幕壯觀氣象。對畫中人物的處理,則沿襲米開朗基羅的傳統,進一步凸出人物造形的張力,並且通過對他們舉止表情的細膩描繪,使人物形像之間形成一片氣勢恢宏的互動。
于是,在翬飛華蓋底下,凡爾賽宮聚集了全國各地的大貴族,在絢爛熠煜的布景前,他們競向國王爭寵效勞,把財富和時間都消耗在華麗服裝、繁文縟節、盛大慶典以及酣醉宴游之中,完全沒有餘暇幹預朝政,任由國王操縱於股掌之間。在朝政方面,路易十四將宮廷虛銜賜給高級貴族,而將實權交給新興的中產階級和低微貴族,這些人既有才幹,又忠心辦事,重要的是他們的權勢不會脅及國王,而且可以由他隨意任免。

因此,與其說凡爾賽宮是奢靡享樂的宮廷排場,不如說這是高明卓越的帝王術和巧妙布局的政治表演:將大貴族集中在華麗的牢籠裏,讓他們離開自己的領地,又不給予他們中央的實權,路易十四反而用了相對低的政治成本,削弱了地方割據勢力,實行中央集權統治。正如同他所說的“朕即國家”(L’Etat, c’est moi),在匍匐馴服的貴族與朝臣面前,路易十四成了不可一世的專制君主。
由御座廳再向西走去,穿過戰爭廳( Salon de la Guerre) , 再折向南,便來到了著名的鏡廳(Galerie des glaces)。這是一個長73公尺, 寬10.5公尺, 高12.3公尺的狹長連拱廊(arcade) ,一面是望向花園的17扇巨大落地玻璃窗,另一面則是17塊巨大的明亮鏡面,墻壁都用淡紫色和白色大理石貼面裝飾,廊柱則為綠色大理石,柱頭、柱脚都爲黃銅鍍金。由于窗外天色愈加陰暗,天花板上懸挂著的24盞波希米亞大水晶吊燈,一瞬間都亮了起來,投射在成列的玻璃鏡面上,整個大廳幻成了一片華貴的金碧輝煌,這裏也是當年舉辦盛大化妝舞會的地點。

鏡廳中央有四扇門通向國王寢宮,每天早上舉行‘起牀禮’ (Levee)后,路易十四便會在近臣的簇擁下穿過鏡廳,這裏擠滿了張望等待的貴族、朝臣和官員,有的希望和國王交談片刻,希望國王沒有遺忘他;有的則恭恭敬敬向國王呈上請願書;當然也有各部門大臣趨前向國王簡報政務,並請示國王的決定,不過路易十四通常都不會給予臣子們明確的答覆,讓他們費盡思慮去揣摩國王的心意,並竭力地把事情辦好,以博取聖裁的滿意。

鏡廳的天花板上繪有一組壯觀斑爛的油畫,都是在歌頌路易十四的豐功偉業:他有如羅馬皇帝般的崇高尊貴、他作為國家管理者的偉大英明、以及他戰勝列強的威武雄姿。
路易十四在位期間曾參與或發動過四次主要大戰:1667-1668年與西班牙爭奪荷蘭;1672至1688與荷蘭戰爭;1688年至1697年與神聖羅馬皇帝(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沿襲的帝號) 的九年戰爭或大同盟戰爭 (War of the Grand Alliance);1702年至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在這一列系戰爭中,路易十四坐鎮在凡爾賽宮裏運籌決策,以他強烈的願望和毅力,促使將帥們在戰場上奮力的調動部署,打贏了不少勝戰。即使他晚期的戰事遭遇連番挫折,並且與近乎整個西歐為敵,他也能在戰敗後縱橫捭闔,命令外交官執行幾乎不可能的任務,用不至于全敗的條件換取和平。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後期,法國軍隊全線潰敗,可是他仍然可利用敵國間的矛盾,通過一系列和平條約,保為他的孫子安茹公爵 (Duc d’Anjou)菲立蒲保住了西班牙王位。

然而,戰爭和凡爾賽宮雖然使法國叱吒一時,權勢凌駕歐洲各國,卻造成了國家財竭力疲、負債累累,人民負擔沉重的稅賦,到路易十六時終於激起了法國大革命的波瀾狂潮。
走過了鏡廳與和平廳,便來到主樓南側的王后套房(Chamber de la Reine)。這裏原來是路易十四(Louis XIV)王后Marie-Therese 的寢室。路易十五時曾將它設計為當時流行的洛可可式(Rococo)。到了路易十六(Louis XVI)時,其王后瑪麗安東尼特(Marie-Antoinette )認為代表紈絝子弟輕浮逸樂的洛可可式不符合母儀天下的威嚴,便從新將套房改換成目前瑰麗矜貴的設計。套房內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那張罩在華蓋底下的床。牆壁、床和華蓋都舖上了繡著金色紋飾的綿綢,在床前有一排鍍銅的欄杆,將床与房內的其他部份分隔開來。

1789年7月14日法國大革命爆發。10月5日,法國民眾遊行到凡爾賽宮,迫使路易十六夫婦以及王室成員返回巴黎的杜勒麗宮。到了1793年,路易十六和王后瑪麗安東尼特都先后被送上了斷頭台。

從凡爾賽宮出來,天空依然是陰沉沉的低垂,要下的雨始終沒有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