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4 14:27:07黃曦儀
坤道修持之戒 --- 女真九戒
轉自fb呂清通道長:
坤道修持之戒~女真九戒
張至容大師:九戒勤修奉,果圓伺天尊
2017-09-14 中國道協
既發宏大願,當生不二心;
九戒勤修奉,果圓伺天尊。
《女真九戒》是王常月祖師在初真戒後面加上的九條戒條,作為坤道修持之戒。道之大彌乎六合,道之小細如微塵。《道德經》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知其名而強名曰道,在一般人眼中,道既至高無上,卻又虛無縹緲。無處不在,卻又無可把握。人人生在其中,卻無從自知。經云:眾生不知覺,如盲見日月。所以古代真仙無私地傳下了修道之法,讓後學體道法天,從世事紛繁之中體悟道之所在,以及大道運行的規律。
道之運行有規律,人之行為同樣有準則。如此一來,人的準則合乎道的規律,久而久之,兩者融為一體,方能體悟道之精髓。
人生於世,孑然一身。本不明從何而來,到何處去。古之真人有心觀天地運作,記錄了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以及日月盈虧等規律,天地依之運作,萬物順其並作。推之於人,實則亦有其規矩。
就國家社會而言,社會是人與人相處,道法自然,那麼人和人之間如何相處才能如天地運作一般和諧自然?首先人心惟危,如無規矩,自然人人為了一己私欲,從而以鄰為壑,巧取豪奪。這樣固然能夠給自己帶來一時一刻的好處,但是天道好公,時間一長,眼前的好處往往為日後埋下了無盡的禍根。耍心機小聰明,眼前事好辦成,後患無窮,你個人占了便宜,卻給更多人添了麻煩。縱觀曆史,巧取豪奪之輩結局大多不得善終,即便終老,兒孫子女的命運亦不濟。古人經曆了無數次的起起落落之後,領悟了如何才能用最融洽的方式與他人共同生活,就稱之為道理,慎重其事的傳給子女後代。道理用之於俗世,讓人與人之間彼此過得舒適。出世俗修仙亦有其道理。古代真人前輩將自己對道的領悟記錄下來,為後世修仙指出一條康莊大道。但是後學不能領會,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自身的心理性格缺陷導致的。人出生的時候是嬰兒,嬰兒專心氣柔,最接近道。隨著年齡的成長,慢慢後天識神壯大,接觸了花花世界,紅塵萬千,紛繁入眼,久而久之形成了各自的後天習氣,習氣久而久之又壯大成了個性和脾氣,在自己意識不到的情況下喪失了最原始的天真。習氣越盛則離道越遠。祖師爺慈悲,看到後人障迷自性而不自知,所以又指出了修道應該具備的具體的行為規範,讓虛無渺茫的道變得觸手可及。修道難,難在人心散亂,修道人心在世外,而身又於生活之中,困於生活,因此需要直面生活,無處不是道場,專心於物,由微入道。修行的高下和藝術作品一樣,成功源於細節,生活的細節是瑣事,修道的細節是言行舉止、心想念動。經過一段時間的修行,意識到自己時時刻刻的言行舉止之後,戒律就成了修道人言行舉止、心想動念的參照準繩。下面來講講初入玄門的主要戒律。
坤道凡初入太上正宗法門,不問道俗,必先遵依太上金科玉律,三洞戒文,供養大道尊像,表通都天糾察王天君。請祈盟證,受三皈依戒。女真九戒,作為信女修持之戒,實乃祖師憐憫後學修行無路而大開方便之門。
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
孝敬,俗話說百善孝為先,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家庭倫理的核心要求,是社會道德的基本價值取向,也是國家文明進步的標誌。《孝經》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我們人類道德的最高根本,人類所有的教化,都是從這裡開始的。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父母為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
