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31 21:50:43家明

狄更斯的小孩得到最後勝利

討厭的中文譯名
我一向討厭電視台的反智節目,覺得是對廣播空間的資源及閱聽人時間的嚴重浪費;看到街上小孩在跟嘴學舌,倒背如流的表演《超級無敵獎門人》或《殘酷一丁》的口技;在生活的細節上,大人細佬對著好端端的壽司及乒乓球,條件反射的說那「辣辣壽司邊個食」、「超級無敵乒乓波」時,我就愁眉深鎖,覺得世界淪落,沒有情趣。

所以,當我知道添布頓(Tim Burton)的新片《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在這裡竟被命名為《朱古力獎門人》,戲內的Willy Wonka竟然是「王卡衛」時,不得不佩服本地發行商,把他們極壞品味的本土元素強塞進舶來的童話電影中。「朱古力獎門人」這蹩腳不堪的戲名及「王卡衛」這個故作好玩的角色中譯,反映的是一種沒有視野、自以為是的態度,對當下電視奶水的無條件膜拜、對另類或不明所以東西的阿Q式戲謔。倘若,影片或原著是要以幾個典型的小孩的生活態度,去警戒世人我們的社會早已失卻感情與童真,我恐怕,香港那些不知就裡的發行商也將是幾個被懲處的討厭小孩之一。抑或,他們其實也代表了大部分的港人心態──我們的社會其實真的那麼(愛)反智?!

美國片在台灣及國內的譯名較保守,但《巧克力冒險工廠》實在比《朱古力獎門人》好得多。

問題的關鍵在於,添布頓的2005電影版已按原著重名為《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不是Gene Wilder 1971年的《Willy Wonka & the Chocolate Factory》,新版的重心重回Charlie那個窮困小孩身上,無論Wonka是不是獎門人,香港的戲名也是捉錯用神。

新版加入父子情
添布頓與尊尼狄普(Johnny Depp)各自實踐一個關於父子情的電影習作,《大魚奇緣》(Big Fish)及《小飛俠前傳之魔幻童心》(Finding Neverland),然後就再次合作拍成這部改篇名著的《朱古力獎門人》。《大》及《小》可說都是成人童話,亦同有一些煽情成份;相對而言《朱》從形式及表現方法來說更接近兒童,要說的故事及教訓也較簡單。《大魚奇緣》是添布頓近年的傑作,把兩代的矛盾(及其化解)、充滿幻想力及溫馨的元素盡冶一爐,精彩的是影片也同時帶出了所謂「真/假」的思辨。《朱》片的結構較簡單,影片的奇景、可愛的CG松鼠、古怪的道具及其他小發明把可惡的小朋友盡玩於掌股之中,變大、縮小、吸走、扔掉,這些小朋友不值得觀眾同情,因為他們是徹頭徹尾的壞人。在童話的世界中,好的很好,壞的著實很壞。

但添布頓在原著以外加入了《大魚奇緣》式的父子情懷,Willy Wonka與父親Dr. Wonka關係不好,但藉著小Charlie的幫助,父子兩再度重聚,和好收場;Willy Wonka也因此接受了小Charlie與家人共同入主朱古力工廠的心願,這小節並不存於原著及1971的電影版中。添布頓加這一筆要說明的道理很簡單:親情不單不會與工作衝突,到最後還可以戰勝一切。

