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05 05:47:20黃曦儀
《由於男人都不在了》
偶然,我會下意識地認為自己是十九歲的年紀,雖然,平日總是向朋友宣稱心境停留在二十三至二十五歲的階段,可每每在某些時候,我不得不感到自己就在第十九年的生命當中。
那時候,我的確比現在漂亮多了,而且,言行間還有一股傲氣,常常使我沉迷其中,為那種成熟世故才剛開始,冒險旅程才剛開始的生活期待不已。許久許久以前,我就愛收集各種記錄少年生活的文學,電影和音樂,很幸運地,從那珍貴的裡頭兒,一直不間斷地,尋覓得到對那遙遠青春的深深憶念。
菲利普.貝松的《由於男人都不在了》,是一部書寫動人,文質美感的小說,十六歲的主角貝松,他的心智與靈魂,跟我年輕時代非常貼近,尤其自命不存在的道德觀,當年我總因這般言論給長輩們視為離經叛道,即使,現在我一樣沒有道德觀,不時給定論為大膽作風的前衞女性。對此批評,貝松與我一致,不屑且毫不在意。
開始時,是書題,內頁描寫戰爭的詩,及作者引用羅多夫.伍茲的《前線書信》抓住了我的注意,「萬一你收到我的死訊,你就這麼做吧。首先,你必須,而且要保持非常鎮定,你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要跑到街上去絕望地嚎叫;你的悲慚必須表現得既沉著又尊貴。」
還有三卷的小題,《肉體的奉獻》,《肉體的仳離》和《肉體的消殞》,我曾以為,這單純描述性愛。從沒有想過,會完全誤會了書中首頁對「性與戰爭」的暗示,原來這是一部記錄戀愛、寫作、真相以及悲劇的故事,當中還深刻溫柔地刻劃了兩名男主角的細膩愛情。看到這書時,距離我離開圈子已有好幾個月的時間了,毫無察覺下我竟又接觸到男同性愛的部份,homosexual,它始乎一直沒有離開過我。在生命裡飄浮過的一些人與事,總適時印証了往昔的存在。
小說描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法國巴黎,貴族後代年僅十六歲的少年貝松,在一個戰爭爆發得如火如屠的夏季,因為遇上阿瑟,兩人之間便發生了一場獨一無二,彌足珍貴,靈慾合一的感情。女管家的獨生子阿瑟,金髮,二十一歲,前為小學教師,後被徵召入伍。決心向貝松表白的那天,他剛好從前線回來,與母親相聚一星期,再上沙場跟死神正面交鋒。他們相戀的時候,貝松是一個擁有黑色頭髮,綠色眼睛,纖細肌膚的美少年。在那因愛戀滋長,顯得格外刻骨細緻,時光又點滴殘酷流失的沉靜裡,貝松與阿瑟享有七個完全屬於他們又美好,又哀傷的夜晚,當中包含情人對生死一線的真實估量,及那引發的憂鬱與沉痛。
故事還有一個重要角色,那就是一直耐心地陪伴貝松,四十五歲的作家馬塞爾。這位自稱老頭兒的男人,對暱稱為小朋友的貝松有種不帶性慾,近乎純淨的愛情,雖然馬塞爾常常以「友情」向貝松提及自己對他的珍視和愛護,於我卻是一種活脫脫男性之愛的禮貌掩飾,相信貝松一早也看破了,因此他曾為穿梭於兩個男人身邊的事情上撒過謊,即使那亦微不足道,並不會在「沒有道德觀」的人心中造成悸疚。故事隨阿瑟的陣亡進入非關情愛章節的高潮,進一步改寫了貝松在一個暑假裡的命運,不如說對他以後的一生影響深遠,甚或任何人或事,再也不能彌補與將之救贖。這裡談到一個秘密,有關阿瑟的出生,他生父的秘密,這本應給女管家收藏一生,不可告人的往事,在向貝松傾吐一刻即註定了其後他對馬塞爾尊敬的毀滅和忠誠的逃離,也徹底的震憾了我。想不到作者還舖排了這神秘,殘酷也是詭譎的結局,讓我不得不推介這本書。它著實代表了生與死在某種含義上的尊榮與剝削,同時也在才情橫溢的篇章裡活現了愛情本質的極致。
@《由於男人都不在了》
菲利普.貝松著
麥田出版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27338
