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08 13:03:53黃曦儀

柴靜書教我的事。專欄版



最近,在議事亭的書店,讀柴靜的《看見》。

中國作者的文字常常扎進我心上來。蔚然的《糧民》、江覺遲的《酥油》、柴靜的《看見》,寫眼窩底兒人們的生活,平平實實地炊燒我內心的清寧。

我不能假裝從未被觸動過,因而更不習慣都市裡只剩吃喝買玩的娛樂。

這些作者年紀輕輕,六 、七十後的人,比我年長不過十歲。自慚現時沒有學養與內涵文評教我思省生命的著作,只好抄寫下書中擊進吾心的話語,與眾分享。

以下摘自《看見》:

1章第5頁──陳虻在會上公開批評我:「你告訴人們剖腹產是錯誤的,自然生產如何好,這只是一個知識層面,你深下去沒有?一個新聞事實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識、行業、社會三個不同的層面,越深、覆蓋的人群就越廣,你找了幾個層面?」

7頁──小人物也有權利發出自己的聲音。道德,不是沒有弱點,而是看清它,然後抑制它。

11頁──臉上都是凌厲,眼內都是譏誚。我不是試圖去了解他們,而是已經下了一個判斷。「你關心的都是自己,你得忘掉自己。」他說。

2章第25頁──當一個人關心別人的時候,才會忘記自己。

10章第175頁──「痛苦是財富,這話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他說:「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178頁──實際上這個世界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

11章第199──孟子說,"" 就是 "道德"......,那麼,什麼是仁?他說,惻隱是 "仁之端"。但惻隱是什麼?對象是誰?在什麼范圍內存在?每個人有自己的理解。

德國醫生施書澤在非洲叢林為黑人服務五十餘年。在書裡他寫道:「無論如何,你看到的總是你自己。死在路上的甲蟲,它是像你一樣為了生存而奮鬥的生命,像你一樣喜歡太陽,像你一樣懂得害怕和痛苦。現在,它卻成了腐爛的肌體,就像你今後也會如此。」

如果我們對一只貓的死亡漫不經心,我們也會同樣漫不經心地蔑視人的痛苦和生命。其實對動物不好的人不一定對人不好,對動物好的人也不一定對人好。

211──希望和失望也絕不能是善。因為恐懼是一種痛苦,希望不能脫離恐懼而存在,所以希望和失望都表示知識的缺乏、和心靈的軟弱無力。

他界定 "觀察" 的實質是:「不讚美、不責難、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認識而己。」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