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9 10:49:52fianse

變成更好的人

忽然在草稿夾中看見這篇文章。那時,我還沒實施「從愛情看見多元性別」這份教案。

 

親愛的,我們是不是都透過別人的悲喜交集然後才更加認識自己。是嗎?

這個暑假讓我最感動的一場研習是七月九日至七月十日性別教育國教輔導團舉辦的「看見多元性別」研習。讓我看到久違的熱情。我看見工作人員(教師們)他們對待這份工作不只是工作,還是一種生命的投入。

研習的最後,主辦單位徵求三位教師分享自己的心得。我舉手了。記得當時我是這麼說的:過去一段時間,發生了許多事,讓我對「教師」這份工作愈來愈疏離。最明顯的是我似乎不再擁有天真與熱情。但這二天的研習讓我思考許多,我想起了好幾年前自己剛當上老師的自我期許與初衷,那時我深覺能當一位老師是幸福的事。以前我這麼想,希望未來我依然能這麼想。幸福在哪呢?在於我們有機會幫助一個需要幫助的學生。謝謝你們分享了「微型教案」這樣的教學好點子,暑假期間我希望利用課輔的幾堂課,將這份感動化為具體的行動,設計出一份教案。

就這樣,我結合了暑假期間的閱讀與相關研習,設計出一份教案:「從愛情看見多元性別」,希望從這份教案開始讓師生彼此變成更好的人。

設計這份教案的起心動念在於拍攝「愛的希望」這部紀錄片陳正勳導演的話,他不只一次自問或被問詢這個問題:「為何身為異性戀者的導演總是拍攝同志議題和愛滋呢?」如果是因為他關心愛滋患者的處境,那麼明明異性戀者得愛滋的人也大有人在,為何不找異性戀者呢?導演說,他試過了。可是並沒有成功。他忍不住問對方為何不想被拍?對方說,因為我還沒準備好表達自己。

這句話忽然解答了導演長久以來的困惑,也發現了原來同志相對於異性戀者願意現身在紀錄片中是因為他們對自我較早認識,較早開啟經歷自我的認同與追尋。所以他們比較願意出現在鏡頭前表述自己。我想問的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同志的性向明顯與眾不同,所以他們必然得啟程去找尋自己嗎?為什麼我是這樣?為什麼別人不是?

無論如何導演的分享讓我這段時間的內心糾結有了解套的契機,因為到今天我愈來愈覺得自己其實對自己不太了解。我不太清楚自己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或什麼樣的老師。以及我自以為的自己與別人眼中的我之間到底有多少落差呢?經歷好友的離世、帶班的困頓、對傳統教學的不滿等等,我愈來愈不明白,我是否固執了不該固執的什麼,放棄了不該放棄的什麼

我的這些困境或糾結或許就如同同志們的處境那樣,那樣的生命負擔讓他們受到一些傷害但同時也是一份珍貴的禮物。

我終於收到了這份禮物,但當我打開時,我發現我還沒有準備好收下它。什麼時候,我們才算準備好?話說回來。