既已出家,當行大孝。出家眾的孝有彆於在家人。在家人的孝體現在孝養、尊順。出家人則不僅如此,還要超越,以眾生作父母想,當憫念一切眾生皆是我們的父母。孝順父母當敬念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得安樂,遠離一切不祥。為報眾生之恩,如報父母之恩,當發廣大心,勇猛精進,圓成道果。
出家修行之人,即生成道,九玄七祖皆得超生,是為大孝。
第二柔和。《道德經》雲:“天下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水在老子的《道德經》裡曾多次出現,水作為柔弱的象征貫穿於《道德經》思想的整個過程中,備受稱道。水的特性,順勢而為,甘居下位、在方為方,在圓為圓,染紅則紅,染藍則藍。去高就下,順其自然。可謂柔之至弱之極、順暢、堅韌。老子說天下萬物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它卻是最堅強的。攻克堅強的東西沒有什麼能夠勝過它,水斬關奪道,決堤衝壩,穿山毀物,無堅不摧,無所不至。水“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人都已清醒地認識到了柔能勝剛,弱能勝強的道理,但都不能像水一樣貌弱而實強,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在弱肉強食的社會裡,人們從小就被灌輸進一種思想,那就是要爭先、爭強,決不能軟弱,因為軟弱就會被鯨吞。在這種思想的驅使下,人們變得爭強好勝,然而越是爭強越不可能強,反而真正的強者是不爭,就如同水,甘居下位、溫順無比,卻是最有力量的。柔弱妙用,可修身、治國、行天下。體性至柔,其用至剛。體性至弱,其用至強。女真當以柔和道,故曰柔和。
慎言。道祖曰:閉其兌,塞其門,終身不勤。此皆教人謹言,而不可妄言。蓋口舌者,出納之門戶,是非之根苗。關乎人之節操,係乎人之德行。君子小人於此分,正人邪僻於此彆。招禍致福、成事敗事,無不於此而定。故君子議之而後言,可言方言,不可言不言。或言而益於世道人心,或言而使人遷善改過,或言而勸人去邪歸正,或言而為人方便解難,或言而為人隱惡揚善,絕不妄言輕言虛言。非是閉口不言,特以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立見禍福,言不可不慎。吾勸真心學道者,口莫妄開,舌莫妄動,非禮勿言,言必有禮。修行人當謹言慎行。
妒忌。嫉妒是人心之劣根,孟子曰: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此皆言與人為善,而不可有嫉妒私心。夫修真者,修性命也。性命二字,人人具足,個個圓成,處聖不增,處凡不減,不論富貴貧賤、賢愚高低,誰無個性命,既人人有性命,則知大道為公共之物,人人可以明大道,人人可以成仙佛。是在信心誌士自修自證耳。然修證之法,須要求明師指引,借良友資益。明師提整綱領,良友擴充識見。明師須要誠求,良友亦當尊敬。蓋以良友之益,有半師之功。同師學道,相敬相愛。有善同勸,有過同規,患難扶持,疾病照應。況同堂學道,是登真霞侶,理宜親愛和氣。彼有所得,如我之得,彼有所失,如我之失。方是學道之士。世間糊塗學人,自無誌氣,朋友勸勉,反加不愛。自有過犯,朋友規戒,即起無明。不但不聽,且懷嗔恨。自己不肯鑽研道理,久無所知,見他人殷勤用功,能解能悟,師尊見喜,暗生嫉妒。故意搬弄是非,敗人好事。不悔自己無能,反忌他人有能。更有一等不知高低之匪類,見人言道,當面恥笑;見人修行,暗中毀謗。既不信道,何必入道?即入道門,又不喜道。冠祖師之冠,服祖師之服,違祖師之言,背祖師之行。罪孽不知,因果不究,何為道人。呂祖願度盡世間人,方自飛升。七真同師重陽帝君,帝君登真後,邱劉譚王郝孫六人皆師事馬祖,皆得馬祖提攜,完成大事。大抵學人,先要存大公無私,與人為善之慈心,利人利己,方有進益。勸坤修眾戒,速將妒忌心除去,大同無我,自己好好磨煉,尊人之長,示己之短,低頭作事,誠心前進,走一步是一步,行一功是一功,存聖賢之心,行聖賢之行,終久了的聖賢事業。否則,妒忌滿腔,愈學愈壞,好人不能作,何敢望聖賢。妒忌火一起,當疾疾滅之。久久行持,不可稍懈。