寫於二零零七年十一月五日
那時候,我的確比現在漂亮多了,而且,言行間還有一股傲氣,常常使我沉迷其中,為那種成熟世故才剛開始,冒險旅程才剛開始的生活期待不已。許久許久以前,我就愛收集各種記錄少年生活的文學,電影和音樂,很幸運地,從那珍貴的裡頭兒,一直不間斷地,尋覓得到對那遙遠青春的深深憶念。
菲利普.貝松的《由於男人都不在了》,是一部書寫動人,文質美感的小說,十六歲的主角貝松,他的心智與靈魂,跟我年輕時代非常貼近,尤其自命不存在的道德觀,當年我總因這般言論給長輩們視為離經叛道,即使,現在我一樣沒有道德觀,不時給定論為大膽作風的前衞女性。對此批評,貝松與我一致,不屑且毫不在意。
開始時,是書題,內頁描寫戰爭的詩,及作者引用羅多夫.伍茲的《前線書信》抓住了我的注意,「萬一你收到我的死訊,你就這麼做吧。首先,你必須,而且要保持非常鎮定,你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要跑到街上去絕望地嚎叫;你的悲慚必須表現得既沉著又尊貴。」
還有三卷的小題,《肉體的奉獻》,《肉體的仳離》和《肉體的消殞》,我曾以為,這單純描述性愛。從沒有想過,會完全誤會了書中首頁對「性與戰爭」的暗示,原來這是一部記錄戀愛、寫作、真相以及悲劇的故事,當中還深刻溫柔地刻劃了兩名男主角的細膩愛情。看到這書時,距離我離開圈子已有好幾個月的時間了,毫無察覺下我竟又接觸到男同性愛的部份,homosexual,它始乎一直沒有離開過我。在生命裡飄浮過的一些人與事,總適時印証了往昔的存在。
小說描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法國巴黎,貴族後代年僅十六歲的少年貝松,在一個戰爭爆發得如火如屠的夏季,因為遇上阿瑟,兩人之間便發生了一場獨一無二,彌足珍貴,靈慾合一的感情。女管家的獨生子阿瑟,金髮,二十一歲,前為小學教師,後被徵召入伍。決心向貝松表白的那天,他剛好從前線回來,與母親相聚一星期,再上沙場跟死神正面交鋒。他們相戀的時候,貝松是一個擁有黑色頭髮,綠色眼睛,纖細肌膚的美少年。在那因愛戀滋長,顯得格外刻骨細緻,時光又點滴殘酷流失的沉靜裡,貝松與阿瑟享有七個完全屬於他們又美好,又哀傷的夜晚,當中包含情人對生死一線的真實估量,及那引發的憂鬱與沉痛。
故事還有一個重要角色,那就是一直耐心地陪伴貝松,四十五歲的作家馬塞爾。這位自稱老頭兒的男人,對暱稱為小朋友的貝松有種不帶性慾,近乎純淨的愛情,雖然馬塞爾常常以「友情」向貝松提及自己對他的珍視和愛護,於我卻是一種活脫脫男性之愛的禮貌掩飾,相信貝松一早也看破了,因此他曾為穿梭於兩個男人身邊的事情上撒過謊,即使那亦微不足道,並不會在「沒有道德觀」的人心中造成悸疚。故事隨阿瑟的陣亡進入非關情愛章節的高潮,進一步改寫了貝松在一個暑假裡的命運,不如說對他以後的一生影響深遠,甚或任何人或事,再也不能彌補與將之救贖。這裡談到一個秘密,有關阿瑟的出生,他生父的秘密,這本應給女管家收藏一生,不可告人的往事,在向貝松傾吐一刻即註定了其後他對馬塞爾尊敬的毀滅和忠誠的逃離,也徹底的震憾了我。想不到作者還舖排了這神秘,殘酷也是詭譎的結局,讓我不得不推介這本書。它著實代表了生與死在某種含義上的尊榮與剝削,同時也在才情橫溢的篇章裡活現了愛情本質的極致。
@《由於男人都不在了》
菲利普.貝松著
麥田出版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27338
寫於二零零七年十一月五日
我想知...
其實澳門有無得賣???
在白馬行一間二樓書店
做會員有八五折 2007-11-05 22: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