窮社會的沉溺
提到工作,電影著實花了不少篇幅去談工廠的生產線與人的關係,它的title sequence是CG製作的糖果生產線,全機械不經人手,很有效率及節奏;後來觀眾及獲邀到朱古力廠參觀的小朋友得知多年來糖果製作的秘密,全交由長相個個一樣的矮人Oompa Loompa負責。由於Oompa Loompa長相一樣,由他們去做只求重覆一致、不求個性的勞動生產,去當生產線上的小部件就很合理了,減輕了生產線對「人」剝削的味道,這是添布頓這新版的趣味。反觀Charlie的父親Mr. Bucket的牙膏廠,他的工作本身已很重覆、無聊,因為機械進步後來更被裁掉(當然電影最後也證明機械終歸也不可靠,人沒法被取代,這是本片的樂天處)。資本主義社會的工具理性思維,在追求生產效率時顯現的無情及單一標準,是很多藝術作品要批評乃至詆毀的對象。但在Roald Dahl筆下、添布頓鏡下的朱古力工廠雖然也是大規模生產,不知怎的卻來的特別有人味,Charlie的爺爺Joe一把年紀,昔日青春或許已付諸糖果生產,老來的心願竟然是再到工廠走走,Willy Wonka這個大老闆對過千員工施的不知是何許法力,雖然一朝把他們全數裁去,但員工還是的忠心不二,當管理的應該要以Willy為典範。

我有興趣的是影片怎樣寫Charlie,也是說添布頓以如何透過Roald Dahl的原著去警戒兒童之餘,交代他心中的典範小孩。Charlie一副文靜、不爭名利的德性,Freddie Highmore繼《魔幻童心》後的演出再讓人懾服,看上去與《Home Alone》的麥哥里高堅是兩個極端。《朱》片幾個小孩的劣根性,包括貪得無厭、佔有慾強、好勝要贏、自以為是、沉迷電影及官能(今天還在討論電視對兒童的影響太過時了吧?),一一都不曾出現在小Charlie的身上。「劣質小孩」極端個人中心,住大屋、吃穿無憂卻與父母關係疏離──事實上他們的父母也好不到那裡,他們甚至在互拋眉眼!我們的可愛Charlie,不僅與家人和睦相處(除了父母,家裡也有些頑固的老頭),而且儉樸,父親不定時從工廠偷偷帶回的不規則的沒用牙膏蓋,日子久了他竟砌出一個朱古力工廠來。

Charlie住的,是德國表現主義電影般傾斜的簡陋小屋,簡陋的連屋頂都已破落。家中大廳安放了一張大床,但上面永遠坐著、躺著Charlie的祖父母及外祖父母。他們的居住環境黑黑黝黝,環境很小。這種典型化的貧窮,說實在的很像作家狄更斯或Frank McCourt筆下的貧民窟,角色過著的是朝不保夕的生活。但窮困中又很有骨氣,生活潦倒也可能漸漸現曙光。顯然,無論是原作Roald Dahl或添布頓,他們都嚮往物質匱乏的環境,相信窮人更重感情,也相信吃苦的兒童更得人喜愛。這點,說實在的當然是很一廂情願。

給兒童看的標殺令
除了一些經典電影典故如《2001太空漫遊》及《觸目驚心》或許由成年人才看得出味道,《朱》片是一部露骨但又很適合兒童看的電影,香港的電檢處給予它的IIB似乎太不近人情了──雖然我必得說明,看《朱》的時候實在有種看《標殺令I》(Kill Bill I)的快慰,一個個惡形惡相的壞蛋出場,一個個被「命運」整治及被Oompa Loompa用不同風格的歌舞嘲諷(到底是Willy有心懲處小孩還是意外造成最後的結果?),電影的結構老實得就像《標》一樣,按部就班,甫開始觀眾已可猜到結局。最後自是好人有好報,惡人終有惡報。

美國的輿論談到《朱》片時幾乎不能不提米高積遜,所以尊尼狄普的演譯方法毀譽參半。香港觀眾恐怕沒有這份情結,但也希望以後提到Willy Wonka,我們不要想起架起墨鏡的王導。因為這種無聊又無賴的聯想思維,沒必要強加入一部值得細味的成人童話電影之上,論娛樂以至其他的觀賞指數,它本身已非常自給自足了。

拜託香港的電影發行,不要看輕你們的工作,勿掉以輕心或少來一點硬滑稽(舶來電影的廣東話配音過去已有不少災難!),因為這也是文化推廣及傳承。拜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