二曰:貞潔持身,離諸穢行。
俗話說萬惡淫為首,那麼第二戒自然是跟淫相關了。俗話說:色是刮骨鋼刀。丘祖雲:從正修持須謹慎,掃除色欲自歸真。又雲:割斷絲蘿乾金海,打開玉鎖出樊籠。祖師大慈大悲,教人去色欲而趨生路也。夫色欲一事,為人生要命第一關,最惡最毒。怎知其為要命關?凡人一見美色,魂飛魄散,淫心即動。淫心一動,欲火即起,氣散神移。形雖未交,而元精暗中已泄,性已昧,命已搖。故修道者,戒色欲為第一。但色欲最不易除,亦所難防。人自無始劫以來,從色道中而生,從色道中而死,生生死死,大半是色魔作殃。色魔有動之於天者,有出之於人者。動之於天者,是曆劫根塵,發於不知不覺之中,起於無思無慮之時;出之於人者,見色而情生,遇境而神馳。古今多少英雄豪傑,諸般大險大難境遇,能以過得去,獨於色魔關,皆被擋住。修道者,須知色魔是討命閻王,務必狠力剿除。見美色視如同胞,不迷不昧。色根除盡,靈苗自生。遇美不知美,見男不知男。真心學道者,要以戒色欲為首。貞潔持身,嚴於律己;離諸穢行,一心向道。
三曰:惜諸物命,慈湣不殺。
道經雲: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天道貴生,《丘祖懺悔文》雲:“願慈心下氣,恭敬一切”,即是教人虛懷若穀,恭敬他人。敬人者,人恒敬之。由人及物,其理亦然。“人生於世,如在寶山,種種善緣,皆為寶也。”所以與之能遇即緣,心和即善,能惜緣寶,深察長短。方能體會眾生不易,心生慈悲。《中庸》雲: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即此理也。萬物含靈,由人性進而體物之性,人為萬物之靈,站在食物鏈頂端,對非我族類,手握生殺大權,更是萬不可毀傷物命,甚至以惡趣為樂。《道德經》雲,兵者不詳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詳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誌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修道之人應時時刻刻利益眾生,更豈有殺物害命之理?
四曰,禮誦勤慎,斷絕葷酒。
禮誦勤慎,禮誦,從字面理解,通常認為是我們平日裡面閱讀經典,禮誦古之先真所傳經典。俗話說:“由來富貴原是夢,未有神仙不讀書。”諸道子求道之初未曾學道,多數不知道為何物,再者無師承教,所謂“蓬萊隔弱水,常以經典為徑”。諸善當以勤閱道書,初以經典為師,未通大理,當常看正統經教,以備求道之功。道德南華,諸仙語錄,可閱之初識道體。不識道體者,不辨正邪,不明道德,乃至遇人不正,多數誤入旁門而身不知。一旦墮入邪途,則酆都有名,再難往複。如今求道者多,而如意者稀,隻因多是心浮騖遠,不肯務實勤學,想著耍聰明走捷徑,殊不知反倒誤了自己。勤是指勤而不懈,道祖曰:“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有一日之勤,則有一日之功,逝者如斯,當下抓緊次第,以望早修正道,方是至事。“莫道老時方學道,自古孤墳多少年!”。若能持以上之理勤閱典籍,則正法可認,道路可明,縱有徒口浪子捏造歪曲,亦不能欺,匪人騙子更是無從下手。
慎即誠也。俗話說心誠則靈,如何是心誠?慎重不輕慢,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不離之道貴乎誠,能誠則大道可學、大道可知、大道可成。不誠則心不純,心不純則疑惑生,疑惑生而妄念起,妄念起則腳根不實,一行一步入於虛偽,一舉一動俱是煩惱。隔絕大道,閉塞靈窟,而欲明道,不愈遠乎?誠者,淳厚專一,老實無欺,不隱不瞞。善用其誠者,返樸歸淳,黜聰毀智,主意一定,始終無二。昔丘祖學道時,因自己福緣淺薄,狠力下功,饑餓不怕,生死不懼,感得空中神人報信。是誠之所至。誠之一字,乃修道者終始不離之物,安危不計,一心向前。出言無偽詐,行事不怪異;隨地而安,遇境而就;到安樂處不為喜,逢困難時不為憂;擇善固執,順守其正,至死抱道,永無變遷;有過即改,遇善即行。誠之一法,夫豈曰小補之哉!
斷絕葷酒,這個葷酒現在社會到處少不了,朋友聚會,世俗應酬,呂祖曰:“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俱在裡邊藏。有人跳出牆兒外,便是長生不老方。”此教人不可貪酒,而壞正事也。蓋酒為四害之首,一貪於酒,酒醉性迷,色心於此而起,念於此而生,氣性於此而發。財色與氣,皆由酒起,喪德敗行,亦因於酒,甚至任性亂行,蹈於水火而不知,陷於刀兵而不曉。古來多少聰明良材,英雄豪傑,往往皆遭此難,自喪性命。世間胡塗學人,借祖師“酒肉穿腸道在心”之語,“不忌腥暈不斷酒”之言,而便貪酒無厭,日在醉鄉,昏昏沉沉,顛顛倒倒,縱性而行。或酒醉而失言傷人;或酒醉而記仇鬧事;或酒醉而拿刀弄棒;或酒醉而赤身露體,信口亂說;或酒醉而倒街臥巷,廉恥不顧;或酒醉而嘔吐傷氣,神魂不安;甚至日久造作成病,飲食不入,至死不忌。真心學道者,速將貪酒除去,把好酒的意念,用在盡心窮理工夫上,才能明道正道。
五曰:衣具質素,不事華飾。
衣具質素,不事華飾,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一點在女孩子身上尤為突出,沒有哪個女孩子不喜歡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好的外表無疑也能給自己帶來無比的自信。但是人一旦過分的修飾外表,就陷入了另一個極端,幹淨樸素和濃妝豔抹的區彆往往在於一個是給自己的交待,另一個則多半是為了給他人一種感官上的刺激。華飾襯托自己光鮮的外表,而質素衣飾卻能更好的直面自己,不媚人、不欺己。《道德經》曰: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道誇非道哉。《南華經》曰:凡外重者內拙。《孟子》曰: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顧人之文繡也。凡此皆言其修道者,決不可務外失內,棄真以從假也。蓋性命之學,真著實用之事,一些虛假入不得,一毫做作用不著。稍有虛假做作,不但不能修性命,而反有以壞心地。故自古修真上士,以性命為重,一衲一瓢,蓬頭跣足,隨緣度日,不愛華美,並無妝飾。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和光同塵,與庸俗為伍,使俗眼不識耳。重陽帝君歇宿於活死人墓,長春真人大起塵勞,紫清真人把茅蓋頂,三豐真人衣破鞋穿,皆係為性命大事,置色身於度外,而不在色身上打點裝飾也。以上群真,無非明裡攻苦,暗中用功,何嘗莊嚴身體,修飾外貌?特重內修,所輕貌外,顧其真而棄其假。世間糊塗學人,所重在外。所輕在內。認假而棄真,事事與古人相反。或怕人笑話,而必衣巾華美;或恐懼凍著,而必多衣多服;或妝作樣,或納絛異樣,大搖大擺;或濯人耳目,哄人供養;或坐圜閉關,沽名釣譽。如此行藏,隻在假事中作工夫,不在性命上用心思。認假而務假,妄想得真。如在海底撈月,鏡中摘花,終落於空。奉勸坤修戒子,斂華就實,粗衣破裳,本本分分,淡淡泊泊,以性命為重,以道德為貴,反邪歸正,事事落實,方有進益。方可明道,進階仙班。
六曰:調適性情,不生煩惱。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那麼性情往往決定性格,一個好的性情伴隨一生,徹底認清自我,改造自我習氣,一步步錘煉出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情緒喜怒哀樂隨著事起物生。《易》稱天地變化,各正性命。然則變化之跡無方,性命之功準測。故有炎涼寒燠,風雨晦冥,水旱妖災,蟲蝗怪異,四時八節種種施化不同,七十二候日月運行各有彆。終其晷度,方得成年,是謂歲功畢矣。天地尚且如然,在人安可無事?故人生天地之間,命有遭際,時有否泰。吉凶悔吝,苦樂安危,喜怒愛憎,存亡憂畏。關心之慮,日有千條;謀身之道,時生萬計,乃度一日。是故天無一歲不寒暑,人無一日不憂喜。故有天行瘟疫,病者即天地變化之一氣也。斯蓋造化必然之理,不得無之。故聖人雖有補天立極之德,而不能廢之。雖不能廢之,而能以道禦之。其次有賢人善於攝生,能知撙節,與時推移,亦得保全。保命之道在乎養性。若長壽者九十年,隻得三十六萬時。百年之內,斯須之間。數時之活,朝菌蟪蛄不足為喻焉,可不自攝養而馳騁六情,孜孜汲汲,追名逐利,千詐萬巧,以求虛譽,沒齒而無厭。故養性者知其如此,於名於利,若存若亡;於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所以沒身不殆也。夫養性者,欲所習以成性,性自為善,不刁無不利也。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故養性者,不但餌藥餐霞,其在兼於百行。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故夫子曰:善攝生者,陸行不遇虎兕。此則道德之祜也,故遇者抱病數年而不修一行,纏屙沒齒終無悔心。此其所以歧和長逝,彭跗永歸,良有以也。
真人曰:雖長服餌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道家養生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運動故也。養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臥、久視、久聽。蓋以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立傷骨,久坐傷肉,久行傷筋也。仍莫強食,莫強酒,莫強舉重,莫憂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懼,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於所欲,勿懷忿恨,皆損壽命。若能不犯者,則得長生也。故善攝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者,養性之都契也。多思則神殆,多念則誌散,多欲則誌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乏,多笑則髒傷,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此十二多不除,則榮衛失度,血氣妄行。喪生之本也。惟無多無少者,幾於道矣。若夫人之所以多病,當由不能養性。平康之日,謂言常然,縱情恣欲。心所欲得,則便為之。不拘禁忌,欺罔幽明,無所不作。自言適性,不知過後一一皆為病本。但能少時內省身心,則自知見行之中皆長諸屙,將知四百四病身手自造,本非由天。故有智之人,愛惜性命者,當自思念,深生恥愧,誡勒身心,常修善事。修心既平,又須慎言語。言語既慎,仍節飲食。飲食以調,時慎脫著,脫著既時,須調寢處衣食皆適,能順時氣者,始盡養生之道。故善攝生者,無犯日月之忌,無失歲時之和,身心即性命,修之於法。性至命自堅。過往之事不究,未來之事不懼,時時刻刻當下為之,煩惱自然斷除,久久身心俱妙,乃近於道乎。
七曰:不得數赴齋會。
出家眾當住清淨地,身清淨,心清淨。而不是把齋會作為一種交際平台。頻繁參加齋會,忙於應酬。大型的宗教集會,往來人士千奇百怪、三教九流、魚龍混雜,善者不善者盡皆有之。看熱鬧的有之,好事之徒閒言碎語紛紛擾擾不絕於耳,無心聽之徒生煩惱,有心辯之越描越黑。不理不睬又不近人情,是非之地不久留,是非之人不交流。擾亂清淨於修行無益。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修行者結朋交友更應慎之,人與人之間相處久了互相影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非之地待久了,如果自身定力不足,難免成了是非之人,不可不防。
八曰:不得虐使奴仆。
看到虐使奴仆很多人想,我們現代社會哪有奴仆啊?這一條沒什麼用吧?實則不然,人類社會成立之後,人與人之間就有了分工合作,按照現代說法不少人選擇了第三產業服務業,那麼我們在面對服務員的時候有沒有表現出高人一等的態度呢?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才能更好的和諧相處,逞一時口舌之快卻讓他人耿耿於懷。靠著貶低他人來彰顯自己,顯然是非常卑劣以及自卑的表現。
九曰:不得竊取人物。
竊取人物,大家一看心想那不是小偷嗎?我哪會當小偷呢?這裡這個竊取,實際上泛指通過不正當的手段來獲取利益,過去篡奪皇位叫竊國。現代社會由於經濟發展,往往隻以成敗論英雄,不擇手段成為常態,坑蒙拐騙時常見諸報端。占彆人便宜變成了顯自己能耐,俗話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一念之私竊取了本不屬於自己的便宜好處,卻給他人帶來了損失和麻煩。眼前的目的達到了,卻壞了長久的生計。實際上真正有利於自己的,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信賴、互相真心幫助的秩序氛圍。修道之人理應目光長遠,時刻警醒,狠鬥私心一閃念,取之有道,受之無愧。
修行之路,下一份力,得一份功。經書為入道之門牆,持戒誦經,為修仙之徑路。得入道門者,可以複原始之性。獲修仙之路。得以曉自然之心。是故道者,住叢林,焚香火。三千日裡勤功,十二時中無怠。功課者,課功也,課自己之功者。修自身之道,賴先聖之典,明自己之本性真心。非科教不能弘揚大道,非課頌無以保養元和。經之為經,是前聖之心宗,古仙之妙法。頌之誠者,則心明。行之篤者,則法驗。經明則法驗而兩全,內功外行而俱有,此是住叢林者之規範。若肯誠心修道,二六時中,時刻提防,時時檢點。在世端能出世,居塵之可離塵。回出是非之門,直達無為之路。了自心一念之誠,出世上三途之苦。謹倚戒為師,無過後之可悔,無前愆之可懺。心正則無惡孽,意誠哪有災殃。道自然可成矣。
玄元貴陰柔,為戒因是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